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人文社科> 设计/艺术> 绘画理论知识竞赛要点

绘画理论知识竞赛要点

上传者:江吉喜
|
上传时间:2016-08-10
|
次下载

绘画理论知识竞赛要点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无锡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先后做过参军和散骑常侍等官,但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他善书画,能诗赋。今有三幅绘画作品和三篇画论传世。他提出的“以形写神”说,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影响深远,三件绘画作品是:《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在理论上的建树也是突出的,流传下来的三篇画论已成为魏晋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这三篇画论是《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首先,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此前,绘画一向是工匠的职业,为统治者美化环境之用,被看作是雕虫小技,为上层所不齿。顾恺之不仅以绘画为职业,而且取得巨大成就,博得统治者称赞和社会崇敬,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绘画不再被视为低贱的职业。第二,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进而转向重内心、重神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谢安曾夸顾恺之的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第三,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顾恺之流传至今的三篇画论,论述的问题虽不同,但都强调表现对象之神。“以形写神”就是这样提出来的。第四,成功地创造了“密体”,影响深远。据画史记载,顾恺之的作品,紧劲联绵,调格逸易,画之前已成竹在胸,行笔迅捷,运思精深,笔迹周密。作品能给人以很多联想,形成独特的一派,人称“密体”。

 

 

 

隋唐

 

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入隋官至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与董伯仁

 

齐名。北宋末宫廷内尚收藏他19件作品,作品题材有佛教、历史故事、人物、鞍马等。现仅存一件青绿山水《游春图》,画史记载,展子虔善画台阁、人马、山川,“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游者或骑马、或荡舟、或闲步。山峰起伏有层峦叠嶂之势。山间台阁、屋宇、小桥规整,树木遍吐翠绿,山花烂漫,春意盎然。水波鳞纹层层推后,有咫尺千里之势。基本上摆脱了北朝山水画的“或人大于山,或水不容泛,树若分臂布指”的幼稚状态。为唐代青绿山水树立了楷模。

 

 

 

阎立德,阎毗之子、立本之兄,画家。武德中为尚衣奉御,宫廷服饰及腰舆伞肩等均由他设计式样。贞观初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官至工部尚书,曾画《文成公主降蕃图》、《玉华宫图》、《斗鸡图》等,可惜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阎立本(约600—673年),陕西长安人。初唐著名画家。立本继承父兄事业。太宗时官至刑部侍郎,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拜右相,封博陵县公。“有应务之才,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历代名画记》)从画史著录和流传下来的作品看,阎立本善于描写当时的重大事件。如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作秦王时,阎立本任秦王府库直(总管后勤),奉命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太宗亲笔写赞。又尝奉命画“外国图”。上述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仅存《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据《历代名画记》载,阎氏兄弟还是唐代山水画新貌的开创者。“山水……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扬、展,精益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宛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见不到他们的山水画真迹。

 

唐代中期,山水画的两大体系——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已孕育成

 

熟。李思训父子继承展子虔传统,写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青绿兼金碧,卓然自成一家法。创斧劈皴,被视为北宗之祖。张彦远形容李思训的山水画意境“湍濑潺湲,云雾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然岩岭之幽。”这种山水画意境的形成,与李思训曾经隐居有关。史书载,李思训(651—716年)在高宗时曾任扬州江都令。武则天当政,他弃官潜匿。中宗朝出为宗正卿。玄宗开元初,官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除善山水,兼能鸟兽、草木,皆穷其志,略嫌繁巧。画史载,李思训应玄宗之命画嘉陵江山水,数月才完成,足见他的手法是工致细腻的。而吴道子画嘉陵江山水,一日就完成了。两种画法,俨然有别。吴的山水画大概是简练的、豪放的。但因无实物可询,难以详述。《江帆楼阁图》传为李思训所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著名诗人、画家。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据传,王维是水墨山水的创始者,“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反映了唐代中期画坛的新变化。可惜王维的山水画真迹无存,今天能见到的《伏生授经图》、《雪溪图》,虽传说是他的作品,也只能作为研究的参考。

 

王维能诗善画,工草篆,又通晓音乐,作品内涵丰富。晚年的诗画流露出浓厚的出世思想,引起后世诸多文人的共鸣。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知识分子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出世思想富有普遍的吸引力。中唐以后,佛教禅宗独盛,社会风尚皆受其超然洒落高远淡泊的陶养,士大夫普遍尚超脱。王维的诗画能充分表达这些人的心声,所以尽管他的作品流传不多,但他的思想影响极大,被视为文人画之祖。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后人们评论诗画,便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重要标准之一了。北宋末御府藏王维绘画作品126件。其中有山水,也有人物,间有壁画。今日本京都智积院所藏破墨山水《瀑布图》、《泷图》,相传是王维的遗作。

 

有唐传王维衣钵者,有张璪和王墨(或名王洽)。张璪,字文通,

 

吴郡人。官止检校祠部员外郎,善画松石山水。自撰《绘境》一篇,言画之要诀,可惜已失传。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当为指画滥觞。张璪画松树尤具特色。据《唐朝名画录》载:“张璪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

 

王墨又名王洽,特开山水画泼墨法,人颂号王泼墨(标志中国泼墨画的形成)。其作法是先将湿墨泼于图障纸上,趁着酒性,或笑或吟,脚蹩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其山水形象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但不见墨污之迹。对这种新的技法,一时还不为时人所理解,连有相当高的鉴赏力的张彦远都认为泼墨山水不能算是画。

 

 

 

唐中期的道释人物画极兴盛,名家辈出,创作活跃。道释画家中最著名的当推吴道子。

 

 

 

吴道子,后改名道玄,阳翟人,少孤贫,不到20岁,即已穷丹青之妙。学书法于张旭、贺知章,不成,改学绘画,渐渐出名,为唐玄宗所知,召入长安作内廷供奉,名声大振,成为宫廷的御用画家。不经特许,不准为外人作画。天宝年间,玄宗忽思蜀道嘉陵江山水,遂令吴道子前往写貌,回来之日空手返京,没有一张写生稿,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末,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一日而毕。

 

吴道子一生创作热情极高,技术娴熟,想象力丰富,又因他曾专门学习过书法,线描技巧高出一般画工之上。打破粗细无变化的铁线描格式,创顿挫多变的兰叶描技法,他一生主要从事壁画创作。吴道子所画佛像式样,衣服迎风飘舞,后世形容为“吴带当风”,为历代画工所仿效。当时有“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台阁、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的美誉。张彦远称“吴宜为画圣”,苏轼称

 

“文至于韩退之,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吴道子留给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创造了钟馗画像。自唐以后,钟馗像深入到上层及民间各阶段,成为驱邪避灾的尊神。历代相沿不衰,直至现在。唐代吴道子门徒甚多,较有名的有翟瑛、李生、张藏、卢棱伽等。吴道子的作品,真迹已无存。今传《送子天王图》系宋人仿作,保留了吴派的风格。

 

 

 

张萱,京兆人,生卒不详。约活动在开元天宝间。盛唐人物画家。尝画鬼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善起草,即善于构图和默画各种形象。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究其妙。所画内容,既有歌颂宫廷生活的作品,也有表现宫廷妇女忧怨情绪的作品。曾画长门怨词,“掳思曲槛亭台,金井梧桐之景也。”长门怨,乃乐府楚调曲名,一名阿娇怨。据传,张萱还画过《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望月图》等,皆多幽思。可见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今存《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均为宋摹本。

 

 

五代山水画成绩斐然,南北两种画风正式确立,笔法墨法大体具备。董源、巨然和荆浩、关仝成为南北两种画风的开创者,南清新秀润,北浑厚雄健,影响深远,为两宋山水画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张图等人的泼墨山水又是一番天地。山水画中的界画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南派

 

 

 

董源(?—962年),字叔达,南唐画院画家,因做过南唐后主李煜朝北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钟陵人。一说南昌人。擅长水

 

墨山水或淡着色山水,创“披麻皴”。他的山水画,山头多苔点。郁茂秀润,虚实相生。水墨山水类王维,着色山水类李思训。米芾称赞他的山水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鱼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披麻皴的创立颇为重要,完备了山水画的皴法,此前李思训创斧劈皴,王维创雨点皴,再加董源的披麻皴,整个山水画的皴法就齐备了。宋以后,山水皴法虽然有数十种,但皴法母体,不外这三种,其他皴法都是这三种皴法的演化。此外,自董源始,山水画的墨法进入一个新阶段,墨色变化丰富,适宜表现江南植被茂密、空气湿润的自然风貌。流传作品主要有《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溪岸图》、《洞天山堂图》等传世。

 

巨然,生卒不详,南唐江宁(今南京)人。开元寺僧。专攻山水,师法董源,有所创造。975年南唐亡,他随后在李煜归降北宋,居开封开元寺。在画史上与董源并称“董巨”。据记载,他曾在北宋学士院作壁画,深得上层赏识。擅长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之景。多用长披麻皴,笔墨清润。山顶多作矾头,以破笔焦墨点苔,又常于水边点缀蒲草,林麓之间布置松树卵石,风格苍润雅致。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述来看,董源和巨然的山水画皆宜远观,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如睹异境。巨然传世作品主要有《万壑松风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均为绢本,水墨画,都是成功的作品。

 

 

 

活跃在江南的山水画家还有卫贤和赵干。卫贤,生卒不详,长安人。南唐后主时为内廷供奉,工画人物楼台。今存《高士图》,绢本,设色。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南唐后主时画院学生。今存《江行初雪图》,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派

 

 

 

荆浩,生卒不详。因唐末战乱,隐居到太行山洪谷中,自号洪谷子。终日与大自然为伍,实地观察,收集素材,反复推敲。总结唐人传统,根据自己的实践,加以提高。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荆浩则有笔有墨,创造出个人独特风格。其画大多取全景式构图,笔墨苍劲。今传作品《匡庐图》,绢本,水墨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此而外,荆浩还有一篇《笔法记》流传至今。该文记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经验,其中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有形病可医、无形病难治、神妙奇巧等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荆浩开创北派山水,影响深远。

 

 

 

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山水师荆浩,有出蓝之誉。其画作多写关陇一带山川,取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气势雄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因风格独特,人称“关家精致”;因影响显赫,与荆浩并称“荆关”。北宋初,关仝与李成范宽并称“山水三大家”。关仝今存作品主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北方著名画家中还有一位郭忠恕(?—977年),字恕先,五代末北宋初文学家、书画家,多才多艺。郭忠恕善画屋木、竹石,兼有画工的精巧和文人画家的潇洒豪放。可惜流传作品仅有《雪霁江行图》,绢本,水墨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风格多变,笔法墨法齐备。北宋前期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他们的山水画选取北方大山大川,构图成全景式,或平景式。画面意境或雄壮或淡泊。稍后又有高克明、许道宁、燕文贵、翟院深等名家,但他们的画

 

风仍不出北派规范。惟释惠崇的“烟漠小景”别开生面,一改雄奇壮美的北派传统,而为平淡秀丽,可惜一枝独秀,未有接踵者。北宋中期,郭熙异军突起,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已经到技巧都有提高。北宋后期,山水画全面开花,青龙山税有赵令穰、赵伯驹、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创“米点山水”,改变以线造型的传统,代之以渲染,为水墨山水开辟了新天地。至南宋,随着政权的南移,人们的审美取法发生变化,山水画构图样式面貌一新,以边角式代替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美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先世为唐宗室,唐末战乱,他隐居到山东营丘,故人称“李营丘”。能诗,善琴书,尤长于山水画。李成的山水画,一方面继承荆浩以来全景式的传统,另一方面开创“平远寒林”画体。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喜用淡墨,墨法精微,有“惜墨如金”之誉。画山石以卷云皴,画树枝形如鹰爪。树石这些本来无思想的自然物,经李成给以夸张地表现,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他的山水画多带有荒寒冷落之气。《寒林平野图》、《小寒林画》等,取平远构图,画面带有荒凉冷漠之气。

 

 

 

范宽,字中立,因性情宽和,人称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说他的长相古怪,行为也比较随便,嗜酒而且好道家之术,经常往来于陕西和河南的大山大川见。画山水初师李成,继法荆浩、关仝,后来移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综合各家之长,而独创一派。他的山水画,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行笔短促均匀,富有力度。画山石喜用雨点皴,粗笔实按虚出,顿挫有力,能充分表现出石体的特点。画树,其枝如丁香,粗壮而直,近似关仝。如《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手法与之近似。

 

 

 

三家山水师中国古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他们不仅能准确地表现出北方山水的熊伟气势,同时能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感受。     三家之后,北宋山水画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各开户牖,从不同角

 

度丰富了山水画。其中,突出的有高克明、燕文贵、许道宁和惠崇。他们约活动于真宗、仁宗时代。高、燕、许继承关李范三家传统,有所创造,如高的苍润、燕的精致、许的简括。而惠崇的山水则别开生面,惠崇系北宋初著名的九诗僧之一,圆寂于真宗天僖二年即公元1017年。在北宋画坛风行全景式山水的氛围中,他能冲出一条新路,以“烟漠小景”著称于世,如今存《溪山春晓图》,描写的就是开封郊外的景色,亲切感人。艺术手法也非以为干笔皴擦,而是干湿互用,色墨结合。

 

 

 

北宋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

 

 

 

北宋山水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神宗时代,郭熙活跃于画坛。使山水画进入一个新时代。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英宗、神宗、哲宗三朝(1064—1110年)。初为御书院艺学,后卫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在艺术上可以喝关李范三家相媲美。他的山水画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强调山水画要富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他摆脱五代以前山水画与隐居有必然联系的传统,提出热爱国家、热爱生活,不远离官场和家乡而能享受林泉之乐。“君亲之心两隆”,“不下堂筵而坐穷泉壑。”应该说,这是山水画创作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笔墨技法方面,使之更加完备,特别是对积墨法。在工具方面则进行大胆尝试,根据画面需要,用笔有时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粗如刷,细如针)。用墨有时用淡墨、浓墨、焦墨、宿墨、埃墨,有时掺青黛等色。笔法有干淡、皴擦、渲、拃、擢、点、画等。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此外经其子郭思整理的理论著述《林泉高致》,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其中提出山水画构图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专门之学,自古为病”,作画要精神高度集中等理论,都具有重要价值。

 

 

 

与郭熙差不多同时、画风相近的另一位画家王诜(1048—1104年),字晋卿,祖籍太原,北宋开国功臣全斌之后,娶英宗之女为妻,封驸马都尉。善书画,富收藏,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书画家交往。其山水主要师法李成,但较清润明快。水墨、丹青俱佳。流传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梦游瀛山图》等。

 

 

 

北宋后期主要是徽宗时期,绘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画家云集,风格多样,既有水墨山水,又有青绿山水。重要画家如米芾、米友仁父子,赵令穰、赵令松兄弟,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王希孟等。中期以前水墨山水占据主导地位,后期青绿山水急起直追。四赵作为宋宗室,有全面的文化修养,作画主要出于个人的兴趣,属于文人画系统。流传作品有赵令穰《湖庄清夏图》、赵伯驹《万松金阙图》等。作为徽宗画院年轻画家的王希孟,则是高级画工,画风也与四赵不同。王18岁创作的《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是古代青绿山水画中少见的宏篇巨制。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布景极繁复,制作极严谨。

 

米点山水开创了水墨写意山水之先河,拓展了山水画的空间。它改变传统山水画以线条刻画形象的模式,而代之以水墨渲染,为表现江南烟雨空濛之景提供了典范。

 

 

 

米芾(1051—1107年),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在绘画方面,开创水墨山水新风尚,在吸收董源传统的基础上,弱化线形,代以渲染,对元以后水墨山水产生巨大影响。真迹已无存,今传《春山瑞松图》可能是后人仿作,纸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画有米氏云山特点,一切物象都笼罩在烟雨中。其子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是真迹无疑,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横点山、树之形,间及渲染,烟雨空濛,跃然纸上。

 

 

 

随着政权的南移,人们审美习惯的变化,南宋山水画逐渐改变北宋传统,以边角之景代替全景式的大山大川,以局部特写体现整体刻画。这是山水画布局法的一次革新,开创了山水画的崭新时代,即“尚体”的新时代。其代表画家就是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李唐,字古,徽宗画院画家。北宋亡国后,与弟子萧照一同逃到杭州,进入高宗画院,届时已是80高龄的老人,但精力旺盛,创作颇多,得到皇家赏识,高宗常为他的画题字,称赞他“可比李思训”。李唐于山水、人物皆精,影响整整南宋一代,诸多画家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影响。山水画代表作《万壑松风图》,继承关仝、范宽传统并加以发展,用刮铁皴塑造暗隐去个性,突出万壑松风的整体氛围,使观众如身临其境。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生卒不详。孝宗时(1162—1189年)为画院学生,光宗绍熙时(1190—1194年)为画院待诏。善画山水、人物。今存《四景山水》,描写杭州山中庭院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手法工致,设色明快,将庭院与山水结合起来,景中穿插人物活动,表现得多是上层有钱人家的生活。画中建筑物是借助界笔直尺画成的,树木双勾填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生卒不详,出身于画家世家。远祖马卉,本为“佛像马家”之后,以善写生驰名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1098年)。祖父马兴祖为高宗绍兴年间(1131—1149年)画院待诏。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兄马逵、子马麟等都是有地位的画院画家。马远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功底扎实,造诣高超,为光、宁朝(1190—1224年)画院待诏。山水、花鸟、人物种种臻妙,被视为“画院中独步”。他的山水画构图,近景多偏在一

 

角,细致刻画;远景简练清淡,概括整体。人称“马一角”。画面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笔法多喜用斧劈皴,树的形象多长枝外拖,姿态舒展潇洒。马远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作品主要有《踏歌图》、《雪图》、《水图》、《梅石溪凫图》等。

 

 

 

夏圭,字禹玉,生卒不详。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他的山水画,喜用拖泥带水皴,作法是先用笔蘸水在纸绢上涂抹,再加墨、色渲染,显得墨汁淋漓,富于变化。其山水画,近景多偏在半边,故有“夏半边”之称。他的山水画,多描写西湖一带景色,境界开阔,手法灵活,平易近人,生活意味浓厚。明初著名画家王履称赞夏圭山水画,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韵,无猥暗蒙尘之鄙格。流传至今的山水画作品主要有《西湖柳艇图》、《溪山清远图》、《山水四段》、《松崖客话》等。

 

 

 

四家之外,南宋末梁楷的山水画,别开生面。如今藏日本的《雪景山水图》,笔墨极为简练,以渲染为主,是名符其实的“减笔”,点景人物虽小,但动态毕肖,应是董与米融合后的变体。

 

 

 

画史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已经成为独立画科,经唐至宋有了更大的发展。五代花鸟画正式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这就是以黄筌为代表的“黄家富贵”体和以徐熙为代表的“徐熙野逸”体。如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两宋花鸟画坛则更为兴旺,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技法纯熟。北宋初,皇家画院的的花鸟画以黄体占统治地位,被画院视为标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北宋中期,先有赵昌,继有崔白。崔白、吴元瑜既出,其格遂大变。他们冲破黄家体制的局限,将俆黄二体结合起来,勾染结合,色墨融合。北宋末,徽宗画院鼓励创新,花鸟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南宋花鸟画大体是沿袭北宋画院传统。南宋末,梁楷、牧溪开创写意花鸟画,为元以后花

 

鸟画得全面繁荣,开辟了新的思路。

 

 

黄筌(约903——965年),字要叔,成都人。17岁做西蜀王衍画院画家,孟昶时(934年)官加检校少府监,累迁如京副使。黄筌从13岁开始投师刁光胤习画,成绩斐然。965年宋灭蜀后,君臣同被解往汴梁(今开封),宋封他为“左赞善大夫”,并给予厚赏。但他有感于亡国之痛,于965年9月2日病故。黄筌有子5人,但除居随父入宋画院外,均早亡。黄筌的绘画以其特

 

有的艳丽辉煌,深得黄家赏识,被誉为“黄家富贵”。黄筌仅有一幅《写生珍禽图》传世,是为儿子居习画的范本,因为在画面左下角题有“付子居宝习”五个字。形象刻画精致,用笔细劲,笔痕不明显,设色艳丽,与画史记载的黄氏画风一致。

 

 

 

徐熙,生卒不详,死于南唐亡国之前。钟陵(今南京)人,出身江南望族。他的花鸟画,手法与黄筌迥异,先以墨定其枝叶蕊萼等,而后赋色,笔不碍色,色不掩笔,清新雅致,野趣盎然,形成一致特殊的风格,时人赞誉为“徐熙野逸”。今传《雪竹图》,作法是先以淡墨勾染形象轮廓和结构,略施淡彩,形象真实生动。

 

 

 

后人往往把黄筌视为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创始者,而把徐熙看作是写意花鸟画的先声,其实并不一定准确。他们的画风所以不同,主要是客观环境和个人不同的阅历造成的。黄筌自年轻时就供职黄家画院,耳目所染及所画对象,都是御花园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服务对象是皇家和宫廷贵族,审美趣味必然迥异于常人。艺术手法要适应内容需要,艺术形式要符合欣赏者的口味。“黄家富贵”出自黄筌之手,顺理成章。徐熙乃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所画题材,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其画风与黄不同,也在情理之中。

 

 

北宋初期,皇家画院的花鸟画以黄体为标准,黄居寀得到宋太宗礼遇,委之搜访名画,诠定品目。但黄氏作品流传甚少,黄居寀仅有《山鹧棘雀图》一件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该画描绘深秋景色,雀绕丛棘飞鸣,鹤步低泉鹤,神态各异。手法工致。根据画史记载,黄居寀系黄筌的小儿子,与父一起服务西蜀达40余年,估计降宋时已是60岁左右得老人了。北宋末,皇家御府收藏有黄居寀的作品332件,其中有《山鹧棘雀图》。

 

 

画史记载,北宋初黄体独盛的时候,徐熙之孙徐崇嗣被迫改变画风,只以色墨塑造形象,创“沒骨”法。宋太宗在特别崇信黄体的同时,对徐熙的作品也给予肯定,这对徐派风格在社会上流行奠定了基础。黄居辞世后,徐派开始抬头,进而俆黄走向融合,打破黄家独盛的局面。最初的代表就是赵昌。

 

 

 

赵昌,字昌之,四川广汉人。画史记载,他的花鸟画师法邱文播,而邱的画风介于俆黄二体之间。另有记载说赵昌有时用许崇嗣的“没骨法”画花,设色明润,笔迹柔美,在宋代名重一时,所作不特取其形似,只与花传神。苏轼写诗称赞说“边鸾雀写生,赵昌画传神。”当然,宋人对赵昌的评价并不一致,米芾就认为赵昌的画水平不高。郭若虚也说赵昌临摹的作品“笔气羸弱,惟尚傅彩之功也。”今存《写生蛱蝶图》,以墨为骨干,施淡彩,但色墨又是融合的,而这恰恰是徐派风格。

 

 

 

赵昌之后,宋花鸟画坛更为活跃。崔白、崔悫、吴元瑜、易元吉等花鸟画家登上画坛,画风发生更为明显的变化。以崔白的花鸟画来看,手法上将

 

 

 

俆黄结合起来,以墨为骨干,勾染结合,色墨融合。画面意境,强调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在充满矛盾的氛围中塑造形象,如《双喜图》。

 

 

北宋花鸟画经过中期几十年的融合拓展,至后期呈全面繁荣之势。不仅俆黄二体继续发展,还产生新的画种和手法,这就是墨竹、墨梅、墨花的流行,打破彩色花鸟一统天下的局面。宫廷画院花鸟画,在徽宗特殊政策的影响下,精密不苟,寓意深刻,形式多样。

 

中期文同、苏轼发展完善五代以来的墨竹画法,创湖州竹派。后期湖州竹派继续发展,形成不小的势力,其中程堂好画凤尾竹,梢极重,作回旋之势,而枝叶不分向背。

 

 

 

中期以前画梅花都着色。自湖南衡州华光寺僧仲仁创墨梅以来,逐渐形成风气。南宋扬无咎、汤舒雅、赵孟坚继之而起,为元以后墨梅全面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可惜仲仁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扬无咎的《墨梅图》流传至今,因为画面野趣横生,故被宋徽宗讥笑为“村梅”。与此同时,有人开始用水墨画一般花卉,如苏轼《墨花并叙》云:“世多以水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对这种“于今墨画盛行”的局面,引起一些宋文人的不满,如刘克庄讽刺说,“可伶俗眼无真赏,不宝丹青宝墨花。”

 

 

南宋中期以前的花鸟画,仍继承北宋传统,当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出现李迪画的巨幅花鸟画《鹰窥野雉图》,

 

作于南宋庆元丙辰岁即1196年。而他所作另一件小品《鸡雏待饲图》,

 

风格与此迥异。情节有趣,艺术语言简洁。类似的小品,在 流传下来的宋

 

人作品中俯拾即是。

 

 

 

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将花鸟与山水结合起来,也可视为新的创造。

 

 

 

南宋后期,梁楷、牧溪的水墨减笔画,开创了写意花鸟的先河。梁楷的《秋柳双鸦图》、牧溪的《松树八哥图》,是超前的写意作品。主观情感的抒发与笔墨技法的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秋柳双鸦图》而论,纵观两宋的花鸟画,像梁楷这样的表现方法和构图式样,是绝无仅有的。

 

 

 

元朝

 

元四家

 

 

 

元代绘画中最富特色而又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山水画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元四家。诚然,高克恭、赵孟是元四家。四家均为修养全面的文人。诗书画印结合是他们共同采用的艺术形式。强调个性表现,强调作品的娱乐性是他们的共同的追求。但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同,审美理想不同,又有各自的鲜明风格。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本姓陆,名坚,出继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义子,遂改姓名。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但汰其繁皴,趋于简淡,瘦其形体,而倾向劲秀,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他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规格:一种作浅绛(这是他的首创),山头多岩石,皴纹较繁复,笔墨凝重;一种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在笔墨运用上有独到之处,先从淡

 

墨起,渐用浓墨,层次分明而又浑厚活脱。作画用墨最难,淡则易轻浮,重则易僵死,积墨次数过多容易变得混浊灰暗,一次完成又容易浅浮单薄。为了避免上述弊病,黄公望作画先用淡墨积染,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使画面生发秀润清爽之气。明朝莫士龙说:“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所谓寄乐于画,就是说作画是为自我消遣,自我娱乐,不为金钱所左右,不为赞毁而动摇。作画不斤斤于形似,任性写去,尽兴而止。黄公望的山水画,整体布局、形象塑造以及用笔用墨都显得冷静沉着、从容不迫,皴点勾染,有条不紊。绝弃甜邪俗赖之病,画面没有特别扭曲变态的树,也不着意突出某个主峰高岭,画中很少出现人物,偶尔有乘小舟垂钓者,水平如镜,人物安然自得。山村、水居、小桥、流水平平稳稳,统一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在元代众多的画家中,黄公望的创作可以说是风格最为丰富的画家之一。无论是构图、形象处理、笔墨技巧,都不曾被一种模式所局限。主要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轴》、《九 峰雪霁图轴》、《丹崖玉树图轴》、《富春大岭图卷》等。其中今存《富春山居图》已非完壁,现分藏在杭州博物馆、台湾博物馆。

 

黄公望还有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写山水诀》传世,就画理、画法进行深入浅出地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黄公望的山水画给明清画坛以巨大的影响。董其昌推崇他为元四家之冠。王原祈进一步说:“大痴画,以平淡天真为主,时而傅彩灿烂,高华流利,俨然松雪。所以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段落之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真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学者得其意而师之,有何积习之染不清,细微之惑不除乎?”恽南田称赞黄公望的笔墨灵活多变。在四家当中只有黄公望能集其他三家之长。王蒙的繁厚细密、倪瓒的干淡简疏、吴镇的简浓湿重,在黄公望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嘉兴魏塘人,工诗文,善山水、墨竹。在元四家中,吴镇最为贫穷,少年时与其兄吴元璋师事柳天骥,得性命之学。吴镇的绘画,山水、墨竹都有较高造诣。他的画风与黄、倪、王不同,三家重笔,干笔皴擦较多,

 

吴镇则重墨,且多湿笔。在构图处理上,三家都趋于平稳,吴的作品则追求奇险,又是危峰突起,有时长松倒挂,有时取平远,又是取高远,有时取阔远,有时只取景观局部,掀天揭地,直迫眉宇。画面提款,三家皆用楷书,惟吴镇用草书,如龙蛇飞动,风姿潇洒。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双桧平远图》、《松泉图轴》、《溪山草阁图轴》、《秋江渔隐图轴》、《渔父图轴》。

 

吴镇除擅长山水,墨竹亦颇有名,现有吴镇教子习画的墨竹谱传世。吴镇的绘画对后世画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明代画家中最能得到吴镇笔墨阵地的是沈周。他的画大多用湿笔、重笔,水墨饱满,但不含混,用笔粗放,但有韵致。这些都是从吴镇的风格中变化出来的。沈周诗曰:“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未用真。”董其昌虽然批评吴镇的画有纵横习气,但他仍从吴镇那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的用墨法。清四王 、吴、恽对吴镇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各有所得。恽南称吴镇的画“尚沉郁”,王原祈认为吴镇的作品“神逸兼得”,曾认真研习,“既而知循序渐进之法。”王石谷则得吴镇法外之意。

 

倪瓒(1301—1374年或1306—1374年),字云林,别号很多。倪瓒的画,在元代并不十分出名,当时除少数知己如张以中、张伯雨加以推崇外,并未得到画界普遍赏识。如《图绘宝鉴》的作者夏文彦说,倪瓒“画林木平远竹石,殊无市朝尘埃气,晚年率略应酬,似出二手。”明中叶以后,倪瓒被列入元四家,他的艺术声价才逐渐高涨起来。首先是董其昌对他大加赞赏,接着四王和乾隆皇帝也极力抬举他。当然,一位画家名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人作品的水平,旁边的赞毁是第二位的。倪瓒的作品个人风格十分突出,面貌单纯,构图简洁,笔墨凝练,画而气氛冷寂,有很强的感染力。雨其艺术主张相适应,艺术语言高度简练,艺术形式平易简约,构图概括近于程式化:多取三段式,即近景平坡上三五株枝叶疏落的林木,一座空荡的茅亭;中景留出大片空白,以示寥落平静得水面;远景用几座平缓的山峦与之相呼应。不见帆影,不见人迹,有如与世隔绝的孤岛,空旷、寂静、冷静。倪瓒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个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重写生,

 

讲形似,还不善于进行艺术剪裁和概括。经过一段艺术实践,逐渐领悟到绘画旨在吟咏性情,而不在对物象外表的描绘,这就是艺术观念上的跃进,形象思维的升华。倪瓒的画描写的是江南太湖一带的景色,但在吸收前人技法方面并不限于董源、巨然所代表的南画传统,而是更多吸收荆浩、关仝等北派山水大师的技巧。因为董、巨的山水画清润有余而劲峭不足;笔墨融会有余而各显风韵不足;郁茂浑厚有余,而刚劲简括不足。董、巨的技法不足以充分表现他的审美理想。他对待生活冷漠孤傲,南方的清秀郁茂之景,在他心目中不免要带上几分荒疏与冷清,“披图渐不乐,日暮眇余思。坐石着云处,空斋对榻时。世途悲荏苒,墨气尚淋漓。惘怅骑鯨客,于今岂有之”。

 

倪瓒的作品情调,一般是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传世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是《水竹居图》,纸本,设色,作于1343年。画上的自题已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倪瓒的着色山水,世所罕见。作品有《水居竹图》、《清閟阁集》、《雨后空林图》、《浦城春色》、《秋林山色图》。倪瓒生前是画着色山水的,但多集中于创作的早起和晚期,即生活相对安定的时期。创作中期(隐居时期)皆画水墨山水,此间生活漂泊不定,创作却走向旺盛,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期间创作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渔庄秋霁图》、《江峰望山图》、《安处斋图》、《五株烟树图》、《树石幽篁图》、《容膝斋图》、《紫芝山房图》等。

 

倪瓒除善山水外,又能画竹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梧竹乔石图》,纸本,水墨,此件作品一反干、淡、渴的传统手法,均以湿笔画出。整个画面显得秀润淡雅。倪瓒的山水画,给明清画坛以巨大的影响。其平实简约的构图,干淡笔皴擦的技巧,幽淡天真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很多画家追随的楷模。清方薰把倪瓒的画比之为陶渊明的诗和褚遂良的字,称其“洗空凡格,独运天倪,不假造作而成者。”明清两代学倪者不少,有些因艺术气质类型不同,难以领悟倪瓒的精髓。如沈周多次试验倪的画法,每次都因用笔湿重而告失败。董其昌从小学习倪瓒,至老也没有能学到真谛。清恽格也曾多年刻苦钻研倪瓒山水,他深有感触地说:“云林画天真简淡,一

 

木一石皆有千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之矣!”明末浙江和尚学到了倪画的精华。王原祈也曾细心研习倪画。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吴兴人,赵孟,后取法董、巨,继而又广泛吸收唐宋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改变董、巨用圆笔重按轻拖,笔道直拉而下的披麻皴为笔锋旋转如写篆书的解索皴,加强了笔墨的形式美感。王蒙的山水画风与另外三家相比,明显的区别是:三家贵简,王画贵繁。董其昌说元画以刻画取胜者当首推王蒙。所谓刻画就是对物象描写深入细致。王蒙的刻画,其精细程度超过宋画,所不同的是较宋画含蓄。王蒙除擅长水墨山水,亦长于用色,为另外三家所不及。他的山水画,在构图上多取五代及北宋时期的全景式布局,重峦叠嶂,山回水复,境界幽深,景物繁密、集中;多采用高远、深远取景法,绝少平远法。在形象塑造上,多以细密、繁复的点线组成形象,在渲以淡墨或染以淡彩,从而收到密而不塞,实而不板,苍茫沉郁,深厚华滋的艺术效果,使作品风貌既不失宋人丘壑,又不失元人笔墨。作品有《太白山图》、《丹山瀛海图卷》、《葛稚川移居图》、《青隐居图》、《谷口春耕图》、《林泉清集图》、《夏日山居图》等。     王蒙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在构图上层峰叠岫,千岩万壑,使整个画面充塞填满,然后于山坳泉曲中透露一线曙光。全面意境集中于画幅屋宇人物的适性怡情间,人物屋宇虽不占大面积,然因被摆在显著位置,故格外醒目。设色丰富,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皆用之,但因调配和谐,不显得火爆。用笔喜用细碎之笔,皴染由淡墨积起,逐渐加浓,层次丰富。皴法用解索间牛毛、卷云及小斧劈,不死守一种格式。在虚实处理上,以实为主,很少借助云气虚掩。峦顶边沿浓点苔或密布林木,以推拉空间。元代绘画的总体面貌是简率,力去宋人刻露和繁密。王蒙似乎不同,其作品又出现了由疏变密,由轻变重,由简变繁,由薄变厚的面貌。其实这绝非复宋,而是宋画的升华、元画的反拔,把元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

 

浙派画家

 

 

 

浙派画家指活动在杭州一带的画家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杭州曾作为南宋的都城。这里的南宋院体画传统深厚,因此很多画家深受宋院体画的影响,特别是马、夏的影响。浙派曾在明宣德前后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中期吴门派崛起之后,这种情况才发生了变化。浙派的代表人物是戴进和吴伟。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人。对山水、人物均有较高的造诣。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又融合米加晕墨法,既有画工的熟练技巧,又有一定的文人修养,故被视为行家兼利者于一身(行家指画工,利者指文人)。戴进出身于金工,年轻时靠制作金银首饰为生,或为人物、或为花鸟,肖状精奇,超过一般的金银首饰匠人。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戴进确实出手不凡。师承广泛,功力深厚,不死守某一派一法。题材多样。人物画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世俗生活等。并多与山水相结合,技法灵活多变。如《春山积翠图》,树法马、夏,山则以淡墨疏爽之笔出之。《风雨归舟图》则主要师法刘松年。《仿燕文贵山水轴》则以水墨晕染为主,更多地取法米氏云山的画法。《三鹭图》则以秃笔点染,又近于染楷画法。《葵石蛱蝶图》,则精雕细刻,赋色浓艳,具有宋院体画精密不苟的遗风。《达摩至慧能六代像》亦属工致严谨之作。人物活动,颇见个性,生动自然。《钟馗夜游图轴》,绢本,设色画。人物造型严谨,衣纹以钉头鼠尾猫,遒劲有力。画面气氛严冷,鬼气拂拂,阴风瑟瑟,颇富感染力,表现出深厚的造型能力。难怪有人推崇他为“本朝第一”,追随者甚多。

 

 

 

吴伟(1459—1508年),字鲁夫,又字士英、次翁。湖广武昌人。武昌古称江夏,故有人称他为江夏派。吴伟的绘画初学戴进,亦属南宋院体传派。人物画线描较细劲,多画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山水喜

 

用斧劈皴,树法较多样。早年作风工细,中年用笔奔放。从其学者甚多,被视为江夏派创始者,其为浙派分支。

 

今存作品有:《雪景山水图轴》,学马远,用笔较粗放。《渔乐图轴》,学戴进,场面宏大,景界开阔。《长江万里图》,侧锋秃笔皴擦点染,笔墨飞动,极为潇洒。人物画有《铁笛图》,描写元末诗人杨维桢。树石及用具画得很细致,人物衣纹以细劲之笔画之,线条流畅。《武陵春图卷》为白描,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利用生宣纸的特性,行笔稍作顿挫,线条的韵律感很强。

 

 

 

蓝瑛(1585—1666年),字田叔,号石头陀。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被视为浙派殿军。其实他的画风已不局限于浙派,吸收了不少吴派的长处。早年笔墨比较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一变,下笔苍老坚劲,遍摹唐宋名家,而尤对黄公望“潜心研习”。兼工人物、山水、花鸟、兰竹。今存作品有:《山川白云图》,《华岳高秋图》。《山水册》则兼具马、夏河吴镇的特点,任性挥洒哦,景致物象集中,小巧而生动。

 

 

 

对浙派的评价,因为标准不同,历来毁誉不一。今天看来,浙派画家功力深厚,技法全面,作风泼辣,是应该肯定的。但有些过于张扬外露,甚至粗率,缺乏蕴藉之气。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是指明代中期活动在苏州一带的画家,属文人画体系。这派画家的特点是重神韵,重意境,讲格调,讲含蓄。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人称石田先生。世居长洲相城里,是明代中期影响最大的画家和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的绘画,初由伯父、父亲启蒙,又向周臣学画,继而广泛研习宋元家名家之作,对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米芾、李唐、

 

刘松年、马远、夏圭、赵伯驹、马和之、赵孟睢,40岁前多盈尺小幅,以精雕细刻见长。40岁后,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挥洒而成,风格潇洒。流传作品甚多,风格多样,工、写、色、墨皆有之。他的山水画有综合名家之长的想象性作品,有描写现实景色的写实性作品。前者可见出他身后的传统笔墨功力和娴熟的构图能力,后者可见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概括写实能力。有《庐山高图轴》,《西溪图》,《落花诗意图》,《盆菊图幽赏图》,《沧州趣图卷》,《清溪垂钓图》等。另有仿米家法所作的山水,“泼墨粗笔,乱写树枝,大点树叶,用米法。浑灏中有疏爽气,苍劲中有烟雾气。”(《湖中画船录》)这种画法的作品如今存《烟江叠嶂图卷》。

 

沈周的花鸟画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响巨大。题材广泛,技法多变,或工或写,或赋色或水墨,样样精通。沈周的花鸟画现有《慈乌图》、《三桧图》,《枇杷图》、《写生册》等。

 

沈周的人物画,流传下来的大多为点景人物,取其大的动势,并不精雕细刻。如《采菱图》、《东山携妓图》、《兰寺探梅图》、《启南击嫣图》、《有竹庄八十自寿图》。

 

沈周以其精湛的艺术,广泛的社会交往以及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给后世花坛留下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文征明为其高徒,唐寅也曾受益于他。其弟沈豳、沈召也师法于他。此外陈焕、宗周、陈铎、杜冀龙、沈颢、沈硕也深受他的影响。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读书甚精博,除阴阳、方技等书之外,无所不读。诗文基础深厚,文笔流畅,文风朴实自然。其书法初学李应祯,亦临习宋克,后专法晋唐。隶书出于钟繇、王羲之及赵孟睢。

 

天性喜画,初从沈周学画,沈曾以“此予从来业障,君何用为之?”婉言相劝,但执意拜师习画,对“世人不相谅,调笑呼画史”的诲谩亦置之不顾,终于成为集诗书画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他的绘画以宋元文人画为宗,绝去院体影响,因平生最不喜欢院体气。其画大体是融合王维、董、巨、二米、赵孟睢?    花卉中,文征明最喜画兰竹,兰如子固、松雪、所南,竹如东坡、与可、顾安、九思。今存《漪兰竹石图》,为代表作品。还有《水墨写意十二段题兰竹》。文征明的山水画大致有水墨写意和淡设色半工半写两种规格。水墨山水多综合二米和高克恭。今存《仿米氏云山图》可为典型。纸本。墨笔仿二米手法。文氏水墨山水还有以笔为主较工秀的一种,如《绿荫长话》。晚年的山水画,有的笔法粗简,墨气淋漓,如《溪桥策杖图》。文征明的着色山水,多数工秀严整,师法简劲,皴擦较少,林木繁细。阔叶树多双勾夹叶,色彩丰富,树干纹路亦斑斑可见。山头浓点苔,造成疏密繁简的对比效果。如《兰亭修禊图》,金笺本,青绿设色,画晋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举行修禊活动,做曲水流觞之会故事。晚年之作《真赏斋图》,更加精致。纸本,设色画,作于嘉靖三十六年,时年88岁。树叶勾点极繁细,太湖石皴染一丝不苟,设色浓丽。文征明的山水画,总的面貌是早年、中年较疏放、淡雅,晚年趋于工秀艳丽,倾向唐风,使山水发生新的变化。他曾对唐寅说,作画须六朝为师,然古画不可见,古法亦无章可循,漫浪为之。设色行笔,必以闲淡为贵。六朝画不可见,唐画尚可窥见一二,如对王维的《雪溪图》,阎立本的《秋岭归云图》,文征明都曾潜心研究。但他不喜欢南宋院体画,斥之为“尘俗”。他晚年的青绿山水,行笔设色,确以闲淡为贵,行笔细劲圆润,汰其繁皴,绝无院体刻露之习。设色界于金碧、浅绛之间。敷色为主,笔墨次之。如《春深高树图》,绢本,青绿设色。81岁时所作《万壑争流》则以石青石绿为主调。文征明系多才多艺的长寿画家,对当时及后世画坛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从游从学者者甚众。长子文彭,侄文伯仁,追随者还有王宠、陆师道、居节、钱榖、周天俅、陆治等。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唐寅诗文书画皆佳。文或丽或澹,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其诗初喜浓丽,既又仿白居易,务达情性,语俗而意深切。书学赵孟睢,悦项、黄公望等。自论画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由此分析,让用的绘画应有较多的文人趣味。他的山水画,虽以师北宋画家为主,但不为所囿,面貌还是比较丰富的。如《春山伴侣图》、《骑驴归思图》、《落霞孤鹜图》等。诚如文征明所云:“知君作画不是画,分明诗境但无声。”唐寅有的山水画,风格又很特别。如钱杜藏唐寅《摹古十二帧巨册》,汇唐宋元之精华。又迟云廷尉藏其《川上图》。还有《寒溪访旧图》。唐寅花鸟画流传不多,今存《枯槎鸲鹆图》、《墨梅图》。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人,居苏州,生卒不详。工山水、人物、花卉,尤善摹古,为周臣弟子。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吴门四家。出身于彩绘漆工,后从周臣学画,练就了扎实基本功。又曾得到文征明的提携和沈周的教诲,逐渐跻身名家行列。技术纯熟,风格多样。其青绿山水,系从赵伯驹发展而来,兼容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之长,又直接受到文、沈名家的影响。有人把他的画比作杜诗,沉郁痛快。也有人批评他“苦心刻镂,不足损人耳。”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以工笔设色者为多。主要继承宋院体画风,形象刻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远山远树也是意到笔到,实入实出。今存作品《剑阁图》,绢本,设色。《玉洞仙源图轴》手法与《剑阁图》近似,绢本,青绿设色。《桃溪草堂图轴》,绢本,大青绿设色。《桃源仙境图》亦大青绿设色,构图处理与此颇为相近。有的作品又融合马、夏,如《羲之观鹅图》,《柳下鸣琴图》。仇英的人物画,具有较高的成就,可以和唐寅并列。多描写历史故事。勾线仿周文矩“战笔”,或学马和之“柳叶描”,或为吴道子、李公麟的兰叶描,手法灵活多样。有的描写多人,场面宏大,如《剑阁图》、《人物故事册》;有的仅画一人,意境清幽,如《松溪横笛图》。仇英的部分作品于明末传入日本,对日本画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朱舜水于明末避难日本,曾携仇英的画《博古图》;又仇英《十宫图》由文征明小楷题识,其中的片段流入日本上层官员手中。仇英作为画工出身,文化修养欠佳,其作品功力深厚,技艺娴熟,但未能摆脱画工之习、作品刻画有余而蕴藉不够,大多一览无余,画外意趣则很少了。

 

 

 

清朝

 

清初四王与吴、恽

 

 

 

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吴、指吴历、恽格,为清初花坛正统派。大多把四王视为复古主义的代表,有一定道理。四王的作品确实多以摹古为能事。笔墨功力虽然深厚,但缺乏创造性,亦少生气。吴、恽不同,虽也有摹古之作,但大多有自己的创造。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太仓人,明翰林王锡爵之孙。工诗文,善书,尤长八分,而于画有特慧,少时即为董其昌、陈继儒所赞赏。善画山水,少学董其昌,后博学宋元名家,尝临摹李成、范宽、董源、巨然、赵孟睢,8岁作。主要作品有《仿小米笔》、《仙山楼阁图轴》、《宜雅山斋图轴》、《云壑烟摊》等。而《南山积翠图》,绢本,设色。手法以学黄为主,又综合董源乃至王蒙的某些手法。景物繁茂,皴染慢条斯里,气魄恢宏。

 

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原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太仓人。王世贞孙,明末崇祯举人,官廉州知州,人称王

 

廉州。人清不任。善画山水,中年笔法圆浑,晚年变为尖刻。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务效其神而后已。以董、巨为宗,融合元四家,“皴擦爽朗严明,晕以沉雄古逸之气。”(《国朝画征录》)画风较王时敏更趋秀润细腻。《仿三赵山水图》,绢本,青绿设色。虽是模仿,但用笔浑厚,赋色妍丽,刻画工致,多宋人风范。《仿黄子久山水》,绢本,淡设色。画体近黄,但较黄为秀雅,色墨融合,笔痕不显。《梦境图》,纸本,墨笔画,少有染赭石处,仿王蒙画法,细润过之。构图奇特,形象刻画严谨工致。《长松仙馆》,纸本。墨画山坡脚、房屋、树皮略加赭色,虽也是仿王蒙笔法,但画风较疏放。仿董源之作,有的用笔圆浑,墨气浓郁,画面意境空阔,如《仿北苑山水》。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闪人,清晖主人等。常熟(江苏省)人。王鉴游虞山时,王翚以画扇请人转呈之。鉴大为惊异,即召见,翚遂以弟子礼见。鉴偕翚回廉州府,先命学古法数月,亲自授古人名迹稿本,画艺大进。后王鉴转至他州为官,便将王翚推荐给王时敏。王时敏见其画亦惊。叹曰:“此烟客诗也,乃师烟客耶?”挚之游大江南北,尽得观摩收藏家密本。由于二王的教导,加上本人神悟力学,遂成一代名家。其成就高出王时敏、王鉴,吴梅村称其为“画圣”。他能将南北二体技法熔为一炉,笔墨纯熟,技法全面,学古而不完全固于古。后奉诏绘制《南巡图》,名声益显。家居30年,求画者无虚日。四王使南画笔墨臻于成熟,而光大于王翚。

 

王翚的作品面貌比较丰富。有的笔法清秀潇洒,景物布置灵便;有的构图饱满,意境空阔,多以干笔皴擦,深得倪瓒神韵。其设色画,有的似王蒙,如《秋山潇寺》,有的类李成,如《古木奇峰图》。但也仅止相似而已,因为其中都有自己的创造。今藏南京博物院的《溪山霁雪图卷》,为中年佳作,摹古痕迹全无。纸本,设色,笔法秀俏。

 

 

 

王原祈(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进士。 善画山水,主要师法黄公望,晚年兼师吴镇。对宋元其他名家,略师大意而已。故王时敏说,元四家首推黄公望,董其昌得其神,自己得其行,若形神俱得就要数麓台了。他“于大痴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赭墨外。”(《国朝画征录》)主要作品有:《山中早春图》、《松溪山馆》、《秋山读书图》、《江村花柳图》、《浮峦暖翠图》。其所主编《佩文斋书画谱》,征引浩博,内容丰富,是研究清代以前书画的重要资料。

 

 

 

吴历(1632—1718年),字渔山,号桃溪居士,后号墨井道人。常熟人。工诗,善画山水,风格平中求奇。少时受经学于陈瑚,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时敏。善画山水,宗法元人,尤长大痴法,融宋元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画风苍劲而富有生气。主要作品有《静深秋晓图》、《枫江群雁图》、《横山晴霭图卷》、《夕阳秋影图》等。吴历身为天主教徒,有机会接触圣像油画,其画不免受些影响。如《胡天春

 

色图》,墨骨着色,清新淡雅,颇有水彩特色。

 

 

 

恽格(1633—1690年),字寿平,改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草衣生等。武进(江苏)人。初以山水为多,后专攻花卉。由堂伯父恽向启导入门,后学许崇嗣没骨法,而重视写生。所画形象简洁精确,赋色浓丽,自成一格。主要作品有《晴川揽胜图》、《灵岩山图卷》、《富春山居图》、《锦石秋花图》、《落花游鱼图》等。

 

 

 

清初四僧

 

 

 

弘仁(1610—1664年),号浙江,别号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善山水,师法黄公望、倪瓒,为新安画派的开路人。其画山水,层崖陡壑,伟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带皴,转折方硬,笔路清晰。书法学王绂。主要作品有《山水图卷》、《黄山天都峰》、《黄海松石图》、《仿元四家山水卷》等。

 

髡残(1612—1692年),本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20岁出家为僧,字介丘、石谿、白秃、石造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年轻时多游名山大川,晚年居南京牛首寺,受衣钵于浪杖人。间作书画自娱,深得元大家之旨,生辣幽雅,直通古风。画山水师法巨然、

 

王蒙,长于干笔皴擦,湿墨晕染。景物繁茂,笔墨苍郁浑厚,与石涛并称二石,影响甚大。

 

其作品大体有两种格调:一种是以大块布墨表现山峦,不加勾皴,再用秃而粗的笔沾浓墨画树木,不求形似,取其势而已。如《松岩楼阁图》。一种是先用秃笔浓墨画出山、树、房屋等形象,在用墨、色晕染烘托。如《苍山结茅图》、《苍翠凌天图》。

 

 

 

朱耷(1626—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初为僧,后作道士,在南昌建立青云谱道观。有雪个、个山、人属、八大山人等别号。朱耷善大写意花鸟画,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对后世写意画影响甚大。其画风险、绝、冷、怪。山水宗法董其昌,用笔较放纵,花鸟源出徐渭、陈淳,笔墨浑厚雄奇。其画构图奇险,画面冷气袭人。或枯槎斜上,或丑石突起。画鱼画鸟多白眼向天。或画怪石嶙峋,傲然挺立,上待孤鸟一只,缩颈垂首;或画枯槎一根,鸜鹆蹲立其上,无精打采;或画残荷几团,蓓蕾一朵摇摆,孤独无偶;或画孤岛一只,独立石顶,上方斜压残荷一片。形象单纯,气氛萧条冷落,笔墨粗犷奔放,流露出一股不可遏制的怒气。今存作品《笔墨山水》、《苦木四喜》、《安晚贴》、《河上花》、《水木清华图》等。

 

 

 

石涛(1640—约1718年),俗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守谦十一世孙。其父九世靖江王朱亨嘉于1645年在广西自称“监国”(行皇

 

帝职权),后被明唐王所杀。石涛因得内臣保护逃出,第二年便出家为僧了。法名超济、原济,字石涛。别号很多,如“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湘源济山僧”、“苦瓜和尚”等。石涛善画山水,兼工墨竹、花卉、人物。其画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技法方面不受前人成规束缚,敢于从实地观察出发,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他对当时画坛流行的摹古风,十分反感。石涛大声疾呼,反对泥古不化,倡导独创,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强调的是“借古以开今”、“余何敢异乎古人?”因为画之理法,不过是现实生活经由画家总结提炼的结果。因山川“具状不等,故皴法子别。有卷云皴、斧劈皴、披麻皴、解索皴、鬼面皴、骷髅皴、乱柴皴、芝麻皴、金碧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没骨皴,皆是皴也。必因峰之体异,峰之面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峰不能变皴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势。不得其峰何以变,不得其皴何以现?峰之变与不变,在于皴之现与不现。”又强调“笔墨为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石涛前半生,经常深入名山大川,饱游飫看大自然的变化,心领神会。因此,对于名山奇峰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真挚的热爱,熟悉大自然春夏秋冬之不同,阴晴晦明、风云雨雪之变化。经过几十年艰苦的艺术实践,创造了许多新的方法,使作品既富有生活气息,又面貌一新。

 

石涛以画黄山最为知名,自谓“余得黄山之性”。足见其对黄山景色体会之深。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风格,其中又有刚柔和疏密的变化。主要作品有《细雨虬松图》、《古木垂阴图》、《狂壑晴岚图》、《余杭看山》、《搜尽奇峰图》、《淮阳洁秋图》

 

石涛的山水画,出去笔墨技法灵活多变以外,构图亦不苟同流俗,多取截断法,把风景里最优美的一段截取了写出来,是对马远、夏圭边角式山水构图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总结出“蹊径六则”:

 

(1)对景不对山: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山的古貌似冬天,但是山下的境界却像春天一样)。

 

(2)对山不对景: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树木的古朴似冬天,但山上的情况却像春天一样)。

 

(3)倒景: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如树木正面立,山石则倒立;如山石直立,树木则倒垂)。

 

(4)借景: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

 

(5)截断:无尘俗之境,山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之松之笔莫能人也。

 

(6)险峻: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

 

石涛除善山水,兼长墨竹和人物。另有《苦瓜和尚话语录》十八章、《题画诗跋》若干首传世,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和主张。有些理论发前人所未发,给后世花坛以极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冀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天津市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冀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lesson2教学视频(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3)分式方程P17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Lesson2授课视频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南、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