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文学论文> 浅析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特性及发展

浅析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特性及发展

上传者:丁君
|
上传时间:2016-06-16
|
次下载

浅析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特性及发展

纵观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旅游的理解与研究逐步超越了“旅游经济”而进入“旅游文化”研究层面[1],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和旅游发展的精神文化意义也逐步形成了共识[2-4].学者们对旅游地的研究也从“经济区域”逐渐转变为对“文化区域”的研究[5].旅游地作为“文化区域”,就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性地域空间”,而是指一个有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有意义的、游人可以体验的文化空间。对于这一文化空间的研究,也不仅是指传统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区域文化要素空间分布及其差异性”,即“文化的空间性研究”,而是要深入空间内部,从文化空间静态的现象描述到动态的历史-发生学分析,研究旅游地的文化形成、表现形式以及文化传承、创造与发展等问题,亦即进行“旅游地空间的文化研究”,“回答文化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6-7],从而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形成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为进行旅游地文化的保护、传承、营造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旅游者提供活态文化体验而不只是静态文化观览寻求可行路径。学理上看,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人文地理学从描述文化要素的分布差异和空间格局转向对描述的解释。

实践上,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盲目“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同时有利于改变旅游地静态文化保护的被动性、滞后性与孤立性,而有利于活态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主动性、前瞻性与整体性。

1 基本概念诠释

1.1 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一词源于法国城市理论研究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等人有关“空间的生产理论”.列斐伏尔对传统地理学空间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哲学考察,并深刻批判了将空间仅仅视为“物理性空间”的观点,在考虑塑造“空间”的个体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后,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产生[8-10].这一界定实际上指明了空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空间。而国际上正式使用“文化空间”一词的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为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而设立了“文化空间和文化表达形式”,并于2001年将“文化空间”定义为:“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以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事件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11].“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概念受到关注[12-14],显然,这一人类学视野的“文化空间”具有“活态文化”的性质。但纵观“文化空间”的界定,并没有跳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描述性界定。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地理性的“文化场所(cultural place)”而忽略了其具有文化意义的“隐喻性空间(metaphorical spaces)”[15].这不仅限制了“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外延,也不能诠释文化空间研究的本质意义。

现有的研究注重到“文化空间是什么”,侧重的是“文化的空间研究”,而少有考虑到“文化空间的文化由谁创造、为何创造、如何创造”这类核心问题。

因此,从人类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界定的“文化的空间”回归到文化空间“本质问题--空间的文化研究”应该是研究文化空间的地理学家的理性态度。由此,在文化空间的内涵界定中,应至少包含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形成、传承与发展的条件与内涵等,这样才能使文化空间的研究落实到“空间的文化”上来。实际上,有文化创造者或传承者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如果物是人非,此地空余黄鹤楼,那只能是文化遗产,是文物、古迹、遗址了[16].为此,文化空间的界定,既要跳出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学”文化空间,也要跳出传统文化地理学的“物理性”文化空间,这是当前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和新文化地理学空间转向的必然。从新文化地理学与本体论的角度上看,文化空间即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世界的空间维度,即文化空间是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17].综上,“文化空间”是人们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形成或构建的、当今仍具有生活和生产功能或性质的物理和意义空间或场所。这里,强调了文化空间是研究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对象是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它反映了一种文化发展过程和空间生产与生存状态,因而它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活态性、意义性等。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文化空间是指当今仍具有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空间,而区别于文化遗产。

1.2 旅游地文化空间

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地文化空间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John Fiske在《解读流行》一书中,从文化的视角,在“解读沙滩”一章中建立了海滨沙滩的文化空间模式,表明海滨不同区域意味着人类不同的文化活动[18].马克(Mark)等人在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时提出了意境空间的概念,其可以影响游客评价或重游的感受,管理者可以此传递意象、表达态度,并成为营销和促销的工具[19].国外其他学者多侧重于旅游地意境空间与游客感知的关系研究[20-24].在国内,李蕾蕾从文化研究角度,以社会建构理论与符号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海滨从“自然空间”转化为“旅游空间”的历史过程,这种研究视角成为传统旅游地理学研究空间的重要补充[25].库瑞等研究了民俗文化旅游空间的构成,它包括民俗魅力、民俗环境和民俗气氛,并指出只有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人、物、景三者紧密相连,才能使民俗气氛达到最佳程度[26].黄泰等认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神内核,空间是旅游存在的载体,文化、空间与旅游的互动关联系统则是旅游开发与组织调控的基本对象[27].王德刚等有针对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舞台化生存-景区旅游模式”和“生活化生存-社区旅游模式”两种空间模式1.侯兵等基于文化空间的地理学视野,从物质、时间和区域三个维度,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29].已有的研究表明,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研究重点在于文化、旅游资源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上,鲜有深入到旅游地文化空间内部,应用空间生产理论针对文化空间本身的生产进行系统研究。实际上,旅游地文化空间是由于旅游活动的介入,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当地居民与旅游服务人员的生活与工作空间,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空间。因此,旅游地文化空间反映的是旅游地活态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其研究就应突破传统旅游地理学中“物理性地域空间”和“旅游空间结构”的认识[30],跳出区域空间差异性比较研究而转向旅游地空间本身的矛盾运动,并基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属性而集中于旅游地空间的文化研究。

2 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特性

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特性既具有文化空间的一般属性,也具有旅游业的特性,其特性主要体现为时空性、活态性、开放性与展示性。

2.1 时空性

任何文化空间都是在一定区域、经历一定时期形成的。文化空间占据的区域形成旅游地空间,它所具有的时间维度形成旅游地的文化特质。旅游地文化空间性表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文化创造者所处的区域与环境,离开这个区域与环境,脱离原文化创造主体,该空间的意义和性质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本质上就是寻求一个不同于自己常驻空间的异质空间,并因接触到空间中不熟悉的人、物与文化等而感到新奇、放松与愉悦。同时,这个异质空间因文化时间的孕育与延伸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区别于其他文化空间。

2.2 活态性

旅游地文化空间首先是人们的实践空间,它具有活态性,这是其根本特性。在这个空间里,原居民从事着生产与生活等实践活动,它是“鲜活的生产与生活文化”,这种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特殊的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留下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或景观,这些遗产或景观的价值既在于逝去的历史留在上面的烙印,更在于当下人们对这些遗产所承载的原始文化基因的传承。因此,文化空间活态性还体现在“凝聚着创造并传承它的那个群体长期浸注于内的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并因这一群体的存在而存在,故它是有生命力的”[31].活态性表明了旅游地文化空间的传承之根和生命之本,它凝结在本空间特定民族(群体)的精神与灵魂中,表现在他们的行为叙事上。因此,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如果活态不再,其文化空间的生命也便告终。

2.3 开放性

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地允许甚至是欢迎旅游者的介入,并以多种方式吸引旅游者对空间的文化进行欣赏、体验与领悟,这促进了旅游地的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发展自身文化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其开放性表现在旅游地的文化特质总是试图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给市场潜在的旅游者,并通过旅游者的介入,使本空间的文化向外辐射与传播。当然,因为文化空间的开放性,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介入,他们的体验与欣赏过程使旅游地文化主体与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交流与碰撞,原文化空间也因此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32].

2.4 展示性

旅游地文化空间区别于一般的文化空间还在于它将本空间代表性文化以一定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展示性要求旅游地居民与服务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游人展示本空间所具有的特色音乐、舞蹈、传统工艺、生产与生活方式等。比如通过“真环境真人(居民在真实环境中的生产或生活)、真环境假人(演职人员在真实环境中的表演)、假环境真人(居民的舞台化表演)、假环境假人(演职人员的舞台表演)”等四种展示方式来实现。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旅游地文化空间在进行展示时,应该避免失去生产与生活功能的纯粹作秀式的表演,否则会丧失原文化的内涵与生命。

3 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与演化机理

文化空间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系统,其演化是一个时空融合过程,具体表现为系统空间结构和系统功能的历史演变[33],系统空间结构与系统功能相辅相承。一定的文化空间结构决定了文化空间功能,而特定的功能也依赖和反映文化空间系统的结构。

这里,根据空间生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时间、空间和功能意义三个维度,构建从旅游者介入文化空间到旅游地文化空间内涵、形态、演化路径的结构关系(图1)。

3.1 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时间演变

一定文化空间的形成既依赖于当下的文化创造,更需要从时间的演进中获得支持和培育[17].旅游地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又是当代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发展与创造过程。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旅游地文化空间首先是一个生产与生活空间,其演化过程是由服务于生产与生活的文化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文化空间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演化与旅游地发展不同阶段的文化要素变化机理见表1.

实际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维演化对于接待地而言也是一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过程。文化自觉是接待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的觉醒与认识,通过生产与生活文化吸引旅游者,从而实现自身文化价值,并树立文化自信。随着旅游业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基于旅游发展使接待地的生产与生活文化实现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自强,是旅游地文化空间研究的核心意义所在。

3.2 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态及其演化

从空间功能上看,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演化是由当地居民创造的生产与生活景观演变为满足旅游者文化需求的旅游景观的过程。因此,根据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理论,借鉴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旅游节点、旅游轴线、旅游域面等的观点[34-35],结合文化空间的特性,将旅游地文化空间结构形态分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和文化域面。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态与演化见表2.

3.2.1 旅游地文化节点

文化节点是旅游地文化空间结构中最基本的空间形态,它既指旅游地主要文化景观(如建筑景观),也包括举行旅游节庆活动的文化广场与文化表演中心等。文化节点是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与服务的最小空间单元,在旅游发展的初期呈散点分布。其中的文化景观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了生产与生活文化内涵与特色的文化节点,它是旅游者产生旅游感官刺激最为重要的物质要素。根据旅游节点吸引力大小、重要程度的差异,在空间上也具有等级层次性。同时,不同的文化节点在区内服务于旅游者不同时段、不同心理需求而使其在功能上存在差异性。因此,旅游节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等同关系、从属关系、互补关系、依附关系、松散关系乃至排斥关系等。另外,也可以用文化节点的分布频度来说明其空间关系,包括分布密度、节点间距、离散程度、均匀程度等指标。

3.2.2 旅游地文化轴线

文化轴线是为旅游者获取文化体验、感受与领悟而由旅游地文化节点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文化主题的通道与线索,也是旅游地向外进行文化传播与辐射的通道。文化轴线的形成源于旅游节点的分布以及文化内涵表达与展示的需要,同时考虑旅游者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审美过程的要求。旅游者通过文化轴线渐次获取“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递进式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36],是旅游文化轴线形成的基本美学规律。旅游文化轴线有等级与类型之分,如根据为旅游地主题服务的功能大小以及所连接节点的等级与规模可以分为文化主轴与文化辅助轴线。根据旅游地不同文化内涵与文化形式,可以分为生产文化轴、生活文化轴、艺术文化轴等。当然,随着旅游地的发展,新的旅游节点出现,旅游文化轴线的等级、形式与内容也会发展变化。

3.2.3 旅游地文化场

文化场是人们在文化节点和文化轴线上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等活动而形成的具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的氛围与场景,是文化空间活态性和意义空间的具体体现。正是人们在文化场中从事生产、生活与服务才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景观,因而它反映了人与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没有文化场,旅游地文化就会因失去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而慢慢沉寂或消失,或变为静态的文化景观。因此,传承与发展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围绕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展旅游服务是保持旅游地文化活力与生命的关键所在。文化场既是居民生产与生活的活动场,也是旅游地特色文化展示与表演场。它是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形态,是文化空间存在的根本与前提。文化场根据表演活动的场景,在空间上表现为节点文化场、轴线文化场等。根据其活动强度与影响力,可以分为强文化场和弱文化场。

3.2.4 旅游地文化域面

文化域面是旅游地文化节点、文化轴线和文化场依托和覆盖的区域,是受旅游文化节点、文化轴线和文化场吸引或辐射影响而形成的腹地。它是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等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基础,是旅游地文化空间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背景,也是旅游者感观所及的地理区域。一个或多个文化域面的空间范围通常指旅游地的范围,但由于文化空间的内涵与意义空间的性质也常常使其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旅游地文化域面最初是人们从事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区域,但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成为旅游活动区域。其空间范围和内部要素的集聚程度都会随着旅游地文化节点、文化轴线和文化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呈现出不同形状的文化域面。相同的旅游文化节点集合,不同的文化轴线连接方式以及文化场的强度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结构的旅游地文化域面,可以呈放射状、圆形、扇形、带状、环状等。

4 结语

旅游活动的文化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地实际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有利于解决旅游地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研究表明:①活态性是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了空间中文化的生存与活动状态,体现了空间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因而,居民生产与生活文化的活态性是旅游地文化空间存在的根本与前提。②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文化内涵演化,是一个由生产与生活文化演变为基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旅游地文化认知过程看,则是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与自信,进而为旅游地文化自强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的过程。因此,旅游地文化空间首先是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空间,它的形成既依赖于当代人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更在于空间的时间和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③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形态包括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其中,文化场是文化空间活态性的具体体现,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场景,反映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揭示了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与演化规律,它是旅游地文化空间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因此,那些脱离文化场而缺乏活态性与真实性、为迎合旅游者的“人造景观”注定不会成功。当然,限于篇幅,对于旅游地文化场而言,因为它试图揭示人与景观的关系,是文化景观成因的解释,因而还有待做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曾菊新,LIU Juanita C. 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J]. 人文地理,2014,29(1):129 - 133.

[2] 于光远,马惠娣。 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J]. 清华大学学报,2002,17(5):13 - 17.

[3] 魏小安。 研究新的旅游发展观[N]. 中国旅游报,2004 - 06 -14(3)。

[4] UNESCO. 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Crucial Issues for the21st Century[R]. Paris:Proceedings of a Round Table,1996:6- 8.

[5] 龚胜生,何小芊。 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3):450 - 454.

[6] 李蕾蕾。 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 地理研究,2004,23(1):125 - 134.

[7] 侯斌英。 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读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J]. 中国图书评论,2007(2):114 - 115.

[8] Lefebvre H,Translated by D. Nicholson Smith. The Production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4),1991.

[9] [法]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C]//包亚民。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1 -57.

[10] 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 经济地理,2011,31(3):409 - 413.

[11] 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 - 106.

[12] 陈虹。 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J]. 文物世界,2006(1):44- 46.

[13] 张晓萍,李鑫。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J]. 学术探索,2010(6):105 - 109.

[14] 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民俗研究,2007(2):265 - 271.

[15] 刘朝辉。 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24 - 29.

[16] 向云驹。 论“文化空间”[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 - 88.

[17] 苗伟。 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J]. 思想战线,2010,36(1):101 - 106.

[18] Fiske John. Heading the Popular[M]. London:Routledge,1995:43 - 76.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