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高等教育> 哲学> 马克思复习参考题

马克思复习参考题

上传者:曹英惠
|
上传时间:2015-05-06
|
次下载

马克思复习参考题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学习部(学科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内涵、意义,理论成果及其形成条件与理论主题。

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

内涵:(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意义:(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形成条件:(1)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不足,党的早期领导人犯了左右倾错误,走了弯路,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对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而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党的领导形成共识;(3)从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邓小平等党的抓要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理论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的进程中,理论主题由“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怎样选择?”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再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及时代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①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②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④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及其相互关系。

(1)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学习部(学科部)

(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破除思想僵化;第三,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并不单纯表现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表现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8正确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改革和革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他们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区别来说,他们的定义、手段、作用、效果不同。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根本的变革,过程相对平和;而革命则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用这种暴力行动来从根本推翻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过程比较动荡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及政治制度建设。

(1)特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三是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四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

(2)建设: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b、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政权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项职能。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都会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1)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1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更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学习部(学科部)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机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系统。

13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

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学习部(学科部)

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 学习部(学科部)

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4、近代中国国情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革命的性质、前途和意义。

(1)近代中国国情: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有是各种矛盾的主要矛盾。

(2)基本经验: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武装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4)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5)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4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湖北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江苏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