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初中教育> 其它课程> 初中记叙文阅读基本常识、题型及解答方法(附练习)

初中记叙文阅读基本常识、题型及解答方法(附练习)

上传者:聂孝亮
|
上传时间:2016-09-28
|
次下载

初中记叙文阅读基本常识、题型及解答方法(附练习)

九、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及训练

复习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课时安排:十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主要是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

6、体会象征、讽刺、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7、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其他话题,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能力。

第一节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第6周星期一)

一、考点剖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受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二、答题技巧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明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面三刀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试题举例:

见《学考精练》P201、《梦断雅典》(2009年荆·州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木棉花开(2008·漳州市)请根据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

 

第二节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第6周星期二)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佛山中考常在基础题中考查)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词语的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修辞义: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如: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

试题:文中精简机构管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文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精简机构指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减;有了管教是指瀑布被人为地控制,推动了自然之态。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如: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试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时刻表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象征了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此题的解答方法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抓局部关键语句概括要点。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如:《贝多芬之谜》的第2题: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试题: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指什么音乐?。

答案:题目考查词语的指代义。文中说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这表明最有深度的音乐指和贝多芬的音乐具有相同的特点,它就是文中一再强调的贝多芬注重用音乐表达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激情。文中对它表述最具体全面的就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整理概括这句话可以得到最有深度的音乐是具有产生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的音乐。(指代对象的判断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情感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但是某些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他们的感情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危含义及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上看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及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悬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表现手法,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句子含义一般有基本义、特定义、深层义。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有些句子的特定含义往往是指句子的警策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新闻记者文章时,还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又往往起重要作用。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

二、答题技艺:

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是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含义。

常见考点:1词语的语境义和作用。2、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剖析:

1、含义:解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2、作用:

1)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

答题模式:

1“XX”一词原指……文中指的是……,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结构)

三、试题举例

《学考精练》P204(一)《伟大的悲剧》(2009·南宁市)联系上下文,说说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二)《别踩疼了雪(2009·重庆市)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三)《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2009·宁德市)请你说说对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节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6周星期三第1节)

一、考点分析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特定语言方法、手段就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1、记叙。记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

二、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1、能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2、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常见考点一: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的作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常见考点二:描写及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失去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环境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常见考点三:其他描写作用

1、描写角度: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答题模式:衬托、突出……特点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答题模式: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答题模式: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答题模式: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特点。

四、试题举例

见《学考精练》P205(一)礼物(2009·江西省)这一段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

(二)小扇轻摇的时光(2009·河北省)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三)拔掉那颗蛀牙(2009·眉山市)文中划线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第四节表现手法及作用

(第6周星期三第2节)

一、考点分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等。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而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下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7、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二、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象征等常见的表现手法;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三、试题举例

见《中考精练》P207

(一)爱迪生传(2009·金昌市)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钏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二)壶口,壶口(2009·陕西省)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第五节结构层次分析

(第6周星期四)

一、考点分析

1、记叙顺序: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2、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

3、结构层次:划分层次的方法有

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时间先后;按地点转换;按发展阶段。

2)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成长阶段;按地点变换;按性格特征变化;按感情变化。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空间变化;按时间变化

二、答题技巧

寻找线索的几种技巧:1、注意题目;2、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反复出现的事物;3、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

划分层次的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三、答题模式

(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后叙述……,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文章穿插叙述了……,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文章线索: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划分层次: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冻死式)来划分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过渡照应: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最后都要加上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四、试题举例

见《中考精练》P209

(一)目光(2009·佛山市)第7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

(二)女儿的遗产2009·鄂州市)第7自然段交代家族处境时,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三)采野果(2008·龙岩市)请用双竖线在朱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第六节语言的赏析

(第6周星期五)

一、考点分析

本考点方要考查字、词、句的赏析,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头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从语言的特点鉴赏。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7、从语言的作用鉴赏。一般从内容、表达效果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等方面思考。

二、答题技巧

1、从修辞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出了)……的特点。(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模式:

1)比喻:把……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比成……,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3)夸张:形象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反复:强调……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2、从语言特色方面赏析词句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语言赏析词库:朴实无化、朴素自然、言简意赅、文字洗练、意境深邃、文辞凝练、刻画传神、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绘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清丽隽永、稳健深沉、感人肺腑、说理深刻、富有诗意、行文起伏跌宕……

3、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模式:(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三、试题举例

第七节记叙文迎考训练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

(三)铺垫。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郑州传奇辅导-潘氏中高考语文英语家教辅导)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郑州传奇辅导-潘氏中高考语文英语家教辅导))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郑州传奇辅导-潘氏语文英语家教)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四)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_______。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十大考点预测及对策

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题型多样样,考点特多,根据近几年来的命题趋势,笔者预测:下面的几大考点将成为08年的中考的主菜单。

考点一:叙事线索

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考查1、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之七、语言赏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考点之八、结构和思路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对策: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

考点之九.标题考查。
类型1、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对策: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类型2、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对策: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

考点之十.知识拓展题

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如: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对策: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类型2、主旨拓展: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

对策: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

类型3: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如《词典的故事》(2008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

类型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记叙文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二)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吕麦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委靡、凋敝。

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向日葵苗在春风、旭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

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选自《思维与智慧》)

探究练习

1.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为什么这样说?

4.请你谈谈对“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的理解。

5.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这句说明了什么?

6.“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中“良苦用心”是指什么?简要总结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7.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

1.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文章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2.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3.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因为“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而悲伤;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而哀伤。

4.这句话是父亲看到女儿心情悲伤时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指庄稼被霜打蔫了,等太阳出来后就恢复了旺盛的长势;二是安慰女儿,是说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去努力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

5.这里的“伤”主要指父亲给向日葵剪枝留下的伤口,给向日葵剪枝向日葵才会变得强壮。而女儿经历了这次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也会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成熟。

6.父亲是借向日葵的艰难成长历程,开导女儿战胜眼前的困难挫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勤劳善良的父亲。

7.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十、散文阅读考点梳理及训练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抓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咏物类——托物言志

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四、练习指导

(一)例段1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深圳市2002年中考散文阅读考题)

1全心全意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abC哪个位置?(2分)

 

3、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野草,该怎样做?(4分)

 

答案分析:

13分。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22分。C。这是考顺序的,前一句的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是选择答案的关键提示语。后句也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3、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此考点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42分。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

53分。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此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64分。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此题是发展性考题。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就是写人的。

 

(二)例段2.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有的像。

答题解析:

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此题的答案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因为第(6)(7)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此题的答案是: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即形散而神,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此题的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的寓意的理解。好的散文总是以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此题的答案是: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还有结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2009中考考点梳理十八:文言散文(三)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跟“邑人奇之”的“之”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B.传一乡秀才观
C.借旁近与D.余闻也久
2.用课文中的话介绍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1)五岁之时:(2)十二三岁:(3)二十岁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浯。(1)父异焉(2)邑人奇之(3)泯然众人矣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远近
B.渔人甚异
C.而两狼并驱如故
D.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2.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故事发生的时间,这篇课文可分作几层?请概括层意。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就学”的?
5.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概括其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6.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三)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第一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3.第一段作者由“环滁皆山也”起笔,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4.比较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5.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第一段文字,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引导我们来到了小石潭边,看到了多种不同的景物。如果让你把这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你觉得应该从哪儿划分开?为什么?
2.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特点的?
3.作者描写潭中的鱼,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和修辞手法?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分别写的是什么?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开头交代时间为什么要使用明代的帝王纪年?
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写堤、亭、舟、人?
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5.舟子为什么说作者“痴”?
(六)阅读下文,完成1~6题。
记王忠肃公翱事
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任信。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希冀非心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①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②,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③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④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⑤宛然。
【注释】①畿(jī)辅:旧称首都周围一带。②长铨:担任吏部的长官。③驾:坐车。④阳:表面上,假装。⑤识:同“帜”,标志,记号。
1.对句中划线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婿不遣(坚决)B.婿不调(竟然)C.今以半公(赠别)D.非贿得之(这)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翁长铨B.公固知某不贪也
C.内所著披袄中D.列贾五百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4.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内涵。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
5.本文通过“列卷火之”“拒婿调迁”“珠还原主”三则小故事,表现了王翱怎样的美德?
6.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不受。(2)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3)遇敌不动。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三个句子的意思。(1)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2)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3)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3.这篇简短生动的人物传记对岳飞一生的行事进行了总结,请根据内容概括出岳飞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岳家军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5.《满江红》是岳飞很有名的一首词,你能写出其中的一个名句吗?
(八)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3)濂以实对(4)间召问群臣臧否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诚然,卿不朕欺。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2009中考考点十七:文言诗词

2009-04-0212:42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贯彻这一精神,文言诗词赏析成为2008年不少考区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选材范围(根据80余套2008年中考试题统计):课标推荐的篇目中,7~9年级涉及的有《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渔家傲》《行路难》《泊秦淮》《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山坡羊·潼关怀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12首(其中,有三个考区选用了《游山西村》,有两个考区选用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6年级涉及的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3首;课标推荐篇目以外的有《鸟鸣涧》《淮上与友人别》《渡汉江》《绝句(江碧鸟逾白)》《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卜算子·咏梅》《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伤桃源薛道士》《菊花》《从军行(百战沙场铁以衣)》14首(其中,《绝句(江碧鸟逾白)》《渡汉江》均为两个考区选用)。可以看出,有一半的考区选材不拘泥于课标推荐的篇目。
所占分值:少则3分,多则8分,大多是4到6分。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
1.诗意理解。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品味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典型例题透视:
例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1、2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2.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答案:1.示例: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评分说明:语言生动,抓住“闲敲”一词即可。
2.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评分说明:(本题2分)回答“不能”给1分,第二问大意正确给1分。
透视:与朋友约会而对方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生活体验。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了我们共有的心理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江南夏夜之景,雨声、蛙声为什么对诗人显得特别清晰?原来,他在静候着友人的叩门声,然而入耳的却是雨声、蛙声,并且夜越深显得越清晰。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落寞失望之情。诗人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焦躁期待的心情。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来打破沉寂,冲淡郁闷,“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1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诗的优美意境,也就是要求我们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将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所表达的感情再现出来,考查的是我们的再造想象能力。这种命题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考查了再造想象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正确作答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意;其次,你的语言表达还应努力做到“生动”,这样才能得高分。
2题考查炼字。孤立地看,一句诗中用哪个字好像都说得通,但具体到一首诗,则用甲字与用乙字,表达效果会明显不同。所以,完成炼字类题目时,我们得把某个字放在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像这首诗,因为诗人苦苦等待,可友人一直到半夜了还不见影子,他一人下不成棋,于是就“闲敲棋子”,这个“闲”字,所反映的绝不是闲适,而是百无聊赖;“闲”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常见失误分析:
例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2)烂柯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2008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答案:1.(1)怀念故友(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分析:欣赏诗歌,有时需要联系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对诗作出肤浅甚至错误的解读。对那些运用典故的诗歌,我们应先理解典故的本义,之后结合整首诗体会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
白居易跟刘禹锡是好朋友,他们在扬州相逢。席间,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相赠,结尾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首联紧承白诗,意思是说,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颔联感慨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这一联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含蓄蕴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赋。所以,此处用“闻笛赋”这一典故,即表示对故友的怀念。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此处用“烂柯人”,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1题就是对用典的分析。常见的失误是不明白典故的本义,因而只能临时瞎编。
2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这首诗的颈联表达的是刘禹锡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由此看来,长期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颓唐。答题的失误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说上,而不能引申展开。

能力提升练习: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加点的字,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008年山东菏泽市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2008年四川成都市中考试题)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陆游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更:又,再。
1.一、二句中的“落更开”和“燕飞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200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试题)
(六)阅读古诗《钱塘湖春行》,完成1、2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2008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
(七)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下阕重在。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2008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试题)
(八)欣赏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的分析:
2008年广东梅州市中考试题)
(九)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1、2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句子是: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
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诗人情感基调的词语及其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2008年贵州遵义市中考试题)
(十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②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ué):睡醒。
诗歌运用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08年山东潍坊市中考试题)
(十二)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咏梅
的感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08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十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08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十四)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情景。
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
2008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诵读《蒹葭》,完成1~3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读下面几句诗,解释其中“萋萋”一词。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
2.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属于《诗经》民歌的哪种表现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将其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
(二)诵读《迢迢牵牛星》,完成1~3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中最能传达织女内心痛楚的诗句是: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3.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
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
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三)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1~4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按要求填空。
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为第一层次,诗人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心远地自偏”这一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B.“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着重写欣赏自然景物时的悠然心情,说明从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C.这首诗写的是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作者恬静愉快的心情。
D.这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对自己心境的刻画,揭示出了“心远地自偏”这一生活的哲理。
3.历来论者对陶渊明这首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持有不同见解:有认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有认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你是怎么看的?4.以这首诗为例,概括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
(四)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3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写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2.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诗题,这首诗可分作两大层,试指出两层的分界处,并概括层意。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作何解?
3.发挥想象,描绘下面诗句所展示的意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这首诗中跟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是哪句?试分析它们的巧妙之处。
(八)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1~3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3.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九)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3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下)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什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人说,这句话后的叹号应移到“俱欢颜”后,“安如山”后应用句号。你同意这种改法吗?说说理由。
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蛐床头屋漏无干处


(十)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1~3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浊酒蛐一杯蛐家蛐万里
B.燕然蛐未勒蛐归蛐无计
C.羌管蛐悠悠蛐霜满蛐地
D.将军蛐白发蛐征夫蛐泪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可边防军人没有走,他们坚守在边关。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但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人”包括全体边防将士,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边地,也不免流下思乡的泪。
D.诵读这首词,我们感觉到的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着我们,这就是词作者那对祖国深沉的爱。
3.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一)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完成1、2两题。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仿照示例写一写。
要求:(1)指出诗中所写的景物;(2)为这个景物添上色彩;(3)给这个景物添上动感。
示例:竹→翠竹→翠竹摇曳
2.这首诗曾引发过一桩诗坛公案。有人质疑,为什么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呢?你同意这一质疑吗?请简要谈谈理由。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这首词中有不少对仗工整的对偶句,试摘出这些句子,体会其音韵和谐之美。(1)(2)(3)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一句写红色的荷花开始凋谢了,素白的竹席也有些凉了,作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令已进入深秋。
B.词人写她划船寻觅大自然的美景,这跟她《如梦令》词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经历和思想完全相同。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说词人一直等到月满西楼时才见到雁行掠过。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以花落水流比喻青春易逝,光阴难留。
3.这首词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有名,说说它好在哪里。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寒冷的雾气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水面和两岸的沙滩。请你从背过的诗文中再找出一个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2.“指桑骂槐”是这首诗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描绘出一幅迷蒙冷寂的秦淮秋夜图,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如果把“烟笼寒水月笼沙”看作是精彩的画面,那么,“夜泊秦淮”便是边角的题字了。
C.诗的三、四句是批评歌女们在国事艰危的时候竟然还唱着靡靡之音。
D.“犹唱”二字,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联了起来,意味深长。
(十四)请分析下面这首咏风诗的写作特点。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五)读毛泽东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寥寥七个字,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又为我们勾勒了另一种开阔绚烂的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现代汉语再现这两个画面中的一个。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今齐地方千里

2.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数”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sh”,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②作名词,规律,气数。三读“shu”,其义:多次。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读音:词义:

3.下面几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1)时时而间进(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的方法,使景公明白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2008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十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泓:泓水。②既:尽,完了。③济:渡过。④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2)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2008年福建三明市中考试题)

(十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飞沙走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

(十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宋濂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撰长书以为贽

C.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D.其借书亦类予

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答:这一语句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2008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十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6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帛曰“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A.会天大雨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援谓之曰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4.【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第一件事:第二件事:

5.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

6.【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2008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试题)

(十六)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一狼得。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po,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C.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008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跟“邑人奇之”的“之”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借旁近与之D.余闻之也久

2.用课文中的话介绍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1)五岁之时:(2)十二三岁:(3)二十岁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浯。(1)父异焉(2)邑人奇之(3)泯然众人矣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故事发生的时间,这篇课文可分作几层?请概括层意。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就学”的?

5.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概括其性格特点。孙权:吕蒙:鲁肃:

6.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三)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第一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3.第一段作者由“环滁皆山也”起笔,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4.比较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5.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第一段文字,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引导我们来到了小石潭边,看到了多种不同的景物。如果让你把这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你觉得应该从哪儿划分开?为什么?

2.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特点的?

3.作者描写潭中的鱼,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和修辞手法?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分别写的是什么?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开头交代时间为什么要使用明代的帝王纪年?

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写堤、亭、舟、人?

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5.舟子为什么说作者“痴”?

(六)阅读下文,完成1~6题。

记王忠肃公翱事崔铣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任信。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希冀非心邪?”列卷火之。公一女,嫁为畿辅①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②,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③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④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⑤宛然。

【注释】①畿(jī)辅:旧称首都周围一带。②长铨:担任吏部的长官。③驾:坐车。④阳:表面上,假装。⑤识:同“帜”,标志,记号。

1.对句中划线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婿固不遣(坚决)B.婿竟不调(竟然)C.今以半别公(赠别)D.是非贿得之(这)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翁长铨B.公固知某不贪也C.内所著披袄中D.列贾五百金

3.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个句子的意思。(1)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4.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内涵。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

5.本文通过“列卷火之”“拒婿调迁”“珠还原主”三则小故事,表现了王翱怎样的美德?

6.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2)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3)猝遇敌不动。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三个句子的意思。(1)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2)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3)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3.这篇简短生动的人物传记对岳飞一生的行事进行了总结,请根据内容概括出岳飞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岳家军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5.《满江红》是岳飞很有名的一首词,你能写出其中的一个名句吗?

(八)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3)濂具以实对(4)间召问群臣臧否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诚然,卿不朕欺。

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参考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

1.(1)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2)跑(3)热水

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3.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4.(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5.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惧艰难。

(二)

1.(1)迫近(2)在,到(3)日光(4)因,因为

2.(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或:除了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

4.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5.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6.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抓住"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刻苦自励"等关键语句,与《岳阳楼记》中的胸襟抱负联系起来谈即可)

(三)

1.(1)放弃离开(2)同"叛",背叛

2.D(D项"以"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1)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至",极点;"顺",归顺,服从)

5.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抗震救灾。(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四)

1.饮酒(归园田居)(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同"邀",邀请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示例略,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5.示例略,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五)

1.(1)参与(2)遍及,普遍(3)赐福,保佑(4)指猪、牛、羊等祭祀用品

2.B

3.(1)衣服食物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2)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没有了。

4.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有远见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六)

1.(1)同"措",置,放(2)道歉

2.B

3.(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等,言之有据即可)

(七)

1.D

2.C

3.B

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八)

1.(1)选拔(2)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各诸侯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D

4.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九)

1.(1)博学的人(2)使身体劳累(3)所以,因此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2)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2)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语言表达清楚流畅。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十)

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讲信用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失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做好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十一)

1.今/齐地/方千里

2.shǔ列举

3.B

4.(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5.广开言路(纳谏)不杀烛邹借事说理(或: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正话反说(或:以退为进、归谬法)

(十二)

1.(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彼竭我盈(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仅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

(十三)

1.(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

2.A

3.(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城里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4.宁静清绝(或: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生机勃勃(或: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5.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十四)

1.A.朝廷B.长信C.平和D.像

2.假诸人而后见也

3.(1)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2)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

4.(1)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2)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十五)

1.A.适逢,恰巧遇到B.同"倡",倡导C.告诉;对……说D.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2.D

3.(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

4.鱼腹藏书(置篝火狐)篝火狐鸣

5.C

6.都有远大志向,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

(十六)

1.B

2.(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游戏,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

1.C(指代方仲永。A项指代"书具",B项指代"其诗",D项指代方仲永年少即可作诗这件事)

2.(1)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

3.(1)父亲对此感到诧异。(2)同县的人觉得他很奇异。(3)毫无特色,只是个一般的人了。

4.(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二)

1.C(均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第二层,写吕蒙才略大进。

3.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博士吗?只不过希望你应当浏览一些典籍,知道历史上的事情罢了。你说有许多事务缠身,哪比得上我(的事务繁多)?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4.先明确学习的目标,之后用事实证明吕蒙不愿学习的理由站不住脚,最后用自己读书的体法。

5.说法。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关心爱护,要求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军统帅,对朋友的进步由衷高兴。

6.示例:开卷有益,无论如何忙,学习还是应该坚持的,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三)

1."像鸟展翅的样子"或"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2.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等景物。

4.甲采用的判断句式"……者,……也","者"在前提顿,"也"在后肯定、强调,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读来有抑扬、起伏之感;这种句式的多次出现,还揭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式,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其表达就很一般了。

5.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那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

(四)

1.从"全石以为底"之前划开。第一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层写小石潭的概貌。

2.水特别清澈。第一段直接写了"水尤清冽",第二段通过写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借一样写出了水的清澈无比,太阳光能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清晰地落在潭底的石头上,这更显出水的清澈。

3.写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的是通到小石潭里来的小溪,"犬牙差互"写的是溪岸。

5.(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晃动,连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潭水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像是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五)

1.(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表现出对故国的怀恋。

3.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抓住了茫茫雪景中的特点。

4.不多余。这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5.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无疑又是对作者高雅情致的称颂。

(六)

1.B(应释为"终于")

2.B(A项中"而"同"尔",C项中"内"同"纳",D项中"贾"同"价")

3.(1)况且调动我的官职,就像摇动树让枯树叶落下来一样容易,可是(父亲)一定这么吝惜(小气)是什么缘故呢?(2)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恐怕苦于穷困吧?

4.简洁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女婿要挟岳母向岳父说情的心理和神态。

5.克己奉公、廉洁自持的美德。

6.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是本文选材上的突出特点。

(七)

1.(1)推辞(2)督促(3)突然

2.(1)皇上整天勤于政事,难道大将该有安乐的时候吗?(2)每次调集军粮,他总是皱着眉头说:"东南老百姓的财力已经用尽了!"(3)(他)一次又一次地辞谢升官,总是说:"都是将士出的力,岳飞有什么功劳呢?"

3.(对父母)至孝(对皇帝)至忠,治军有方,体恤百姓,关心将士。

4.主要是因为岳飞平素治军严格,关心将士疾苦,军队所向披靡,所以才赢得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八)

1.1)担心(2)周到(3)全,都(4)好坏

2.(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4.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5.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5、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练习:推断加点的词的词性和意义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可推断为“停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可推断为“与世隔绝的”)
③以为妙绝(副词作补语,可推断为“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副词作状语,可推断为“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可推断为“渡过”)
⑥范增数目项王(动词,可推断为“用眼睛示意”)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动词,可推断为"抬高")
⑧"取樵炊灶"(2000年试题13题)(名词,可推断为"柴薪")
6、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①“吾说晏子之义”(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
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③“昌宗从旁趣说”,(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7、成语印证法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看看以下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迫近、接近)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
3)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相得益彰”—明显、显著)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竭尽)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践,踏)
7)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8)在官清恪,未尝闻私(95年12题)("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9)吾亦望汝副其心"(95年16题)("名副其实"——符合)
10)或妄嗔怒"("轻举妄动”——胡乱)
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考点1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用成语复习文言实词
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
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
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
(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
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
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而遇文(掩饰)过饰非
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人(依附)篱下
②用成语复习古汉语一词多义(含实词、虚词)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③用成语复习通假字
一暴(曝)十寒拨乱反(返)正不假(借)思索日薄(迫)西山
层见(现)迭出食不厌(餍)精矢(誓)口否认博闻强识(志)
④用成语复习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的词加点
风起云涌豆剖瓜分蚕食鲸吞口诛笔伐
草行露宿日新月异虎踞龙盘星罗棋布
川流不息管窥蠡测耳提面命二桃杀三士
2.形容词作名词的词加点
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激浊扬清舍近求远
居安思危党同伐异披坚执锐
3.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洞烛其奸
华而不实履险如夷无所事事径天纬地衣冠禽兽
4.动词活用为名词继往开来
5.使动用法的词加点(策略)
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倾国倾城赏心悦目丰衣足食贪脏枉法不可理喻光宗耀祖生死肉骨
6.意动用法的词加点
幸灾乐祸鱼肉人民席天幕地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营人命
7.为动用法光前裕后(光前:为前人增光,裕后:给后人造福)
⑤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划线)
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1、运用这几种方法时要结合语境,多角度思考,仔细推敲,相互验证,作出选择。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去推断,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就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2、所有的方法都是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如果不了解有关字形的知识就无法借助字形推断词义;如果不懂的句子成分划分的技能,就难以利用它来推断词义;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成语积累也难以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知识的融会贯通便是技能。所以一定要注重积累,练好内功

★★★散文考点

常见题型及解析:

一、散文的特点及概念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小巷深处》《背影》《永久的悔》

2)抒情散文(如写景状物散文)《石榴》)《白杨礼赞》)《春》《济南的冬天》

3)哲理散文

三、散文常用手法--象征

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象征不同于比喻.三、散文考点

2.找主题句?(中心思想=写作目的=主题)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叙述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叙述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或短语。
8、叙述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9.写作手法及作用?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白杨礼赞》
(2)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写出了。
3)夸张: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

13、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来答)

14、“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内容上作用:A、结合关键词语,指出其语境义或言外之意。B指出句子的特点(修辞特点或手法特点)

C、与中心联系,指出其与中心的关系(比如突出中心的作用等)

2)位置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

构完整……

15.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1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0、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间接(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1、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境;社会环境点示背景,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22、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阅读理解需注意的问题

1、整体感知很重要

初读文章后,要对文章有总体印象。闭上眼睛想一下,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写,怎样写的?读一遍不行两遍,直到总体印象明晰起来,这样才算找到了解答全文问题的钥匙。因此第一遍阅读时要全神贯注,快速浏览全文。形成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同时,要学会对文题、首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用笔作记号。

哪些是关键词句呢?能揭示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词句。也常是揭示段落或文章主旨的句子。它们常常是描写的句子、议论的句子、抒情的句子,也常常是蕴含哲理的句子。常在文章开头、结尾或某一段的开头出现。

一篇文章开头的句子常是起总领全文的句子,而结尾句往往是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阅读材料注明作者、写作时间等,我们要认真阅读,因为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作品的创作风格,从而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主题。

2、揣摩品味很重要。

再读文章时,要将问题与语境对接,看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语段,哪些词句。通过理解、品味相关的语段,特别是相关的重点语句,吃透句子的内涵和外延来捕捉解题信息。比如,理解、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不能只对词句作孤立的分析,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问题与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要结合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挖掘;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要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或文中细致的描写来提炼信息,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来把握;品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要把握好该篇作品的写作亮点,又要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去思考等等

3、斟酌答题很重要

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揣摩品味,我们已基本捕捉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信息。关键是如何答好题,回答一个问题,往往要涉及到文本中好几个句子,甚至是好几个段落,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地概括出来作为答案,必须围绕具体问题反复斟酌,认真筛选,提炼获得的信息。要用流畅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要把问题涉及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不能只用一两个关键词语来回答。有的问题能用文中原话回答,就不必组织答案,这样既省时,又能提高正确率。有些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有些题目限定用原文中话回答,我们就必须严格按题目要求来做。

牢记两个原则:

4、向原文要答案很重要: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很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具体作法是:把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5、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6、题目、线索、背景很重要(开头、结尾、段首句)比如,2008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淄博市考的是赵丽宏的《小鸟,你飞向何方》,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一段文革中的事情及感情,“文化大革命”就是我们民族所遭遇的一场空前浩劫,那是对美好、文明的摧残和破坏,理解了这一段历史的特点,我们再看反映文革的文章,比如《白色鸟》,就反映了文化批斗游行对生活的纯朴、美好、文明的破坏,本文同样如此,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解答小鸟的象征意义,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对《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反映客居他乡的感受的散文,初中阶段我们曾接触过的有《枣核》和《失根的兰花》,表现的大多是远离故乡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孤苦、卑微以及对故乡深挚的依恋,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2008年中考散文林清玄《红心番薯》,肯定会有所启发。再者,对于本语段中“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自己也很有感触,自古文史不分家,我们语文本就不应局促于一室之内,局限于课本之中,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才是我们应有的视野和思想。可以说,这道考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语文要走出课本,厚积薄发,兼收并蓄。

 

中考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中考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

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必背古诗词(34首)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诗经》)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诗经》)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曹操(东汉)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陶渊明(东晋)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唐)

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7.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唐)

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9.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唐)

10.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唐)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唐)

1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1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16.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身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白居易(唐)

1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1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

19.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唐)

2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唐)

2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2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唐)

2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李煜(南唐)

2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北宋)

25.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北宋)

26.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2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28.(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29.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3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辛弃疾(南宋)

3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3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马致远(元)

3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张养浩(元)

3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小学英语单词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