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初中教育> 初中作文> 教师用作文 - 副本

教师用作文 - 副本

上传者:陈宝石
|
上传时间:2017-06-07
|
次下载

教师用作文 - 副本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

  2、阅读下面所给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求求你,表扬我??”长春一媒体接到一男子电话,在电话里,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花了近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材料二:在河南郑州,一位近50岁的女士从10米左右的桥上掉下,昏迷不醒,一位途经此处的女孩看到后立即拨打120,并俯身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施救。对伤者施救后,不少热心市民也加入进来,救护车赶到之后,女孩悄然离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结合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认同一元钱奖学金

  A.学习应该是树立高远的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历史上未见过为了金钱去学习却能大有成就的人。只有淡泊金钱,才能专心做学问。

  B.此举有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C.过于强调“一切向钱看”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不好的风气。

  ◆不认同你一元钱奖学金

  A.一元钱的奖学金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B.一元钱的奖学金不利于榜样的带动。

  C.学校把奖学金转向贫困生基金的做法有道德绑架之嫌,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D.体现不公平:多劳多得、能者居之,本是社会一条生存法则。

  E.照顾贫困生的同时,不能损害优等生的利益。

  F.产生一种不好的社会氛围:穷反而是有本事的,一个懒惰的贫困生得到丰厚的金钱奖励,而一个勤奋的优秀生却什么都得不到。

  4、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立意】

  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1.符合题意卷。既谈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如世事浮躁使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是当下价值取向不正确,缺乏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作品容量太大),实用价值低而无用,阅读方式不快捷,不符合现今的快节奏等;也谈及如今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大受欢迎的属切题卷(一类),48分以上给分。如能就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而从阅读方式上寻求改变的方法的,可以在原有给分基础上上浮6分,乃至满分。

  2.基本符合题意卷。只谈及经典影响力下降(拒绝阅读经典)而高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前10位的原因,而忽视比较,不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的属一面卷(二类)42-47分给分。

  3.偏离题意卷。脱离材料主要内容谈观点。

  仅谈通俗文学或网络快阅读方式受欢迎,而不涉及经典的影响力下降的(只点材料即止的)进三类,36—41分给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3月6日政协文艺小组讨论中,委员宋丹丹为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担忧。她回忆自己这辈演员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如何做人在一入行就被打在脑子里,“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许多小孩一夜之间成为明星,长得帅可不会演戏,会演一点但还不够成熟。这么小就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动辄就有几千万粉丝,其实他们有许多事情不懂”,在拍戏中,有的年轻演员一定要后到现场,只为显得“腕大”,“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露怯”。

  有人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颜值+粉丝才等于身价;有人说,跟不上时代不怪你,还在裸露就是你不对了;还有人说,别以为刷颜值的时代可靠脸过日子,没真本事可别闹了。

  根据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颜值、裸露与实力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惊心动魄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落幕。荧屏上,选手们激烈角逐;荧屏下,老百姓争相关注。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题目不仅面向百人团选手,更面向数亿观众。当下生活节奏飞快,让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观众耐心看完一个半小时答题难度大。若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搜寻冷门篇章命题容易,若选手对答如流,观众就会更换频道。关键点是出熟悉的陌生题。“熟悉”,命题范围是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作品;“陌生”是常在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忘记的对联、容易忽略的名物、容易记错的典故上设题。 你是怎样看待熟悉与陌生之间关系的?请结合生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什么是“工匠精神”? 试题解析: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历史人物:

  商高:公元前1100年前后的西周数学家。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比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勾股定理早500多年。

  丁缓: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曾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类似于今的空调。 魏伯阳:会稽上虞(现浙江省上虞县)人。生活在距今1800年前,东汉时代的炼丹家(炼丹即冶炼),被后人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积多年实践经验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不朽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 戴逵: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为人谦和,技法高超,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裴秀魏晋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中国优秀的地图学家。曾主持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在实践中创立的“制图六体”,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綦毋怀文:(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后世称之为“灌钢法”或“团钢法”。这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刘焯: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县)人,隋代科学家。刘焯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写进了《皇极历》这一部历书中,其

  中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桥梁专家)。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蒯祥:天安门的设计者,人称“蒯鲁班”。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1420年,承天门(即天安门)建筑完工后,他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鲁班”。

  丁谓—— 一举三得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入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思路

  1.认真阅读作文题目,明确基本要求

  (1)该题为只给材料(未给角度,未给话题,未给中心)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己要探寻出角度、话题和主旨。

  (2)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没有“谈谈你的看法”类的措辞,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考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的。

  2.认真阅读材料本身,发出常规三问:

  (1)是什么 材料写了什么?概括讲,金土根族祖种下一棵红豆杉,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也因此,泽被后人。

  (2)为什么 族祖种树为什么?纪念定居。该树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为什么年收益数百万?红豆杉有惊人的繁育能力,借大树繁育红豆杉苗,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3)怎么办 材料中人怎么做的?种树——把护树写入族规——灾难来临挺身守护——16代人300多年悉心守护——识得珍宝全村繁育??我们借鉴,该怎么做???

  9、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

  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最近,南京一群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汇编成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②《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l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超过一半家长承认回家看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孩子。回家后放不下手机的爸爸妈妈在关注什么呢?大部分家长表示,其实是随便刷刷,“微博一刷,微信群里回几条,一两个小时没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或多或少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材料中,父母对手机依赖而影响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解题时要注意到“家庭”“手机”“孩子”三者的联系,不要割裂开仅从一方去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一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做了不良示范,休息就是玩手机,这让孩子误认为,手机最好玩,孩子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宅,甚至沉迷于手机。二是从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人手。专刷手机影响亲子关系,时间久了,家长变得不会跟孩子交流,不知道如何交流,孩子与家长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当然也可以综合立意。

  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在谋篇布局“五步”,以下“五步” 助你寫新材作文得心应手。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第三步:议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步:联

  “联”就是“引申” “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五步:结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说明:“引”“提”是文章的引论部分 ;“议”“联”是文章的本论部分;“结”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综合分析

  综合材料发现:材料叙述的是三个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这个是你权衡“更欣赏谁”的前提,是材料给你的范围,不能随意夸大延伸。

  审题立意时,可以分析三则材料中三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1.苏珊,有音乐天赋的,职业不可能重新选择,要做好眼下的工作,尊重自己的选择;

  2.荆青,放弃自己不喜欢的公务员的工作,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

  3.王杰,要感恩自己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二)审题要点

  1.从苏珊的角度,虽然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做好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可以成功(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

  2.从荆青的角度,放弃不喜欢的工作(公务员),做好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设计),可以获得成功;

  3.从王杰的角度,做好每一份工作,感恩每一份工作,其实蕴含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成功的练习、历练、是积累。

  所以材料的中心事件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成功。

  (三)完成任务

  此题的任务是什么?

  1.“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

  这是“对象任务”,要求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你更欣赏的。

  “更”是说三个人都值得欣赏,优中选优,选择一个;“更”字更表明了写作方法,与后边的“权衡”是一个意思,即“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它表明的是思维任务。“更”字不表明对不选择的进行批判。

  2.“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这是思维驱动或说是思维任务。审题要思考,含意是什么要思考,选择要思考,权衡也要思考。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思考。

  权衡就是比较,比较就是对比类比,求同求异。 比较就是思辨。这是指令了你必须使用的写作方法一一比较思维。选择就是在分析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出“更欣赏谁”,这就是明确立意。

  (四)如何构思?

  作文命题意图,以及写作方向明确了:“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所以此题实际上规定了你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因果思维

  由此得出:通过比较思维,权衡自己作文的方向。通过因果思维,体现出写作的思路。

  1.运用因果思维构思示范

  例(1):我更欣赏苏珊

  论点:虽然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但做好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一样可以成功(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

  分论点【为什么呢】

  (1)苏珊是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行,爱一行。

  (2)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做好当下的工作。

  (3)做好手头的工作,更是一种态度和挑战,同样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例(2):我更欣赏王杰 论点:王杰,做好每一份工作,感恩每一份工作,其实蕴含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成功的练习、历练、是积累。最后成为了歌手。

  分论点【为什么呢】

  (1)喜欢你的工作,你才能安于当下,做出成就;

  (2)做好每一份工作,心怀感恩,才能历练自己的人生;

  (3)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种经历,都是成功的积累,是成功的练习(前奏)。 王杰之后成为歌手,都得感恩他曾经的工作的磨砺,从而融入了更多人生的经验,对他日后的唱歌事业也是一种积累,因为经历过,才会理解得更深刻。

  2.方法总结: 运用比较思维+因果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分论点,形成文章的初步结构。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要明确任务,然后完成任务。在写作中,重在说理和论述,也需要恰当的运用论据,加以佐证,从而让作文审题更准、立意更深刻。

  (五)存在问题

  1、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做明确的选择。(要求:凡是要选择更喜欢、更欣赏,一定要直接、明确,不要拖泥带水。)

  2、有学生的作文没有按照材料作文的特点来组织,就如一个引子,没有扣紧材料。

  3、没有明确论点的学生也很多,全文不断重复材料(要求:论述材料要回应材料,回应主题,但不等于整篇都絮絮叨叨,关键在于语言不精炼。)

  4、作文的主题,应该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展开,有些学生说,苏珊对的是因为选择,如果这样说,这里三个都存在选择,没有扣好主题。

  5、入题太慢,分析其他两个不好用了三百多字,后面才回到正题。(要求:选择了其中一个,对另外两个的论述一般不能超过一段,4—5行,不要一段说A、一段说B,然后我更喜欢C,这样就会犯平衡着力的错误。)

  6、基本能扣住工作写的学生不多。(要求:审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事件立意,不能跳开中心事件去另辟蹊径,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专业,于是,有学生就开始整篇文章都谈兴趣,而不谈对工作的态度。)

  7、存在不具体,擦边的审题:“要坚持自己喜欢的,每一次经历都要感恩”。(修改一下:“要坚持自己喜欢的工作,对每一份工作都要感恩”有何区别?让学生紧扣材料,学会要具体到材料内容,不要大而不当,夸大其辞。)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 材料二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老孟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郦陶醉于其中的诗意;小丁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经验与文化呢?这应该是这道作文题所有立意的出发点。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严峻考验,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根本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这一血脉,这根血脉,小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大到天文历法礼仪习俗。这些文化的认同,穿越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将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政府才不遗余力的将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文化“申遗”,看到韩国意欲将端午节申遗,我们举国上下对其口诛笔伐。我们应当自豪于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应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财富量的增加。

  然而,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来自虚拟网络世界的文化和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正在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君不见,多少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角色、韩国小鲜肉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天干地支为何物,不屑于“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单靠“申遗”和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和价值割裂现象的毫不作为的道德批判。面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它们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十二星座那般,成为一个可以让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老祖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让我们骄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艺术创造让我们陶醉,然而这些终究改变不了如材料一中小丁所说,人们不会再看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现实。同样,我们很多基于生产生活诞生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无论它们多有审美价值,也终究改变不了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事实。姑且不说祖先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总结的生活生产经验,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空间限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何况我们现代基于科学实验的技术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则更加精确。

  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与创造,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地将这些作为我们现实生活

  的唯一指导,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予以排斥甚至仇视。然而,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一种厚古薄今的姿态将一切传统经验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指点孩子的未来生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他们可能是激进的繁体字拥护者,无视简体字的便捷,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他们也可能是中医的拥趸,认为中医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他们认为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给推广普通话安上亡族灭种的罪名??在价值多元、相互冲击的当今,一些陈旧、落后的旧观念,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为伪装和老祖宗智慧作为伪装,手持民粹主义的利剑,向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共识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 所以,面对带有“传统”字样的事物,我们应该多一点谨慎、审视和理性思考,我们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同时,更应当时刻思考:我们是否被文化民粹主义所左右、所利用,是否因此掉入了认知的误区,以免深陷其中追悔不已。 以上两个写作角度仅为本人一己愚见,因时间仓促,只写这两个角度,并且,第二个角度较为激进,如不喜,您保留看法即可,无须争辩。大家如有更好写作角度及思路,欢迎微信交流,微信号:hongkingxu。

  【考场作文】

  优秀作文

  1、时间的韵味

  福州一中 黄慧宇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陈文卿老师点评: 黄慧宇同学这篇文章误解了“春至”这个节令,在结尾处尤显刺眼。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赞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赞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黄慧宇同学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

  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作者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它们所对应的时令物候特点怎样,也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习俗,它们在日常生活与古代文化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不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哪些地理与气象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抓住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已属不易。

  以上所分析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多数考生临场写作所面对的,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支撑起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框架的。其实,若从申遗的角度写,也需要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只好写些空洞的“继承和发扬保护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套话。如果拿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来比较,可以看出,评论“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所需要的知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的。而本题中,思考“二十四节气”所需的知识则多数学生都不甚了了——或许,这个作文题是在呼应新的考试大纳中关于“增加文化常识的考察”的精神。

  当然,所谓“修辞立其诚”,考生如果抓住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的差异、申遗的成功与申遗的意义,也不失为很好的切入点。

  作者:黄慧宇

  学校:福州一中 2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正是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慧散发出新光彩。

  李晟老师点评: 本文一上来便提出了一个极为富有思辨性的命题:拥有“老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应该选择何种姿态才能重新焕发新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材料,就意味着该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材料中的一组关键矛盾,并从而引出对其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真的水火不容吗?二、三段中,该学生没有立即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是先从老孟和小丁二人的观点入手,先肯定两人观点背后的合理性的同时,又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辩证的思考,又让文章充满了驳论文的味道。如果说老智慧的“老”主要指的是其实用功利的价值,这方面的价值的确在当下

  社会已经慢慢失去实际的功用,但其在审美价值层面,不断进取,总结经验的科学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节气中的人文气息,这一切,对当下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价值。这样的论述,不仅扣住了材料的核心矛盾,又抓准了二十四节气本身的特性,不至于让主题变成空泛地探讨传统文化,非常之出色。最后一段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了申遗的成功,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如何让老智慧焕发新生机,恰恰是申遗之后我们要有所思考的,让文章的高度达到了新的层次。

  作者:赖彦秀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3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 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钟斌老师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 “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验;但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批评不少是在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本考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理性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超越实用之用,实现文化自信,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文章有适度延展,没有单论“二十四节气”,避免了单调、单薄、狭窄;考生由“二十四节气”引启“传统文化”论题,并以后者为中心论析。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引用恰当,语言颇具张丽。缺点就是稍逊深刻。如能深入挖掘传统被误读被忽视的深层原因拓展归因论述,或许可以提出更犀利的批评和更有效的应对。比如反对以功利化心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提倡从族群文化根源与长流里获得文化记忆、认同与启引传统文化,完成史学意义上的的探索。

  学校:厦门一中选送 4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

  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梁建忠老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识到节气文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新颖也具有可操作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尾也略显仓促。

  作者:廖航

  学校:厦门双十中学 5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

  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欧阳国胜老师点评:

  自2015年全国高考任务作文之后,作文改革的一大变化就是不再泛泛而论,而是转向“具体说理”,要求由“马”转向“白马”,即此前写一百遍传统文化,似乎都是一个腔调,但改革之后,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却具有了特定的任务指令。此次作文写传统文化,便不再是泛泛而论,而必须是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这就由“马”上升到了具体的“白马”。此文便是从解读二十四节气具体内涵的角度来谈传统文化。 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由说理的深刻形成文气上的大气。许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如“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等富含思想性的话语遍布全篇,给人以启发。 而这样的深刻功在平时的阅读,比如文中提到的《人类简史》便是我们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一本书,也是我们课堂开设“骚哥说书”栏目用到的一本书,故写作的源头活水除了生活的实践外,更多的是阅读。

  作者:吕岩璟

  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6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

  近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理应传承,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 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值。

  陈鸳红老师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更重要,接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知道文化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符合议论文的规范,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作者:候为洁

  学校:厦门六中 7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陈春蓉老师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有推进,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论证过程中的对手意识。接着笔锋一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来,为进一步论证打好基础。第三段阐述了要重拾传统文化的原因。第四段论证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将造成的后果。第五、六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中的适当引证,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不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的思考尚不够深入,材料积累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作者:陈铭

  学校:泉州一中 8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4(1)无理方程P18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