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哲学/历史> 李约瑟之谜_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_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_林毅夫

李约瑟之谜_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_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_林毅夫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第44卷第4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Vol.44,No.4

经济研究

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

———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 要: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方面占有优势,这是其经济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阻碍而未能及时实现向以科学与实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的转变,中国和西方的技术、经济差距迅速扩大。为赶超发达国家,新中国选择了违反当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件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并以价格扭曲、资源计划配置等来保护补贴这些企业,。快速增长,,导致经济的周期波动、革,,,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

关键词:;比较优势;自生能力;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7)0420005218

人均收入就开始停滞不前②,欧洲却在肇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中逐渐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并在18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尔后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欧洲

GDP从1820年占世界比重的2616%迅速上升到1890年的4013%,人均GDP年均增速从1700—1820年的0122%增加至1820—1952年的1103%,

一、前  言

中国自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来,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经济在古代已有极其辉煌的成就。根据麦迪森教授的估计,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一致,而且直到1820年,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仍占世界份额的3214%(Maddison,1998,p.

40)

而中国在整个近代史经济一直停滞,人均GDP在

1820—1952年间甚至还下降了,同期GDP占世界

的比重则从3214%下滑至512%。

如果说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乱局是造成

。但是,中国经济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以后

收稿日期:2007203224

作者简介:林毅夫,男,台湾省宜兰县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

 本文为2006年12月5~6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为庆祝AngusMaddison教授80岁生日而举办的“世

界经济发展:澳大利亚和亚洲主要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长期绩效和展望”的研讨会而准备。本文的许多观点和论据参考作者过去的论文和著作。感谢易声宇同学在准备此文以及陈勇和海荣在准备本文英文版时提供的协助。① GDP的估算有按官方汇率,有按购买力平价两种。除了特别标明以外,本文引用的GDP,均为麦迪逊教授按购

买力平价并以1990年的国际货币为计价单位来估算。② 许多学者都同意宋代(公元960—1280年)是中国经济的鼎盛时期,经济活动异常活跃,见:Elvin,1973;Gernet,

1982;Hartwell,1967;Jones,1988;Shiba,1970。根据Maddison的估计,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公元960年和1850年是相当的,而在宋朝期间则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在1280年后直到1820年的漫长岁月中则几乎没有增长。见:Maddison,1998,第25页。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近代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但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不再有战乱,而且在国家的主导下经过一整代人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人均

GDP在1952—1978年间年均增长2134%,低于同

期领先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并且,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的空间越来越小,技术创新的速度减缓,经济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停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无法深化。西方世界在15、6世纪出现了科学革命,18世纪中叶开始新技术的发明转向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技术发明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加速,中国未能自主进行这种发明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迅速扩大,国际经济地位一落千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迎来了百年动乱后的和平建设的机遇,作为一个技术和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的后发国家,,但是,为了赶超发,试图在资本极端短缺密集型重工业,导致优先发展部门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有靠政府以扭曲各种要素产品价格、利用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才能将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建立起来,这种计划经济的体制固然可以使中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是,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工人、农民缺乏积极性,经济发展绩效差。1978年底开始,中国以双轨制的渐进方式进行改革:一方面继续给予传统的赶超部门中不具自生能力的企业以必要的保护补贴,并根据改革的进程和条件的成熟而改革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各种扭曲,使得经济得以维持稳定;另一方面,提高工人、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户和企业可以自主支配的资源,并放松对原来受到抑制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准入,使得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这种渐进的改革,必然使得原有计划体制的某些制度安排和市场体制的某些制度安排并存而出现体制的不配套,其结果是经济的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脆弱、收入分配的恶化。只有放弃赶超的思想,完成传统赶超部门内缺乏自生能力企业的改革,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中各种制度扭曲存在的原因,中国才能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如果能够这样,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资本快速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比较优势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时,能够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为主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创新,那么,中国应该可以再维持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如

期世界2156%的水平,GDP占世界的份额从1952年的512%略微下降到1978年的5%,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同期日本6166%的水平,也低于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亚洲“四小龙”。只有直到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才像其他东亚地区经济一样出现奇迹般增长。1978—2005的27年间GDP增长了111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916%,按官方汇率计算,2005年

GDP达到2225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从1978年的220美元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730美元;对外贸易总额2005年达到14219亿美

元,从1978年的全世界第27位上升到第3位,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火(NBS

2006)。、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一系列可能使中国突然出现危机的问题。中国经济有无可能克服困难,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麦迪逊教授在theWorld

Economy:AMillennialPerspective(Maddison2001)

中文版序言中所预测的那样,在2015年GDP总体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占世界的20%,此后继续维持较为高速的增长而逐渐恢复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历史地位?

本文以下的组织结构如下:第二节讨论中国经济自宋以后长期停滞,并在18世纪以后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第三节探讨为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国家主导下的工业化、现代化未能使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分析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并存的原因;第四节,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并探索中国未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

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一个经济长期的增长取决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国家,创新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工人或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偶然发现,中国人多,工人和农民的数量多,因此,在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上占有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在前现代社会长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第4期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7

麦迪逊教授所预期的一样,在本世纪前半叶恢复在前现代社会的国际经济地位。

国时期,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如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买卖、劳动力高度分工和自由流动、产品和要素市场的高度发育等(Chao,1986,第2—3页)。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Eberhard,1956;Elvin,1973;Tang,

1979;Needham,1981;Chao,1986),但是,工业革

二、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

18世纪以后中国国际

地位的大逆转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经济最繁

①特别是在9世纪后随着大量人口逐荣的国家。

命毕竟没有在中国产生,于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革命为何没有首先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此即韦伯提出的疑

⑥这个疑问被李约瑟博士归纳为如下的两难问。

渐从干旱的北方迁移到多雨潮湿的长江以南②,牛耕轮作等新的生产技术的发明使垦荒日增,11世纪初又从越南引进新的水稻高产品种,并伴随相应的耕作制度和农具创新③,迄至13世纪中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农业的高剩余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和资金。中国

④以工业自汉代即有较大发展,宋代则达高峰。

问题: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不再领先(Needham,

1986,第6页)?

,“高水平均衡陷阱”假,中国技术创新的停滞缘自人地比例的失调,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使得中国达到了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由于儒家文化重视以男性为主的传宗接代伦理思想使得中国的家庭盛行早婚多育,人口的较快增长和膨胀使得人均耕地不断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随之减少,因而尽管14世纪中国已接近工业革命门槛,但“人口的数量已经多到再也不需要任何节约人力的装

作为工业基础的铁的使用为例,11产量已达15万吨,⑤此外,到6倍。达,如13,其技术不亚于1700年欧洲同类机器水平(Elvin,1973,第195页)。由于农业和工商业的高度发展,13世纪中国城市的繁荣景象令来自以发达商业城邦著称的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感到惊讶(Elvin,

1973,第177页)。此外,早在公元前300年的战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阅:Needham,1954;Elvin,1973。虽然Maddison怀疑中国汉朝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是否要高

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前欧洲的水平(Maddison,1998,第38页),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科技水平是领先的。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被FrancisBacon(1561—1626)认为是加速了西方从黑暗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重要发明,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源自中国(Jones,2003,第58页)。

根据Balazs的估计,8世纪中叶(即唐朝早期),长江以南的人口比例为24%,见:Balazs,1931,第20页。而到了13世纪末,此比例可能已达到85%,见:Elvin,1973,第204页。由于新引进的水稻抗旱、早熟,有利扩大种植区域。关于旱作改为稻作引发的农具创新,参见:Chao,1986。值得一提的是,由ArthurYoung发明的科学农业方法曾引起英国18世纪农业革命,而此法13世纪在中国即已盛行

(Tang,1979)。

④⑤

关于这个时期工业方面的技术成就,Elvin,1973,第179页有扼要的叙述。

见:Jones,2003,第202页。Hartwell认为从公元806年到1078年宋朝铁产量增长了9倍,人均增长了6倍,因而

(Hartwell,1966,第29页)。不过Maddison怀疑他仅仅基于宋朝首都铁的生产认为这是一次“早期的工业革命”

情况所作的估计是否合理(Maddison,1998,第37页)。见韦伯《儒教中国政治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和行会》,载《韦伯文集:文明的历史脚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和MaxWeber,TheReligionofChina:ConfucianismandDaoism,TranslatedfromtheGermanandEditedbyHansH.GerthwithanIntroductionbyC.K.Yang(paperbackedition;NewYorkandLondon:FreePress,1968)。该假说最早由Elvin(1973)提出,后经Tang(1979),Chao(1986)等人进一步阐述。需要指出的是,Elvin和Tang强调的是可供积累的农业剩余不足,而Chao则侧重于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不足。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Chao,1986,第227页)。同时,人均剩余因为置了”既然14世纪后中国的技术创新并未完全停滞,为何与西方相比,仍大大落后了呢?关键的事实在于,14世纪后中国技术创新有所减缓,而西方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技术创新则大大加快了,且一直保持了较快水平。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的看法在于技术发明方式的转变(Lin1995)。

不管在前现代社会或是现代社会技术发明的

(trialanderror)。机制本质上都是依靠“试错和改错”

人均耕地下降而减少,也使得工业化所需的积累不足(Tang,1979,第7页)。相较之下,欧洲则由于人地比例合理,拥有未加利用的经济潜力,当知识积累足够冲破工业革命大门时“,节约劳动的需求

(Chao,1986,第227页),且还存在大仍然十分强烈”

量农业剩余可供积累(Tang,1979,第19页)。

但是,上述假说的内部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人口增长、人均耕地下降使得劳动力相对便宜和人均剩余减少,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极端缓慢这个解释变量自身为前提的,否则在技术不断创新、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是难以出现的。进一步地,经验证据也并不支持这个假说,虽然在12世纪前确有许多节约劳动的农具发明,而后则寥寥无几(Chao,1986,第9章),但是在14、15世纪和17世纪中叶人均土地拥有量显著高于11世纪①,按这个假说,需求应更强烈,人均剩余也应更高,年明朝开国后,天下太平,到人口的增长,涌现。另外,20世纪初,劳动力资源依然并不宽裕,尤其在南方灌区,农户全年不息(Buck,1937),因而Chao(1986)关于“人口的数量已经多到再也不需要任何节约人力的装置了”的论断难于成立。而且,中国在

1953—1958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技术仍基

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前,不管是在中国或是西方世界,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来自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工匠或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偶然的偏离常规方式的试错的结果而发现;到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首先转为发明家有意识的“试错和改错”的实验的结果,19世纪以后,发明家,而非发明者。其创新主要依据经验对现有技术作小修正而产生

(Musson,1972,第58页)。从概率的意义上,一个国

家的人口规模越大,各类发明者“试错和改错”的实践经验越多,技术发明和创新的速度就越快,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Simon,1986,第一章)。中国的土地和其他地方的大河流域相比并不是最为肥沃的,但是,地形西高东低,太平洋季风带来的雨水集中在光热条件好的3—10月,使得中国的土地在适合的工具和技术条件下,能够种植可以供养人口数量较多的高产粮食作物(Temple1986),因此,中国的人口总量自古以来一直远高于欧洲,这种人口数量使得中国在技术发明上具有优势,中国古代官员的流动,农书的印发和产品和劳动力的自由市场流通等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则间接加速了新技术扩散(Maddison,1998,第23页)。8—

12世纪,中国人口从较为干旱的北方大规模南迁

本停留在传统水平,但是,年均积累率也高达

2412%(NBSC,1988,第60页)。可见,中国农业可供

积累的剩余不足的说法值得怀疑。而且14世纪后中国技术创新并未完全停滞,在14—20世纪初,仍有许多新发明出现(Elvin,1973,第289页)。若无技术创新,谷物单产要在10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时间内翻番②,也是不可设想的。因此,“高水平均衡陷阱”关于人地比例失调使得农业剩余和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技术创新停滞的假说,逻辑不自洽,经验也不支持。

到湿润多雨的南方,相应的交通工具从马变为船,合适粮食品种从高粱、小米转为高产的水稻,合适

中国人口增加持续到1200年,在1200—1400年间下降,1500年左右又恢复了1200年的水平,1600—1650年间人口再次下降。因此,14、15世纪及17世纪中叶人均土地面积应高于11世纪。关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历史资料,见:Chao,1986,第89页。

这段时间内人口增长了5到6倍,同期谷物产量同步增长,且几乎同等程度的来源于耕种面积和单产的增加;也就是说,谷物单产在10到19世纪间至少翻番。见:Perkins,1969,第13到17页。进一步,根据Chao,1986,第

89页提供的资料可以发现,从10世纪末到14世纪末,可耕地和人口几乎都翻番;而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可

耕地虽然再次翻番,但人口数量却增长了6倍多,若采用Perkins(1969)关于人均谷物消费量和种植谷物的耕地比例基本不变的假定,则说明从14到19世纪谷物单产也至少需翻番。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随之改变,导致这段时间里较快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Chao,1986,第224页),中国因此维持了一千多年的领先于西方和世界各个文明的地位。但是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发明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避免地终将趋于停滞。

欧洲在前现代社会由于人口规模相对中国为小,工匠和农民的数量和相伴随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也相对较少,因而在前现代社会的经验型技术创新中处于劣势。但是在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后,实验方法被广泛运用(Mathias,1972)“,试错和改错”的次数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生产实践,因而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到19世纪中叶,科学已在技术发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Cameron,1989,第165页),使得技术发明遭遇到瓶颈时,能够经由基础科学研究的努力,发明的瓶颈,,第10—11页)。

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在西方逐渐转变为“为发明而发明”。这种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代价较高,需要有成本效益的经济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商业利益的制度可能确有利于这种实验型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是,如果没有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得技术发明在碰到瓶颈时可以利用科学来打破瓶颈,那么,从经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转为以实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给西方带来的技术发明优势将会是一次性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发明的空间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小,西欧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迎来一段时间的技术发明的速度加速以后也应该会像其他文明一样,技术发明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渐趋停滞。所以,真正使得中国从宋朝以来的长期领先迅速转变为近代的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在15、16世纪时发生在欧洲。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系统的知识,

在15、16世纪以前的原始科学来自于对自然现象好奇的科学家的观察所得,科学革命本身是一种方法的革命,15、16世纪以后对自然现象好奇的科学家开始把有关自然的假说“数学化”,并以严谨的可控制实验检验由数学模型推论出来的假说

(Needham,1969,第15页)。这种科学方法的革命使

得被证伪的假说迅速被抛弃,也使得不被证伪的假说易于传播和积累,对自然界的认识在这种方法的革命以后突飞猛进。但是,在19世纪以前,科学研究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科学上的新发现并未能直接运用于新技术的发明,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作用,因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不同,没有商业利益的动机。,在人,具,在原始,,中国古代已有较高的数学成就和相对系统的实验方法(Needham,1969,第211页),那么,这些众多具有好奇心的中国天才为何未能推动一场科学革命,发现用数学来表述其提出的假说,用控制实验的方法来检验其假说是一种探索自然、满足其好奇心的更好的方法?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官僚体系重农抑商、因而无法把工匠的技艺与学者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是中国未能自发产生科学革命的原因

(Needham,1969,第211页)。钱文源等人则强调帝国

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不容异说,阻碍了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的发展(Qian,1985)。可是,事实上中国重农抑商和正统意识形态对科学的阻碍并非那样绝对;而且在科学革命前夕的欧洲,政治环境并不比中国好(Monter,1985),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科学革命先驱需要冒生命的危险,与顽固不化的经院哲学家以及强大的教会势力作斗

①我个人认为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争。

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对科学革命来讲至关重要的人

前汉时期商人基本受到了平等对待(Ho,1962,第42页);中世纪的中国,商业可以成为年轻人的一条出路

(Eberhard,1956);而明清时用钱捐官位、学位已正式化(Ho,1962,第51页)。中国的意识形态也非绝对僵化:如明代王阳明对以官定的朱熹儒学的革命性挑战给中国的儒家思想留下了永久烙印(Ho,1962,第198—202页),中国在古代也未曾像欧洲那样,出现有人因为对自然现象提出异于当时人们接受的观点而被认为是异端学说而遭受迫害的情形。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一等奖)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小学英语单词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2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第8课 对称剪纸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书画版二年级上册)_T3784187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