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军事技术> 详细的二战枪械集成

详细的二战枪械集成

上传者:陈明辉
|
上传时间:2016-08-19
|
次下载

详细的二战枪械集成

  包括二战期间各国装备的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等

  柯尔特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0.45英寸(11.4mm)

  弹夹:7

  简介:由John M.Browning发明,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国手枪。

  在西美战争期间,美军普遍反映小口径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ColtSpring 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一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在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扔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1911式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靠的武器,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没有人会否认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军随身武器。

  M1911手枪的故事

  有许多外国公司或政府获得柯尔特-勃朗宁的授权而生产不同口径的M1911型号,其中最为有趣的是有一批M1911是在纳粹政府的监督下生产的。1915年挪威政府获得许可生产M1911,当纳粹德军在二战中占领挪威时,他们命令挪威政府的兵工厂生产这些手枪来装备他们的占领军。不过,从1941年到1942年挪威只生产了大约1 000M1911

  手枪作为辅助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极为有限,然而历经多次战争的 M1911手枪却在战争中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328步兵团的阿尔文·约克下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事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当时他所在的巡逻队押解一名俘虏回营时被德军机枪扫射,包括队长在内 9名士兵当场阵亡,只剩下8个人。约克先是用恩菲尔德M1917步枪打死了 5个德军机枪手,其他德军算准他的步枪打完了5发枪弹并开始重新装填时立即发起冲锋,没想到约克随身还携带着一支M1911,他用这支手枪连续打死多名德军士兵,鼓舞了其余7名同伴,这8名美军士兵打死了25个德国士兵并俘虏了132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士兵手中的M1911手枪也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194210月的一个晚上,在瓜达卡纳尔岛的丛林里,约翰·巴锡龙军士用一支M1911手枪和两挺机枪交替射击,独自一人阻止了日军一个连的自杀式冲锋,直到破晓增援来到他的阵地时,发现周围趴着近一百具日军尸体,巴锡龙因此成为二战中被授予荣誉勋章的第二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员。

  当德军开始撤出挪威时,美国第8航空队的两名文职人员在一座废弃的小镇上被一名德军狙击手困住了,这个狙击手第一枪没打中他们,但马上就转移目标打中了吉普车的车胎。这两名美军除了各自身上的一支 M1911A1手枪和3个弹匣外没有其他武器,他们在乱石堆后躲了半天也没等到援军,于是就用手枪向吉普车座位下面射击,在汽油箱的位置,两个人各打光了两个弹匣,弹头撕破了汽车的金属外壳,油箱散发出汽油的味道。他们马上把地图做成火把扔出去焚烧吉普车。吉普车轮胎焚烧产生的烟给予他们足够的掩护,使他们跑到最近的建筑物角落里隐蔽起来。后来狙击手没有再开枪,这两个美军才沿着他们来的道路撤退,与自己人汇合了。

  M19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天空中经历了更神奇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美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上。这支陆军航空队负责协助防御从印度到中国的补给线,并破坏日军从仰光、缅甸到印度北部的补给网,它的重型轰炸机部队——7 轰炸大队由数量不多的B-24组成。1943331日,第7轰炸大队第9中队被派遣去破坏缅甸中部城市彬文那附近的一座铁路桥,其中一架B-24由劳伊德·简森中尉驾驶,副驾驶是欧文·伯格特少尉。机队在抵达目标前遭到日军战斗机拦截,这架B-24的氧气瓶被打碎,机身后部燃起大火。后来飞机继续受到攻击,机身被打穿许多洞。机上人员不得不跳伞逃生,但日军飞行员立刻开始扫射这些跳伞逃生的人,并打伤了伯格特的手臂。那架打伤伯格特的式战斗机飞近伯格特,也许是想看看他打死的人是什么样子吧。伯格特装死,于是式飞机就从伯格特的脚下飞过并继续向降落伞扫射,此时伯格特掏出他的M1911 手枪对着刚从他脚下经过并打开了驾驶舱的式战斗机打了4枪。这架式战斗机马上停止射击并开始旋转坠落。 后来伯格特被缅甸人抓住并被转送给日本人。在战俘营中,他慢慢回忆起当时半空中的情境。他起先不相信能够在摇摇晃晃的空中击落敌机,但许多记忆碎片逐渐堆砌起来,使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确打下了那架式战斗机。

  伯格特在战俘营中生活了两年多,二战后回到军中服役,以上校身份退役,住在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尽管没有其他证据证明他确实用手枪在半空中击落了日军飞机,但就像有人买一辈子彩票都中不了大奖,而另一些人却只买一次却中头奖一样,当一个运气好到极点的飞行员与另一个运气坏到极点的飞行员碰在一起时,的确有可能出现奇迹。这个传奇故事被刊登在19966月的美国《空军杂志》上。

  二战结束后,M1911A1仍被广泛采用,并出现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改型,例如缩短的M15指挥官型,不同长度、握把及其他配件的MKIV系列政府型手枪等等,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比赛型手枪。1985年,美军决定以伯莱塔公司生产的9mm口径M9自动手枪代替M1911A1,使众多M1911手枪的爱好者感到惊愕。当国会命令颁布时,美国海军陆战队激烈反对,而海陆空三军内许多特种部队仍然继续使用M1911手枪作为辅助武器,甚至仍然有许多人相信 M1911手枪是最好的战斗手枪。现在,各种M1911手枪仍然被许多公司生产,提供给军队、执法机构、保安人员和民间爱好者。

  鲁格手枪鲁格P08

  是一战,二战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枪,它作为德国军人的一种荣耀,影响着那一个特殊的年代。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HugoBorchardt)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自动手枪——7.65毫米C93式博查特手枪,该枪外形笨拙不实用。不久,同厂乔治.鲁格又对这种手枪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在1898年定型,1900即获得瑞士采用为制式手枪,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军用半自动手枪,口径为7.65x23mm,或称为30Luger。鲁格继续进行改良,1904年,新式的鲁格手枪,包括新式的9x19mm子弹,获得德国海军采用,随即在1908年为陆军采用并命名为Parabellum08,作为制式自卫武器,在德军服役达30年之久。 最初由DWM一家公司生产,从1911年开始德国的兵工厂也开始生产。一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德国政府禁止生产鲁格P08,但后来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产,1933年纳粹党执政,大部分生产转到毛瑟公司直到1945年。德军最少制造了200万把鲁格P08,包括最少35种改量型号。可惜鲁格P08构造复杂,制造不易并不适合於战时使用,所以後来才有构造简单双动设计的P38产生。最後一批鲁格1942年该枪停止生产。

  这支手枪从诞生之日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手枪,1942年以后该枪停止生产,军队也不再装备,现在只有警察中还有人使用,由于该枪的知名度颇高,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手枪之一。

  日本南部14式手枪(王八盒子)

  性能参数:

  口径:8 mm

  全长:229 mm

  重量:910g

  弹容:8

  日本南部14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

  俗名由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的军、警、宪、特以及其他的侵华机构使用的手枪,除了日本本国制造的以外,许多都来自欧美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品种多,型号杂。然而,日军中配备和使用最多的手枪,是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百姓以至现在的中国百姓中,说起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这个名词来,似乎知道的人很少,不过倘若提及日军使用的王八盒子来,几乎是无人不知!真的可以说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也不论其是否真的知道王八盒子何许模样,但对这一名称都印入心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的历史烙印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王八盒子是中国人民给日本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起的一个既形象又贴切的俗名。这个约定俗成的俗名,究竟首出何源,至今已无可考证。根据当时历史以及中国民俗特点来推理,王八盒子之名最早出自我国东北地区的可能性极大。

  王八盒子何以冠名?首先当然要从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憎恶说起。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语言里,王八这个词带有绝对的贬义。中国抗日军民用王八这个贬义词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在常理之中。那么为什么单单地给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冠以王八盒子之名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旧中国,老百姓通常把体重较小、用皮质枪套直接别在腰间的手枪,叫做撸子,而把体重较大、使用木质或皮质枪套并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携带的手枪,叫做盒子枪,例如把驳壳枪称之为盒子枪盒子炮等等。抗日战争中,日军普遍装备的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绝大多数是用皮质枪套并用肩背带斜挎在肩上携带的,因此中国百姓也就自然称其为日本盒子枪”;其二,由于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的皮质枪套在设计上,为了能够携带备份枪弹和弹匣,枪套的盖子采用了圆形凸鼓面硬壳造型样式,远远看去,那圆鼓鼓的枪套盖子还真的挺像王八盖子。如此形象思维,人们称其为王八盒子,唤来上口,贴切之至,与情与形,恰到好处,专有名词约定俗成。

  至此,遵从中国抗日军民的习惯,下面的文字中,凡出现南部十四年式8mm半自动手枪的地方,一律以王八盒子谓之。

  装备使用

  王八盒子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制式手枪,也就是日军正规部队普遍装备的标准手枪。从军制学的角度讲,王八盒子是当时日军的一件标志性装备。首先,王八盒子在日军中装备的面很广,从将军到士官,从陆军一般的步兵部队到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各个特

  种兵部队,以及海军和空军的各部队各阶层,普遍装备。真的是哪里有日军,哪里就有王八盒子,哪里的中国军民就知道王八盒子。自然中国抗日军民缴获的王八盒子数量也相当可观。其次,作为日军的制式武器,王八盒子一般不装备给伪军、汉奸、狗腿子使用,甚至连日本侵华的特务、警察及其他一些准军事机构或非军事机构等等,除了使用一些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手枪外,日本国产的手枪通常也仅限于杉浦式九四式等等,用上王八盒子的极少。

  对于中国抗日军民而言,使用王八盒子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民党直接参加对日作战的正规部队中,虽然缴获的王八盒子较多,而直接使用的却非常少,只是少量地供侦察人员在便衣侦察中使用,在部队中虽也有使用,但决没有与那个王八枪套一起使用的。当时,在广大的抗日游击队以及各种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中,使用王八盒子的倒真不少,但也决不与那个王八枪套一起使用。几乎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一辈军人在谈及战斗故事,特别是谈枪论炮之时,虽说都有说不完的经典,道不尽的感慨,却唯独很少提及王八盒子。每每好奇问之,往往大多抱以鄙夷神情,足见对于这种手枪的复杂心情!日本侵略者制造武器的本意是要通过杀戮来征服中华民族,却被中国人民夺过来反抗杀戮,反抗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器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甚至没有国界的。然而,人们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惨绝人寰暴行的憎恶和仇恨,通过王八盒子这样一支手枪体现出来的情况,在其他各种缴获的武器上并不多见。

  结构剖析

  王八盒子是日本为了解决当时日本军队没有统一制式军用手枪的问题,于大正天皇十四年(即公元1925),在日本陆军大将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mm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在此之前,日军中的日造手枪主是由南部设计的各式手枪和九四式手枪,这些手枪的口径均为8mm,因此日本军方要求新制式手枪的口径也定为8mm,并且枪弹与以前的各式8mm手枪通用。此外对这把新式的制式手枪的战术技术性能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主要特点如下:

  (1)“王八盒子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闭锁卡铁后端下落开锁,闭锁十分确实,其特征如德国毛瑟M1896半自动手枪(即通常所说的驳壳枪)以及瓦尔特P38半自动手枪的闭锁结构。

  (2)“王八盒子采用了类似勃朗宁手枪的那种空枪保险机构。当卸下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据说在当时的日军中,手枪发生走火事故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误以为取出弹匣、枪就安全了的错觉。王八盒子的空枪保险机构,就是针对日本军人多有上述错觉,常常误操作

  火而设置的。空枪保险机构的特点是,当弹匣向下抽出一点(34mm)时,扣动扳机即无法击发。

  (3)“王八盒子的造型布局,充分考虑了手枪射击时的指向性这一重要的人机工程问题。其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故在紧迫局面仓促出枪射击时,可以握枪手食指指向物体的习惯开枪,有效提高手枪的战斗反应时间和射击精度。采用这种类似德国卢格P08手枪的造型布局,使王八盒子的质心基本上处于掌心位置上,而且使用的南部8mm手枪弹各种性能指标与通行欧美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9×17mm自卫手枪短弹相当,瞄准基线却长达200mm,虽威力不大,但精度较高。特别是其细长的枪管,对瞄准的导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王八盒子的射击精度,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算是比较优秀的。

  (4)“王八盒子在整体结构设计上,比过去的日式手枪简化了很多,使手枪更为紧凑简单。究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简化加工工艺和便于大量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日后的战斗使用中,减少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故障和给军械技术勤务与保障带来的麻烦。例如在设计上,王八盒子一反南部陆式手枪左置复进机和可调式照门的习惯结构,而采用了沿枪机两侧布置复进簧的紧凑设计和固定式照门,较大幅度地简化了全枪结构,减轻了全枪质量,减少了全枪宽度,特别是增强了全枪的对中性,避免了因复进机左置造成的偏转力矩。这一点,同样有助于提高枪的射击精度。

  大正十五年(1926)11月,日本名古屋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王八盒子。同年1225日,大正天皇去世,昭和天皇继位,1231日,昭和元年始,但是王八盒子左面的铭文仍沿用十四年式。至此,王八盒子很快陆续投入日军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入侵我国东北,建立和控制所谓满洲国的日军,是最早装备王八盒子的日本侵略军。早期出品的王八盒子毛病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毛病是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击针折断等致命问题,特别是在东北那样高寒气候中,由于击针上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增加,问题更为严重。那时,每支手枪都随枪多配一根击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直到昭和七年(1932),南部武器公司重新改进设计的击针才全部取代了早期的击针,当然也就不再随枪配备备份击针了。

  击针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毛病又出现了。这时最典型的毛病,仍然是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高寒的气候所致。在高寒地区,人员常常是戴着大而厚的防寒手套来使用武器的。鉴于此点,早期的王八盒子除了采用了便于带防寒手套操纵的手动保险机之外,还采用了机加为三层的滚花圆形枪机尾部,使射手在戴防寒手套拉枪机时不致打滑,然而,扳机护圈的孔径只考虑了射手在不戴防寒手套情况下的使用要求,却没有考虑若将戴了防寒手套的食指强行伸进扳机护圈,难免不触动扳机而走火。于是,在昭和十年9月,又特别加大了扳机护圈,这样一来,射手即使戴了大而厚的防寒手套,其食指也能伸进扳机护圈而不致因误动而走火。在使用中,王八盒子还暴露出因误压弹匣扣而经常掉弹匣的毛病。本来,

  王八盒子采用的弹匣结构和弹匣扣结构,是卢格P08手枪的成熟设计。采用此结构的初衷,是为了获得如同西方手枪可以单手退出弹匣的优点。然而,把王八盒子与卢格P08相比较就发现,前者的弹匣扣与握把护板是在一个平面上,而后者的弹匣扣却略向前坡下,低于握把护板平面一点点,而窍门往往就在这一点点!真是形似不等于神似。针对掉弹匣的问题,在改大扳机护圈孔径的同时,又在王八盒子握把的前下部,增加了一个弹匣防落簧,在弹匣前下部的相应位置上,增加了一个缺口,以配合弹匣防落簧阻止弹匣脱落。当弹匣扣被按下时,弹匣向下脱出34mm,即被弹匣防落簧阻止,不再继续向外脱出,若需更换弹匣,则须用另一只手将弹匣拔出。这样一来,单手退出弹匣的优点完全被抵消,只是此举与空枪保险相配合,倒也不为过。

  王八盒子身上还有一处貌似神非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所谓空仓挂机机构。当弹匣中最后一发枪弹打出去之后,枪机后退并停在后方位置。不知道的人一定会以为这是通常所说的空仓挂机,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假的空仓挂机,因为此时枪机只是被弹匣托弹板后部的凸起挡在了后方位置,充其量只起到了一个弹罄提示作用,告诉射手该换弹匣了。然而,这时换弹匣并不那么轻松简单:由于枪机紧紧地抵住了弹匣托弹板,按下弹匣扣时,并不像一般战斗手枪的弹匣那样会自动弹出,而是非得用另一只手用力向外拔除弹匣;由于枪机仅仅是被弹匣托弹板挡住,故弹匣被拔出后,枪机随即在复进簧张力作用下复进到位。但换上装满枪弹的弹匣后,还要再次拉枪机推弹上膛,才能继续射击。

  历史佐证

  说到这里,王八盒子是不是已经给了人们一个别扭和怪诞的印象?其实,要是拿在手里摆弄一番,再打上几枪,你就会对王八盒子别扭和怪诞的印象更深。当你握着王八盒子的握把,虽不会立刻产生不适之感,但却可能很快联想起日本军刀来;倘若真的拿着一把缴获的日本军刀挥舞两下会感到给劲,那么此刻握着王八盒子那纤细颀长的握把,总的感觉是心里没底。要说王八盒子的长度,在现代战斗手枪中也算得上是篮球运动员一级的了,然而打起来的动静,似乎比我们现在用的64式、77式小型自卫手枪还要弱,总的评价:太”!还不止此,王八盒子的抛壳窗设在机匣的正上方,抛壳的瞬间,弹壳碰在抛壳窗的后沿上,使弹壳沿着几乎垂直的方向向枪的正上方飞出,其高度甚至可达到2m,这滚烫的弹壳接着又几乎垂直地落下来,往往对射手造成干扰。要是在室内或屋檐下射击,这种情况会更糟,反弹回来的弹壳打在射手头上、手上,或是掉在耳朵上和脖领里,皮肉受疼痛和烧灼之苦,是在所难免的。看来,老一辈军人对王八盒子的鄙夷,以及缴获的大量王八盒子始终没有在中国抗日的正规部队中大量使用,还不仅仅是对60年前那段历史的情仇愤懑。王八盒子这支枪,使起来真的叫人有些不可理喻,自当也是个中缘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越拉越长,武器军备全靠本岛供应已日渐不支。为此,当时的日本支那派遣军提出了一个到1946年实现武器军备占领地自给自足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从19454月起,开始在北京、天津以及上海的兵工厂生产王八盒子,并称之为北支十九年式。然而,这个所谓的自给自足计划刚开始不久,就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而一起破灭了。

  历史上,苏联红军1939年在诺门罕的对日作战中以及1945年在中国东北的对日作战中,也曾经缴获了不少王八盒子,其中一部分王八盒子在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初期,配发给契卡”(注: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由捷尔任斯基发起成立并亲自担任主席。)使用;盟军在亚太战场上也曾从日军手中缴获许多王八盒子,其中许多最后被美国大兵称之为亚洲版的卢格而成了抢手的纪念收藏品。在欧洲战场上就曾兴起收藏缴获德军卢格手枪的风潮,在亚洲争相收藏王八盒子也就不足为怪,只不过王八盒子卢格在结构上的的确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苏联TT-33手枪

  苏制手枪自30年代以来便成体系。苏军装备的手枪口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相同,其中最有名气的是TT33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枪、IM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和 ICM 5.45毫米手枪。

  7.62毫米TT手枪是苏军装备的第一种自动装填手枪,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出,在图拉兵工厂生产,所以取设计者和制造厂的名称首位字母命名该枪,即TT手枪。该枪长195毫米,重854克,容弹8发,战斗射速、30/分,有效射程50米。该抢由于威力大,精度高,停止作用好,简单可靠,被苏军官兵称为忠实的伙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托卡列夫手枪立过不少战功。不过目前已被淘汰。

  TT1930/33手枪 (茨尔斯基.托卡列夫1930/33:茨拉兵工厂,托卡列夫1930/33),是由费约道尔.巴基雷必基.托卡列夫(Tokarov)设计,茨拉兵工厂所生产的一种半自动手枪。该型手枪於1930年为苏联采用,成为苏联的军用制式手枪,之後经过一些小小的改良及简化后,TT1930/33改称TT1930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将TTI930/33型手枪称之为托卡列夫手枪。她是由约翰.白朗宁所设计的M1911型加以精简化、省力化所完成的一项产品。在弹药方面,该枪使用布尔什维克革命时大量进口,而且很容易到手的7.62mmX25(0.30毛瑟)子弹(就是"盒子炮"的子弹).

  我国的五四式 7.62mm手枪供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所使用,用以自卫和在近距离内袭击敌人,有效射程为 50m100m内也能进行射击。该手枪系仿自俄造TT33 Tokarev手枪使用517.62 X 25mm手枪弹。

  TT33手枪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後座复进原理,闭锁方式属于枪管起落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为单发式,弹匣容量八发。全枪由枪管、上节套、下节套、复进装置、板机部、弹匣所组成。

  口径: 7.62mm

  弹头初速: 420m/s

  有效射程: 50m

  最大射速: 25/min

  弹匣容量: 8

  全枪长: 195mm

  全枪重:

  (含空弹匣) 0.85kg

  (装满子弹) 0.94kg

  子弹重:5.52g

  枪管长: 116mm

  瞄准基线长: 156mm

  瓦尔特P38

  瓦尔特p-389mm手枪

  【规格参数】

  供弹方式: 8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口 : 9 毫米(mm)

  空枪质量: .96 千克(kg) *不含弹匣

  全 : 215 毫米(mm)

  枪 : 127 毫米(mm)

  弹头初速: 351 /

  自动方式: 枪管短后坐式

  发射方式: 单、连发

  瞄准装置: 固定式准星 缺口式照门

  【主要简介】

  产品名称: 瓦尔特_p-38__9mm_手枪

  walther p-38 9mm pistol

  生产单位:德国卡尔·瓦尔特武器制造厂

  carl walther waffenfabrikde

  现状: 停产

  用途: 杀伤近距离有生目标

  概

  卡尔·瓦尔特从1906年开始设计半自动手枪。1938年,设计的军用型手枪被德国陆军定为制式手枪,取名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大约100万支p-38式手枪。1945年,卡尔·瓦尔特武器制造厂被拆毁。后来,p-38式以p1的名称装备联邦德国国防军,并在市场上销售。

  p-38式手枪还被瑞典军队所采用,名为p-38式。另外,法国、前东德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使用过p-38式手枪。

  结构特点

  1.

  瓦尔特p-38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击发后,火药气体将闭锁在一起的枪管和套筒后推,经过自由行程后,弹膛下方凸耳内的顶杆抵在

  套筒座上,并向前撞击闭锁卡铁后端斜面迫使卡铁向下旋转,使上突笋离开套筒上的闭锁槽,实现开锁。该枪还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双动系统,这样,即使膛内有弹也不会发生意外。

  2. 瞄准装置

  该枪配有普通机械瞄准具。

  3. 弹药

  该枪发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春田類型 手動步槍

  原產國 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 1903–1957

  參與戰役 一戰、二戰、韓戰、越戰(小量)

  生產歷史

  研發者 春田兵工廠

  研發日期 1900

  生產商 春田兵工廠

  衍生型 參考改進型

  基本規格

  總重量 3.95 公斤

  全長 1,098 毫米 (44.9)

  槍管長度 610 毫米 (24)

  彈藥 .30-06 (7.62 x 63 毫米)

  槍機種類 旋轉後拉式槍機

  槍口初速 823 - 853 /

  有效距離 550

  供彈方式 5發彈夾,內置彈?

  春田狙击步枪,也许这是最容易被误会的枪名,很像日本名字,但实际上它是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的,和日本没有任何关系。春田步枪有很多衍生型号。(日本的是村田步枪)

  春田M1903步枪有大量的收量型,包括M1903A1M1903A2M1903A3M1903A4M1903A1有著特殊的直线型後托,在M1步枪出现之前一直被美军广泛使用,并曾使用於二战早期。M1903A2被视为轻型步枪,使用于炮兵单位。M1903A3改良为更精简,并改用手枪式握把後托。而多种收量型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M1903A4狙击型。

  M1903A4是在二战时期从M1903A3研发改良而成的狙击版,它加上M73M73B1 2.2倍狙击镜。射击的精准度使得此枪广受信赖,直到被M1CM1D(M1步枪狙击版)所取代。 於诺曼底战役,春田步枪使用为主要的狙击武器;绝大部分的步兵喜好半自动及全自动武器更甚于单发操作,但春田步枪具有准确性的优势,是其他武器如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M1 卡宾枪及白朗宁自动步枪所无法提供的。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是用这种枪对付日军狙击手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M1CM1D狙击步枪大量被采用前,多数部队仍继续使用M1903A4,由於此枪的射击精准与稳定度,一直也被视为狙击枪之首选。

  莫辛纳干

  M1891莫辛-纳甘步枪(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在俄国被称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枪),是在俄国政府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枪,并由俄国军队在1891年正式采用,定型为18913线口径步枪。

  研制历史

  M1891步枪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了争议,有两个设计能够进入官方评审的最后阶段,一个是俄国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样枪,另一个是比利时的艾米尔·纳甘和李昂·纳甘两兄弟(Emil NagantLeon Nagant)设计的样枪。 莫辛出生于184955日,12岁时进入一家军事学院并在那里参了军,在1867年他进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军事中学(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离开军事中学时,他为了能够调去炮兵部门而转入开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学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毕业后被调到图拉兵工厂。莫辛当上武器设计师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对伯丹II步枪的改进,莫辛-纳甘步枪算是他的第二个设计,虽然定型的莫辛-纳甘步枪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设计。莫辛是在1883年开始设计连发步枪的设计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别提供了几种内置弹仓供弹的步枪设计给负责招标的委员会,最初的设计是10.6mm口径。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没有受到俄罗斯军队的重视。 在1886年法国采用8mm口径M1886勒贝尔步枪后(这是第一种采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枪弹的军用武器),此举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场使用无烟发射药小口径枪弹(相对之前的弹药)的轻武器军备变革,在1887年至1889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都采用了类似的武器,俄国政府也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枪,代替现役的伯丹步枪(类似于英国马蒂尼-享利步枪的黑火药枪弹单发后装枪)。为此俄罗斯政府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从现有的毛瑟、勒贝尔、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鲁宾和克拉格-约根森等设计中进行选择。莫辛也接受委托设计了一种5发单排弹仓的7.62mm口径步枪参与招标。根据古老的俄罗斯度量衡称为3线口径【注:liniya,英文为line,旧俄罗斯度量衡,1线等于0.1英寸或2.54mm,因此,3线等于7.62mm.30英寸】。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则向俄罗斯军队提交了一种3.5线口径(8.89mm)步枪和500发枪弹进行测试。

  所有参与投标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间由俄罗斯军队进行测试,俄罗斯军队偏爱纳甘的设计。原本对纳甘的设计有利,但出于俄罗斯国家尊严的考虑,政府对莫辛的步枪很感兴趣。由于政府和军队的意见分岐,互不相让,最后委员会用了折衷的方法:把这两种设计合并在一种步枪上,结果是把纳甘兄弟设计的供弹系统装在莫辛设计的步枪上,因此这种步枪系统被称为莫辛-纳甘步枪。而参与竞争的双方都获得补偿:纳甘兄弟得到酬金(后来纳甘兄弟设计的M1895手枪也被俄罗斯军队采用),而莫辛则晋升成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继续改进和生产这种步枪,莫辛上校于190228日去世,安葬在图拉。在1960年,苏联设立了一个S.I.莫辛特别奖,奖励各个防务企业系统内的专家。 莫辛-纳甘步枪被采用时俄国的轻武器企业还没有做好生产准备,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纳甘步枪是法国的夏特罗轻武器厂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军队的

  主要装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来生产这种步枪,当时俄国非常缺乏步枪,所以与两家美国公司签订生产合同,但这批步枪由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没有交给后来的苏维埃政权,在美国用于训练和民间销售。

  M1891步枪最初有三种型号:步兵步枪、龙骑兵步枪和哥萨克步枪,步兵步枪就是标准型长步枪,后两种是配发给骑兵部队使用的骑枪(卡宾枪)

  改进型号

  苏联时期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进,1924年,以龙骑兵步枪为基础开始着手改进M1891步枪。1930年莫辛-纳甘步枪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改进被命名为M1891/30式步枪,由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M1891/30步枪与M1891龙骑兵步枪的长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枪短。在M1891/30步枪上进行的改进并不多,主要的改进项目是安装了新的瞄准具,最初的M1891/30步枪仍然采用M1891步枪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机匣,这是因为原有的M1891步枪的备件(枪管、机匣、枪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后生产的步枪全部采用剖面呈圆形的机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枪与M1891步枪基本相同。六角形机匣的一般称为第1型,圆形机匣一般称为第2型。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 Model 1891/30)193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38年为骑兵部队改进了38式步骑枪。M1938卡宾枪是M1891/30步枪的一种缩短型。19411943年又进一步改进为41/43式步骑枪。到了1943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使用机械瞄准具时的有效战斗距离为400米,使用瞄准镜时可达800米。

  退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步兵武器的不断发展,莫辛-纳甘步枪开始显得过时,苏联最终决定用使用中间威力型枪弹的SKS半自动步枪代替莫辛-纳甘步枪。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纳甘步枪在前苏联停产,后来机器设备被卖到波兰。

  多种型号的莫辛-纳甘步枪作为俄国军队和苏联红军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长达60年,并被中国、芬兰、匈牙利、波兰、朝鲜和其他一些国家使用。该枪在二十世纪几乎每一场战争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格林纳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莫辛-纳甘步枪生产数量超过1700万支。

  苏联政府曾先后向中国援助过莫辛-纳甘步枪。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枪,装备国民党军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后,紧急向苏联签订了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枪。国内兵工厂也开始仿制苏联枪械,此时苏军正撤装莫辛-纳甘步枪,于是将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资料卖给中国,在中国定型为1953式步骑枪。

  虽然在其他国家,这种过时的步枪也逐步被AK步枪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纳甘步枪仍然可在民间收藏领域或狩猎用途方面见到踪影。因为这种枪相对便宜,而所配用的枪弹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时代武器所配用的弹药早已经不是制式弹药(.30-067.92mm毛瑟弹等),因此产量低价格也昂贵。

  结构特点

  莫辛-纳甘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与毛瑟步枪系列、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其枪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枪笨拙。但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基础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恶劣的战争时期包需提高武器产量以满足前线需要,而大量补充的战斗人员往往训练时间不足。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步枪,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枪。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弹仓位于枪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容弹量5发,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枪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开始,以后的枪型都增加了一个独立的抛壳挺。枪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枪机闭锁时,回转式枪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步枪是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枪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枪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在携行方面时较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才有。从步枪上分解出枪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枪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枪机。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他几个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为矩形,后改为一字螺丝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枪时充当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过用管状插座套在枪口上,后期为不可卸的折叠式,而且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枪托通常用桦木。

  弹药

  与M1891步枪一起还有一种新的小口径枪弹被采用(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小口径枪弹),直到今天,7.62×54mm R枪弹在俄国军队服役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该枪弹采用突底缘锥形弹壳,突底缘弹壳的设计在19世纪未也已经开始显得开始过时了,但却适合基础较低的俄罗斯轻武器工业,因为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在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M1891式枪弹的弹头是重210格令、铜镍合金被甲、铅芯的钝圆头形弹头,在德国采用了尖头弹后,俄罗斯也开始研制尖头弹,经过广泛测试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种重148格令、铜镍被甲的铅芯尖头弹(战争时期采用覆铜钢被甲)。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制式步枪先后采用了中间威力型枪弹和5.45mm小口径步枪弹,但直到现在M1908式枪弹系列仍然被用作机枪和狙击步枪的弹药。

  莫辛-纳甘步枪主要型号

  M1891步兵步枪:生产年份1891-1928,全枪长1306mm,带刺刀全长1738mm,空枪重4.22kg,枪管长80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哥萨克步枪:生产年份1893-1917,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891龙骑兵步枪:生产年份1910-1932,全枪长1234mm,空枪重3.9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615m/s

  M1907卡宾枪:生产年份1910-1917,全枪长1015mm,空枪重3.3kg,枪管长508mm,枪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枪I型:生产年份1927-1932,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枪II型:生产年份1933-1944,全枪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枪重

  3.8kg,枪管长730mm,枪口初速860m/s

  M1938卡宾枪:生产年份1938-1944,全枪长1020mm,空枪重3.45kg,枪管长510mm,枪口初速820m/s

  M1944卡宾枪:生产年份1943-1948,全枪长1020mm,带刺刀全长1327mm,空枪重3.9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M91/59卡宾枪:生产年份1959,全枪长1010mm,空枪重3.8kg,枪管长517mm,枪口初速820m/s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以1930年投产的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由直形改成向下弯曲的形状,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机匣外形改成了圆形,使安装瞄具座更加结实。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型瞄准镜时,全枪重4.27千克。电影《兵临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

  Kar98k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但是德国人在1920年代以后就秘密地发展军用武器,著名的毛瑟Kar.98k式卡宾枪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研制的。Kar.98k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

  德国陆军在1929年和1930年初期正式对采用7.9mm口径的毛瑟标准型步枪进行测试,但这个测试并不是由毛瑟公司提供1924年样式的标准型步枪步枪,而是把现有的98b式卡宾枪的枪管缩短到600mm。这种缩短的98b被证实比其他型号的便携性更好,尤其是它的下弯式拉机柄和安装在左侧的背带环。于是它被推荐采用,并被称为Karabiner 98k,简称Kar.98kK98k或直接简称为98k。注意,数字“98”之前的“K”是代表卡宾枪的大写字母,而数字之后的小写字母“k”kurz()的意思,表示它比98b式卡宾枪更短。这就是为什么这支1米长的步枪被称为短卡宾枪的原因了(注:正确的写法必须注意前后字母的大小写)。普通的Kar.98k的代号是Adalbert,安装ZF41瞄准镜的Kar.98k-ZF41其代号则为Adalbert b。在1944年开始,Kar.98k的代号改为Dauerwelle

  虽然被推荐采用,但直到19356月希特勒实施军队重建计划前,Kar.98k式短卡宾枪仍然没被正式定型或采用。在1933年,毛瑟公司推出新的下弯拉机枪标准型步枪,因为它的机匣上打上了一个毛瑟的旗帜商标,因此现在的收藏家们通常称这种1933年的标准型步枪为旗帜毛瑟”(banner Mauser)。除了正式名称外,这种1933型的标准型步枪与98k式短卡宾枪基本相同。这种短步枪宣称是提供德国邮电部”(Deutsche Reichspost)使用的,但事实上许多新枪都是直接交到纳粹党手上。

  德国陆军是在1935621日正式宣布采用98k式卡宾枪的,不过在1934年,毛瑟公司和苏尔的绍尔公司(J.P. Sauer & Sohn)就已经开始按各自设计的Kar.98b卡宾枪的缩短型进行小批量试产,毛瑟的枪型和绍尔的枪型各采用不同的枪管护箍来固定枪管,经过对比试验发现毛瑟公司的设计更可靠,因此毛瑟公司的枪型被指定为Kar.98k式卡宾枪的标准样式。

  Kar.98k式短卡宾枪与Kar.98b式卡宾枪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Kar.98k的长度较短。Kar.98k式卡宾枪的机匣左侧打上了“Mod. 98”的标记,在战争后期生产的枪型则是把这个标记打在机匣环上。此外在机匣环上还打上了由数字和文字组成的生产商识别代码,例如“K”表示1934年,而“G”表示1935年,“S/42K”的标记表示该枪是在1934年由毛瑟公司生产的,而“S/147/G”则表示为1935年绍尔公司的产品。在1935年至1945年间还有许多其他生产承包商负责生产Kar.98k式卡宾枪,如果是由两个承包商共同生产的产品,则生产商代码会是由一条斜线隔开的两个代码。还有有一些Kar.98k式卡宾枪是在集中营生产的。

  在Kar.98k式短卡宾枪被正式采用后,大量原有的Kar.98b式卡宾枪和Gew.98式步枪被送到工厂转换成Kar.98k式卡宾枪,这批步枪机匣上的原有标记无法抹去,但在主要的金属部件上都打上Waffenamt(武器局)的接收标记。还有一些由原有步枪改装过来的枪型被打上了纳粹党卫军的骷髅图案和“SS”的古日耳曼鲁内文字标记。剩下许多没有改装的旧长步枪型则交给警察使用。

  Kar.98k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准星是大麦粒式(“V”),在一些枪上安装有可拆卸的半圆形准星护圈。准星可以调整风偏,表尺从100米到2,000米可调,每100米一个增量。不过使用机械瞄具时的有效射程实际上大约只有500米左右,如果装上瞄准镜时,有效射程可以增至900米左右。

  原本在98式步枪上有两个安装在枪托底部的背带扣环,而Kar.98k式短卡宾枪则与98b式卡宾枪一样,只在前托左侧有一个扣环,枪托两侧各有一个用于穿背带的开口来取代原来枪托底部的扣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枪托和护木都是胡桃木,但这种木材很快就短缺起来,因此,大多数的98k式卡宾枪是采用层压式枪托和薄山毛榉木材加酚醛树脂的护木,这导致重量稍有增加,并且加大了生产难度,但胶合板更坚固,抗湿气和抗弯曲性能都比实心胡桃木或山毛榉要好。

  Kar.98k式卡宾枪的刺刀就是从Gew.98式步枪的长刺刀缩短而来的,全长380mm,刃长240mm,刀刃上有出血槽,德国型的刀柄上有斜向防滑纹,但其他国家生产的刺刀则没有防滑纹。最初的98k刺刀配有金属制的硬刀鞘,但后来改为皮制软刀鞘。Kar.98k式卡宾枪可以在枪管前安装上枪榴弹发射器,并配套有枪榴弹瞄准具等附件,可抛射人员杀伤榴弹或破甲弹。这些配件在不使用时可以装在一个皮制的携行袋内,挂在士兵腰带的左侧携带。 在战争中,为了加速生产Kar.98k式卡宾枪以满足前线的大量需要,步枪本身作了许多改变来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难度,例如钢制枪托底板由机加改为铸造,弧形表尺内侧的刻度被取消,滑动式照门后侧的形状由斜角改为直角,扳机护圈、弹仓壳体、托弹板、弹仓底板、枪管护箍等等都改用冲压钢件,枪机上的泄气孔由长形改为圆形。枪托中原本有一个横贯枪托的金属套管,在分解发射机构时用来容纳击针的,后来被改为直接在枪托底板侧面开孔。

  进一步简化工艺的结果是取消了容纳拉机柄的枪托凹槽,把固定枪管护箍的螺杆改为木制品,托底板改为冲压件,金属部件用磷酸盐处理代替原来的烤蓝,在一些后期型号中还使用了固定的照门。到了1944年,除了狙击型外,甚至直接用滑膛枪管来免去生产膛线的工序。而刺刀卡笋在战争后期已经取消了,同时还取消了通条,改用拉绳子的枪膛刷。

  PTRS-41反战车步枪

  捷格加廖夫PTRD反坦克步枪

  西蒙诺夫PTRS反坦克步枪

  双雄

  ——捷格加廖夫PTRD反坦克步枪和西蒙诺夫PTRS反坦克步枪

  【引言】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研制了两种反坦克步枪:捷格加廖夫设计的PTRD和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它们大量装备了苏军,成为

  步兵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视为胜利武器。有些说法称苏军在二战中研制过其他型号的反坦克枪,它们

  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就是把英国援助的波伊斯反坦克枪也算进去了。

  【背景】苏联有关反坦克枪的研制工作早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试验了几种型号,主要有鲁卡尼克夫反坦克步枪,以及克彻夫斯基反

  坦克枪(口径37mm,苏联将其算作反坦克枪)。但苏联军方领导层误认为德军开始装备大量新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厚,火力猛,用45mm

  坦克炮都无法击穿其装甲,反坦克枪就更对付不了了。所以反坦克枪的研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有的试验枪都没有投入实际生产。

  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在战斗中发现德军装备的坦克装甲防护并不强:Pz.KpfwIIIPz.KpfwIV中型坦克可以用反坦克炮轻而易举

  的击毁;Pz.KpfwIIPz.Kpfw38(t)轻型坦克甚至可以用12.7mmDShK重机枪的穿甲弹打穿。但是苏军步兵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开发】19417月,苏联军方委托颇有名望的武器设计师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尽快开发出适合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枪,要求使用

  1939/40年试验的14.5X114mm(B-32弹头:重64g,初速1000m/s)。在此期间,一线部队临时装备缴获的德军7.92mmPzB-39反坦

  克枪。一个月后,V.A.捷格加廖夫设计局和S.G.西蒙诺夫设计局分别交出了自己的原型枪,口径都是14.5mm,使用相同的弹药。两种枪的测

  试结果都很出色,难分仲伯,最后全被采纳,于19418月投入量产。

  不同反坦克枪弹药的比较(第二排左为波伊斯马克I型,第三排右为苏联14.5mm穿甲弹)

  【生产】捷格加廖夫设计的反坦克步枪叫做PTRD,该枪采用螺旋式枪机,凸起闭锁,手动装填,自动抛壳。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1941年内生产了大约600支,到1942年底产量已经高达18.4万支,其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年产量。19451月开始逐步停产。

  西蒙诺夫设计的枪叫做PTRS,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回转式枪机,枪管上钻有气孔,5发弹仓供弹。相比之下,西蒙诺夫PTRS

  坦克步枪结构复杂,生产工时比PTRD长。19421月时,PTRS只生产出77支。但是到了1942年底,产量猛增至63308支。

  苏联的这两种反坦克步枪在战争中的总产量超过了40万支,堪称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反坦克枪。

  【实战】两种反坦克枪从194110月起供应部队,在保卫莫斯科的战役中投入使用。装备它的反坦克小组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御战中,苏军把反坦克小组布置在步枪排中间和步兵连主阵地侧翼,德军坦克威胁较大的区域。另外还有一种类似国际象棋盘的布局,每隔50-100米设置一支反坦克枪,形成密集交叉火力。

  二战时曾任德军坦克兵的R.麦伦辛回忆道:苏军的反坦克火力很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几乎每个俄国兵手里都有一支反坦克枪或者一门反坦克炮。俄国人精心地配置这些反坦克武器,它们的火力简直覆盖了整个战场。

  苏军反坦克枪小组库尔斯克前线随着德军使用更强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从1942年夏天起,苏军反坦克步枪对德军坦克的直接毁伤作用逐步减弱,但对轻型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其他机动车还是相当有效的。此外,苏军转而使用反坦克枪射击德军的碉堡、防御工事和机枪掩体,参加逐个房屋的争夺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射击空中目标。

  训练中的第23近卫步兵师反坦克小组194291日卡累利阿前线

  【编制】苏军于1941126日开始在步兵师中编入反坦克连。按照三三制编有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另外设有一个包括正负连长和指导员在内的7人连部。每个排有24人,装备9PTRD反坦克步枪,配属一辆马车。

  1942318日,苏军设立了新的步兵团建制。参照原先的师属反坦克连编制,辖有一个团属的独立反坦克连,装备27支反坦克步枪。此外,每个步兵营编入一个反坦克连。这种营属反坦克连只有两个排,但每个排设有4个班。全连配备16支反坦克枪,其中部分是PTRS反坦克枪。这样,每个步兵团拥有的反坦克枪数量是:一个独立反坦克连27支,三个步兵营48支,总共75PTRDPTRS反坦克枪。具备了相当强的反坦克火力。

  同时,师属的独立反坦克连扩编成反坦克营。辖3个新编制的反坦克连,每个连含4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反坦克连装备的反坦克枪总数增加到36支,并配备了4挺轻机枪和一定数量的冲锋枪。

  1942728日,苏军编制又进行了改变。师级和团级所属的独立反坦克部队没有变化,步兵营下属的反坦克部队由一个连减少到一个排,含3个班。抽调出的两个排组成一个反坦克连,装备12支反坦克枪,被编入师属机枪营。师属炮兵连中也开始编入反坦克枪,数量是4支,两个炮兵排中各编入2支。

  1943年到1944年间,苏军又在步兵预备部队中编入了反坦克连。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炮兵部队在1941年到1942年期间也装备大量了PTRDPTRS反坦克枪。这是由于大批反坦克火炮被击毁,而正在撤往后方的苏联工厂无法生产出足够数量弥补损失。等到后来情况有所好转,这些炮兵部队才换装了1937年式或者1942年式45mm反坦克炮。

  两名第6近卫军的优秀反坦克枪手各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击毁了7辆德军坦克

  【使用】在战术上,苏军把PTRDPTRS反坦克步枪当作一种支援性武器,加强到受到敌人坦克威胁的一线部队。所以在苏军建制的步兵营、团和师中,往往找不到固定的反坦克枪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在战斗中临时编入的,使用的数量视敌人坦克的多少而定。

  苏军师一级部队常常把反坦克步枪和其他反坦克武器混编以相互弥补反坦克火力的空白。最大的编制是反坦克旅,辖一个轻型45mm反坦克炮团,加上两个装备PTRDPTRS的反坦克枪营。编入的反坦克步枪的数量视敌人坦克的威胁而定。一个师最少的时候只配属23个反坦克连,加上两个使用穿甲弹的DShK重机枪连。为了保护反坦克枪,一些反坦克枪营中编入了一个轻机枪班和若干冲锋枪班。

  苏军反坦克枪射击德军III号坦克示意图

  在具体使用中,苏军规定了反坦克枪射击敌人坦克的部位,以Pz.KpfwIII中型坦克为例。1)所有观察窗、舱门和观瞄装置;

  2)火炮及机枪等武器装备;

  3)车体和炮塔的侧部,所有车轮,履带;

  4)油箱以及发动机。

  具体的使用条例如下: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准备好待转移的阵地;

  在一个射击位置最多只能射击510发,必须尽快转移;

  如果所处位置不利于有效射击敌人坦克,立刻隐蔽地转移到敌人坦克地侧面后者后部,予以打击;

  积极配合其他的反坦克小组,了解其具体位置,争取相互弥补火力死角;

  必须首选敌人坦克的武器装备作为射击目标

  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机动与隐蔽。

  【其他】有一些照片显示出苏军用反坦克步枪对空射击,这可能是受到了芬兰军队L-39/44型防空枪的启发。单支的反坦克枪射速很慢,PTRS每分钟可以射击15发,PTRD只有8-10发。但是如果同时使用大量反坦克枪,组成密集火力网,的确可以对低空飞行的德军俯冲轰炸机构成威胁。

  苏军组织反坦克枪对空射击库尔斯克前线

  另外,两种反坦克步枪也被摩托车和装甲汽车所携带,有一些被加装到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车上。比如苏军参照英国轻型装甲车上使用波伊斯反坦克枪的做法,将PTRD装到了盟军援助的一些轻型履带车上。有趣的是德军曾将缴获的苏军反坦克枪装到了SdKfz250半履带车上,增强其反坦克作战能力。

  除了装备苏军,PTRDPTRS也曾提供给敌后游击队及在苏联建立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部队。

  【战后】PTRDPTRS反坦克步枪在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朝鲜人民军使用它击毁了许多美军的M24轻型坦克,并且把它当作远程狙击步枪。美军给它们起了个绰号,叫做水牛枪

  【参数】

  PTRDPTRS

  口径:14.5毫米14.5毫米

  容弹量:15

  枪长:22.1

  初速:1012/1012/

  实际射速:8-10/分钟15/分钟

  有效射程:6001500

  【穿甲力】

  以90度射角

  距离PTRDPTRS

  30040毫米40毫米

  M1897 Trench

  约翰·勃朗宁在为但温彻斯特公司设计连发霰弹枪时曾建议采用泵动原理,虽然第一个型号1887是采用杠杆动作原理,但后来温彻斯特公司还是同意勃朗宁设计一款新的泵动霰弹枪,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是发射黑火药霰弹的1893型霰弹枪。但由于1890年代无烟发射药开始普及,于是很快又把1893型霰弹枪改进成发射无烟发射药霰弹的1897型霰弹枪(1893型一共只生产了35,000支,现在受收藏家们的青睐)

  温彻斯特1897型是一支采用外部击锤和5发管状弹仓的泵动霰弹枪,它有12号和16号两种口径,有多种不同长度的枪管。作为第一把成功生产的泵动霰弹枪,温彻斯特1897一直生产到1957年才停产,共生产有1,024,700支。不同的枪管长度和附件,使温彻斯特1897各有不同的名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军装备的堑壕枪”(trench gun)

  美军采用温彻斯特1897的原因与研制M1911手枪一样,都要归因于美菲战争中美军士兵手头上的武器不能有效阻止敌人冲到跟前。当时美国陆军司令部紧急采购温彻斯特1897送给驻菲律宾的美军使用,实战表现甚佳。在1916年潘兴对墨西哥的征战中也使用过这种霰弹枪。在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根据累积的堑壕战经验,认为缩短枪管的泵动霰弹枪会更有效(由于那时还没有冲锋枪),于是美国陆军司令部下令开发堑壕战用的霰弹枪。 温彻斯特公司在1897型霰弹枪上进行改制,首先把枪管缩短到20英寸(508mm),然后在枪管上套上一个开有许多小孔的金属套管,套管前端有安装刺刀的W形刺刀座,以便霰弹枪也能够用刺刀突击和进行白刃战,套管靠近枪口位置的顶端还有一个圆粒状的小准星,但考虑到只用于近战,所以不设照门。为了减重,这个金属套管上还开有许多小孔,虽然该金属套管的作为就是为了安装刺刀座,但看起来就好像一个枪管隔热罩,而且事实上是能够起到隔热罩的作用,所以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现代霰弹枪采用了类型设计但没有刺刀座的枪管隔热罩。

  由于考虑到该枪改制后的长度较短,在白刃战容易吃亏,所以该型霰弹枪选用较长的M1917步枪的长刺刀。1917年,美国陆军把这种经过改制的温彻斯特1897型霰弹枪正式定型为M1917堑壕枪,由温彻斯特公司提交生产图纸并正式生产。

  温彻斯特公司生产的M1917有以下5个标志:枪机的机柄上仍然有“1897温彻斯特公司字样;枪管上面打上验证标记,证明该枪管已由温彻斯特公司用强装弹发射试验合格;枪管左侧打上该枪管的供应厂家(温彻斯特)的地址、口径号(12)、弹药长度(2¾英寸弹,即长约70mm)、无喉缩枪管的缩写(CL);机匣下面打上枪号;枪托左侧中央有检验标志和检验人员的姓名缩写。

  M1917堑壕枪

  温彻斯特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卖了19,196M1917堑壕枪给美国政府。但由于前线对堑壕战兵器需求量很大,仅由温彻斯特公司供应已嫌不足。于是,美军将军队仓库中保存的温彻斯特1897型霰弹枪全部交给政府兵工厂按标准改制。一战中美国政府兵工厂共改制出5,0006,000M1917堑壕枪。

  由于M1917堑壕枪采用短枪管并能安装刺刀,泵动快速上弹和6发容弹量(加上膛内1)的火力,加上12号霰弹在近距离内的命中率和杀伤效果,使得该枪在近距离战斗中极为有效,因此在法国被称之为堑壕清扫器”(Trench sweeper),而且这种堑壕清扫器把德国人给吓坏了,以至于他们要求禁止使用这枪作为战斗武器。在这里有个传说:德国政府强烈抗议美国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堑壕枪这种无人道的杀伤兵器;并且,德军司令部声称凡是携带堑壕枪的美军士兵被逮捕后立即处决。美国政府正式反驳了德国政府的抗议,美国陆军还针锋相对地声明,德方胆敢处死1名携带堑壕枪的美军士兵,美方将揪出一名德军俘虏偿命。最后的结果是,德方的抗议无效,双方均未采取报复行动。不过据说德国政府宣布处决携带霰弹枪的美军士兵并没有相关的文件证据,可能只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或者是某些前线军官出于惧怕霰弹枪而作出的报复行为。但德国政府确实在1918年正式颁布外交文书来抗议美国使用霰弹枪这种不人道的武器,但这份抗议文件所起到的效果是等于给霰弹枪作了一次成功的商业广告。最后德国人的对抗手段是研制了自己的堑壕战压制兵器——MP18I冲锋枪。

  一战结束后,大部分M1917堑壕枪在美军仓库中保存,极少部分用于美军基地警备和特种作战。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重新使用起M1917堑壕枪。不过由于此时的的单兵自动武器已经大为普及,加上运动战为主的战斗方式代替了一战时的阵地战,因此堑壕枪的应用数量要少得多。在太平洋战场上,霰弹枪用得比在欧陆战场要多。另外温彻斯特公司也应军方订单生产少量的堑壕枪,这一型枪一直到1945年才停产。

  除了堑壕枪外,温彻斯特公司在1920年代还卖了约3万支被命名为防暴枪”(riot gun)1897型给美国的执法部门,防暴枪堑壕枪的区别仅在于没有安装那个带刺刀座的金属套管,但也有部分的防暴枪采用比20英寸长的枪管。

  后来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甚至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仍然有温彻斯特1897或堑壕枪被使用。直到今天,仍然能发现这种古董级霰弹枪被一些爱好者收藏、玩赏或打猎。而且据

  说现在还有极少数的温彻斯特1897被某些SWAT使用。现在北方工业也仿制这种复古型霰弹枪出口,型号为Norinco YL-1897

  太平洋战争中使用M1917堑壕枪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

  M1917堑壕枪

  汤普森汤普森11.43mm冲锋枪

  产品名称:汤普森M1928A1式、M1式和M1A111.43mm冲锋枪(Thompson M1928A1M1 and M1A111.43mm Submachine Guns)

  生产单位:美国自动武器公司(Auto-Ordnance CorporationUS)

  现状:停产

  用途:杀伤近距离内有生目标

  概述

  汤普森冲锋枪是以美国汤普森将军命名,但实际上是由美国人O·V·佩思和T·H·奥克霍夫设计的。

  该冲锋枪的早期研制产品是M1919式,它的最早的生产型是M1921式,后来又相继出现了M1923M1928系列冲锋枪。其中M1928A1式于1930年研制成功,并少量装备了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为英、法等盟国军队所使用。

  1942年,对M1928A1式进行了改进,发展了M1式冲锋枪,并正式装备美军,成为美军第一支制式冲锋枪,后来在M1式的基础上又改进为M1A1式冲锋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汤普森冲锋枪生产量达140多万支,1945年停止生产,并逐渐被美国M3A1式冲锋枪取代。

  结构特点

  汤普森冲锋枪威力大,火力猛,缺点是结构复杂,质量较大。

  1.

  M1928A1式冲锋枪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枪机上有一个用青铜制成的H形延迟后坐块,位于枪机向后倾斜70°角的凹槽内,作用是在发射瞬间通过不同角度的摩擦阻力来延迟枪机后坐。当膛压开始下降时,通过H块两侧的开锁突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枪机开始向后运动。该延迟机构虽然避免了枪机早抽壳、炸壳故障,但结构复杂。枪管外部加工有环形散热槽,枪口部有一个锯齿形减震器。配用20发、30发弹匣或50发、100发弹鼓。该枪大多数零件为铸件,全枪质量----较大,不含枪弹时达4.9kg

  M111.43mm冲锋枪M1式冲锋枪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H形块枪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枪机式。此外,拉机柄由原来位于机匣上部改在机匣右侧,去掉了枪管散热槽和齿形减震器,并只使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

  M1A111.43mm冲锋枪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

  2.瞄准装置

  各种汤姆森冲锋枪均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但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

  3.弹药

  汤普森冲锋枪发射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

  性能数据

  口径----11.43mm(0.45in)

  初速----282m/s

  膛压----138.6kPa

  表尺射程----

  M1928A1----549m

  M1式和M1A1----183m

  有效射程----200m

  枪口动能----569J

  战斗射速----

  单发----40/min

  连发----120/min

  自动方式----

  M1928A1----半自由枪机式

  M1式和M1A1----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

  弹鼓----50发、100

  全枪长----

  M1928A1----852mm

  M1式和M1A1----811mm

  枪管长----267mm

  膛线----6条,右旋,缠距406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4.9kg

  M1式和M1A1----4.78kg

  弹匣质量

  20发实弹匣----570g

  30发实弹匣----730g

  弹鼓质量----

  50发实弹鼓----2.23kg

  100发实弹鼓----3.86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觇孔式

  瞄准基线长----

  M1928A1----560mm

  M1式和M1A1----537mm

  配用弹种----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

  普通弹----

  全弹质量----21.2g

  弹头质量----14.9g

  丘哥很有黑老大的风范??

  南太平洋岛屿

  MP40冲锋枪

  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是不同于传统枪械制造观念具有现代冲锋枪特点的方便批量生产而设计的第一种冲锋枪。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使用最广泛、性能最优良的冲锋枪。它曾经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其实与德国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并无联系,他并没有参与该枪的设计。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作战,主要以阵地战和碉堡作战为主。 攻击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击对方的坚固工事,战壕和铁丝网,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他们以密集冲锋的形式接近冲入对方的阵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战中消灭敌人,夺取阵地。 可是,随着战争的展开,各国就感觉到了这种战术的重大问题。 由于军事工事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当时的战壕的曲折复杂。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毁战壕里面的所有人。同时重机枪的发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数很少,也可以给予冲锋的进攻者大量的杀伤。 实际上,一战爆发刚刚四个月,德法就分别伤亡了70万和85万人,而装备差劲的俄国人在一年内更是伤亡250万人。 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远远强于进攻武器,这种残酷的现实就要求进攻武器在技术上的必须突破。具体来说,对于进攻一方来说,他们人数和地形上的劣势,就要求他们有更猛烈的单兵武器。而当时的各国步枪,每分钟射速不超过10发,大部分战斗射速不过每分钟5发,这样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攻破对方的阵地。加上一战时期配着刺刀的步枪几乎有1.5米长,这么长的武器也无法在狭窄的战壕中使用。于是,一种由单兵手持,可以在近距离威力巨大的武器随之产生。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手提机关枪的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锋枪的扛鼑之做为德国的MP18,他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他虽然装备部队时期,一战已经快要结束,德国败局已经确定。但是仍然在实战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战结束以后,对德国冲锋枪深有恐惧的英法胜利者,在战后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枪,这也是对这种武器变相的肯定吧。 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赖于闪电战。而闪电战的核心就是装甲部队的使用。作为装甲部队来说,因为其的车载武器如火炮和机枪的使用,所以对于远距离的目标都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是,装甲车辆在复杂的地形,经常遇到近距离的各种武器的袭击。由于装甲车辆自身的限制,它对于近距离的袭击反应较慢。因此,很需要车载步兵保护其安全,这个距离一般是150米以内。那么德国传统的毛瑟步枪的火力和射速自然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于是,德国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致力于发明一种可以供装甲步兵和伞兵使用的冲锋枪。

  在战前的十年内,德国陆续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尔玛冲锋枪,这些武器部分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激烈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中,它们也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德国专家的专业眼光来说,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战时期的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德军也并没有大量装备。

  MP38

  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德国装甲兵和伞兵部队对近距离突击作战的自动武器的需求,定型并生产了MP38冲锋枪,列装德军。MP38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枪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枪。随即德军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装备了数千支该枪,基本全部由德国装甲部队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兰战役中,面对顽强的波兰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护了防御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装甲车,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的波兰反坦克士兵无所适从。MP38的火力和战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赞赏。不过其保险装置的不稳定等问题也受到了批评。由于MP38的简易保险不可靠,当枪机在后方待击位置时,拉机柄挂在机匣拉机柄槽后端的保险缺口内,使之不能偶发,受到较大的震动时容易走火,针对保险机构进行改进,命名为MP38/40。可将拉机柄推入机匣机柄槽前端增设的保险缺口,使枪机不能拉动,增强了保险作用。

  MP40

  在战争期间制作精良的武器简化生产工艺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是军方考虑的主要问题。波兰战役以后,为了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德国军工企业根据实战的经验,在1940年再次进行改进,使它造价更低,工时更少,安全性更高。这个改进的型号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冲锋枪。MP40用大量冲压、焊接工艺的零件代替MP38的机加工工艺的零件,降低成本,标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厂分头生产,在总装厂统一装配,容易大批量生产,甚至一些非军工企业也能分包生产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在1940年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枪。根据统计,二战中间MP38MP40一共生产了120万支。

  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管状机匣,裸露式枪管。握把护板均为塑料件。用钢管制成的造型简单的折叠式枪托,向前折叠到机匣下方,方便于携带。枪管座钩状形状可由装甲车的射孔向外射击时钩住车体,避免因后座力或者因车辆颠簸使枪管退回到车体内。该枪结构简单设计精良,枪的分解与结合不需用专门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人的象征。实际上,最早的MP38/MP40冲锋枪只是由装甲兵和空降部队使用,随着生产量的加大,MP40已经普遍装备基层部队,成为受到作战部队欢迎的自动武器,不但装备了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在步兵单位的装备比例也不断增加,总是优先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但是事实上并不象人们印象中那样广泛使用。

  客观的说,MP40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是并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冲锋枪,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几个最显著的特点:

  制造的简单性和造价低廉。

  MP40取消枪身上传统的木制固定枪托、护木组件以及枪管护筒等粗大笨重的结构,主要部件都是钢片压制成,连唯一较费工时的木质枪托,也由钢制折叠式枪托代替。全枪没有复杂的工艺,钢片压制的枪身可在一般的工厂的流水线中随意制造,一般的初级技术工人依靠工具即可制造;机匣的下半部则以重量很轻的铝材制造。甚至对于枪的表面也没有什么磨光,总之,一切复杂的工艺全部取消。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国各地的大小工厂中大量制造。

  射击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冲锋武器中,MP40冲锋枪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后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内的射击非常精确,在持续射击中的精度更是无人能比。 一把连续射击中的苏联波波沙和英国司登都是很难控制,而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击中的MP40。在较近距离作战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这主要还是来自于MP40的设计思路。它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枪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 另外,它使用9mm口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该枪射速较低也是其射击精确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桥》在这部影片中,游击队员们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击队员。少年和女人虽然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臂力又较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续射击MP40,在实战中消灭了许多德国士兵。

  枪身短小

  MP40的枪身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的固定枪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 这非常适合于装甲兵,伞兵和山地部队的使用,尤其是在狭窄的车厢和飞机的机舱里。

  对于伞兵来说,MP40短小精干,火力猛烈,非常适合伞降使用。 早期在西线一系列的空降作战,包括空袭比利时的要塞,突袭荷兰,大规模空降克里特岛,MP40帮助德国的伞兵部队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压制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士兵。 对于装甲兵来说,短小的MP40可以折叠后放在狭小的车厢里。 对于山地步兵来说,由于山地战通常敌我双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重量较轻和火力较好的冲锋枪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MP40的主要缺点:

  射速较低。

  MP40的最大问题在于射速过低。其理论射速不过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对手--苏联的波波莎冲锋枪每分钟射速高达900发,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射速也高达700发,只有英国加工低劣的司登冲锋枪射速和MP40大体一致。MP40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训练严格的德国士兵,他们使用这种持续射击精确的冲锋枪,可以在有效射程内,依靠准确射击来杀伤大量的敌人。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战中,到处都是火力点,到处都是障碍物,到处都是突然的近距离遭遇战,敌人忽隐忽现,手持冲锋枪的士兵们很难也不可能精确瞄准射击。而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位扫射一通。在这样的对决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苏联冲锋枪火力所压制,实际伤亡重大。

  装弹量较少

  MP40的装弹量有32发,这和盟国的其他冲锋枪大致相当。但是,它在和有着71发大弹鼓的苏联波波莎冲锋枪的对战中,又处于绝对的下风。在近距离作战中,冲锋枪的用处就是在最短时间把最多的弹药压制到敌人的头上。MP4032发直弹夹,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

  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枪。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后来由于德军士兵使用波波莎冲锋枪的过多,德军居然还专门研究了一个波波莎冲锋枪的改进型号。 武器也是商品,对于战斗武器来说,士兵就是客户。显然在和波波莎冲锋枪的对决中,MP40占了下风。

  对MP40的总体评价

  MP40无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枪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波波沙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枪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枪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枪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枪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枪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老美的汤普森冲锋枪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在苏联波波莎冲锋枪出现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顶尖的冲锋枪。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性能数据:

  口径:9mm

  弹药: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自动方式: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枪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min

  供弹方式:弹匣

  弹匣容量:32

  全枪长:枪托打开833mm;枪托折叠630mm

  枪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MP384.086kg;MP404.027kg

  全枪质量(含弹匣)MP384.756kg;MP40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片状准星;U型缺口式照门

  百式冲锋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工业水平比欧美列强差远了。日本陆军的轻武器十分落后,除了几种轻机枪以外,没有自动武器,而美军、德军和苏军都有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甚至连中国国民党军嫡系部队也装备了不少先进的欧洲产自动武器。日本人不甘落后,也在1935年开始研制冲锋枪,鲜为人知的百式冲锋枪便应运而生。

  最初,这种枪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弹夹呈弧线形,插在枪的下面,其形状类似香蕉。随着试制工作的进展,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这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很象,这是为了卧射时更方便,这一设计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该枪于1940年定型,由于时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该枪于19412月起装备部队。

  图一:早期百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共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产量分别是10001万和数百枝。百式冲锋枪使用自由枪机原理,由于该枪始终处于没有保险的开膛待机状态,因此走火的危险很大,其枪机组件仿照德国MP-34冲锋枪。该枪全长约900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

  4.2公斤,装弹量为30发,射速700/分。

  图二:海军装备的百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的三种型号均装有双脚架,其准星是切线型的,从50-600米之间,每50米的射程为一个刻度。后期枪身下不再装有刺刀柄,而是直接装在枪头部位,准星也变得更为简洁并予以固定,双脚架也被取消了。与此同时,弹匣也变得更加结实,当然因此也就无法与早期的冲锋枪互换弹匣。这种后期枪型也称为实战型,主要是为了使生产工序更简单。最后的折叠枪托型是将早期的枪托在冲锋枪的结构后端形成折页式,主要配备日本海军的空降部队。

  图三:装备到部队的百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枪身外附有散热孔,还安装了刺刀,这在其他国家的冲锋枪中是很罕见的。 国际上设计冲锋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威慑,但日本陆军却对白刃战有着特别的执着,往往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拚刺刀。所以,直到战争后期,才有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部队装备了百式冲锋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这使得百式冲锋枪一直没有列为步兵标准武器。

  图四:日军用百式冲锋枪作战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其实连这个也没有做到),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原因也很简单,苏军对德作战是靠人海战术和武器数量优势,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而且对新手而言,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

  百式冲锋枪这个怪胎,就这样刚刚产生,还没有来得及经过战争的考验,就和日本鬼子一起,被送进了历史的墓地。

  PPSH-41

  提起苏联的枪械,首先想起的是AK系列,由于其性能优良可靠,因此很受士兵的欢迎。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宁愿扔掉手中的M-16也要使用越军的AK-47;在海湾战争中,历史再一次重演:美军仍然扔掉手中的M-16而拿起伊拉克军队的AK??

  然而在AK之前,同样有一支性能出色,动作可靠的枪械-波波沙(PPSh)冲锋枪。在卫国战争中,入侵的德军宁愿使用缴获的PPSH41也不使用德军的标准装备MP38/40冲锋枪。 战争初期,德军的攻势势如破竹,苏联大部分的兵工厂被摧毁,而前线却迫切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需求量最大的步枪和冲锋枪。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生产最简单的结构、最经济的设计、最优良的火力的冲锋枪才是上上之举。1941年,PPSh冲锋枪诞生了,命名为PPSh41,在整个二战期间,PPSh41不停地被制造,直到战争结束时,约有500,0000万支PPSh41装备苏联红军。

  PPSh41大部分零部件都采用钢板冲压、焊接、鉚接制成,与早期的PPD系列冲锋枪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好、易于大量制造,火力猛烈。

  PPSh41的操作直接由气体推动来完成,利用子弹发射时的燃气来完成击发、退膛抛壳、上弹复进、击发??周而复始,直到把弹匣中的子弹都发射完为止。PPSH的操作极其简单,即使是新兵也能很快的掌握。PPSh41发射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或者7.63mm毛瑟手枪弹,在150200米的距离上准确度极高,高达900rds/min的射速使得在射程内的目标完全没有生还逃脱的机会。这点在短兵相接的近战中显得尤为重要,配备71发的弹鼓使得PPSh具有极其优良的持续火力,在实际的战斗中,PPSh41可以在5秒内把弹鼓中的71发弹发射出去。德军制式的MP38/40冲锋枪同其相比,尽管其准确性较高,但过于精密的结构使得MP38/40完全不适应俄国严寒的气候,枪栓经常被冻住打不响,不少德军士兵因此而丧命。因此,前线的德军士兵都千方百计地找寻PPSh41及其弹药,而且PPSh71发弹药量比MP38/4032发大了整整2倍还多!弹药量的增多意味着在激烈的战斗当中可以减少换弹的次数,生存下来的机会当然大大增加。由于PPSh41拥有如此优良的性能,德国方面也把缴获的的PPSh改装成发射德军制式的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但是弹药量仅为32(MP38/40弹匣)MP41(r)

  二战结束后,PPSh41的生命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它和PPSh43一起成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标准装备。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志愿军就是凭借着PPsh把装备优良的美军击败! 在二战当中,苏联的PPSh41以其结构简单、动作可靠、性能优良、火力猛烈而且造价低廉而饮誉武器界。在二战各国装备的冲锋枪当中,我认为只有英国的司登才能与其相比。司登的设计意念同苏联的PPSh有异曲同工之妙:最简单的结构、最可靠的动作、最猛烈的火力,当然还有极其低廉的造价可以大量的生产!只是由于司登的产量不可以同PPSh相提并论,所以名气并不如PPSh。德军的MP38/40、美军的汤姆生更不能与之相比。 PPSh41性能参数:

  口径:7.62mm

  弹药:7.62×25托卡列夫手枪弹

  弹容药量:71rds'弹鼓/35rds’弹匣

  理论射速:900rds/min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击方式:单/

  工作原理: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射击

  被德军称为黑色死亡的苏联黑海舰队海军陆战队。注意其手里的PPSh4135发的弯弹匣。

  结构紧凑的PPSh41是骑兵理想的武器。图为在马背上倒戈反抗苏联的乌拉索弗.科塞克斯民族主义者。

  PPSh41同样是德军士兵的挚爱。

  SVT-40SVT-40步枪(Samozaryadnaya Vintovka Tokareva 40)

  SVT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Samozaryadnaya Vintovka Tokareva)的缩写,由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费德洛·托卡列夫设计,SVT-40半自动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步兵的制式装备。使用19087.62×54mm凸缘步枪弹,弹匣容量10发。 研制生产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大多数国家仍旧使用手动装填步枪时,只有美国和苏联率先装备了半自动步枪,美军装备的是著名的M1式加兰德步枪,而苏联红军装备的则是SVT 7.62mm半自动步枪。

  最早提交苏联军队服役的是SVT-38半自动步枪。“38”表示该枪在1938年定型。1939年,托卡列夫的设计最终获胜,但军方对全面装备SVT-38仍有疑虑。据说后来是斯大林亲自干预此事。 SVT-3819397月下旬开始试产,在改进了一些缺点后,于193910月正式开始批量生产。19404月便停产了,准备生产该枪的改进型SVT-40半自动步枪。有报道说SVT-38共生产了约15万支,但由于量产时间只持续了6个月。所以比较接近现实的说法是不足10万支。后来大多数SVT-38在战斗中丢失、损坏或被送回工厂重新改装成SVT-40SVT-40是根据1940年冬季对芬兰作战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总结的成果,在SVT-38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目的是改善步枪的操作性能和提高可靠性。该枪于194071日开始在图拉兵工厂投产,同时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则开始减产,因为当时苏联打算以后所有的步兵单位都装备新的半自动步枪。由于其结构和工艺比莫辛-纳甘步枪的复杂,所以生产速度比较慢,不过SVT-40的生产速度比原来的SVT-38要快,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零部件被简化,而且生产工人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据报道,SVT-40第一个月的产量就有3416支,第二个月达到8100支,随着更多的生产线调整完毕以及工人熟练程度的增加,每个月的产量都稳步增长,到194012月月产量估计约有18000支,1940年共生产有66000支左右。 图拉兵工厂和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作为SVT-40的主要生产厂家,从开始就全力生产SVT-40,但当1942年苏军决定重新把M1891/30莫辛-纳甘步枪作为标准单兵步枪后,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停止了SVT-40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而图拉兵工厂由于一直接到小批量的订单,因此直到194513日才完全停产SVT-40

  SVT-38最初只是用于增加步兵排的火力,在排内只有少数人装备,其他人仍然使用莫辛-纳甘步枪。但是在一些精锐部队中完全用SVT-38代替莫辛-纳甘步枪。苏联曾一度打算将SVT-40全面替换旧的莫辛-纳甘步枪,因此生产数量相当大(1945年以前就超过100万支)。但二战结束后,大部分SVT-40很快就被撤装,由SKS半自动步枪取而代之。少数SVT步枪作为军用剩余物资在苏联民间市场上出售。

  结构特点:

  SVT步枪是一种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弹匣供弹的自动装填步枪。短行程导气活塞位于枪管上方,后坐行程约36mm。导气室连同准星座、刺刀卡笋和枪口制退器,构成一个完整的枪口延长段。这样的设计简化了枪管,但枪口延长段颇为复杂。导气室前面凸出的是一个五角形的气体调节器,有5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标记为1.11.21.31.51.7,可根据天气条件、弹药状况或污垢的积聚程度选择合适的导气量。有一个专用扳钳用于调整调节器。枪口制退器两侧各有6个泄气孔,使部分火药燃气导向侧后方,从而起到降低后坐力和枪口消焰的作用。

  SVT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双闭锁凸耳。枪机框底部的开/闭锁斜面与枪机顶部的开/闭锁斜面贴合,在自动循环过程中相互作用,使枪机后端上抬或下落,完成开、闭锁动作。FN公司的FAL自动步枪的枪机与SVT的非常相似,区别在于SVT的闭锁支承面在机匣前方,而FAL的在机匣后方。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的优点是刚度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勤务性也比较好,但由于枪机单面受力以及开、闭锁时的碰撞,对连发射击精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SVT作为半自动步枪,这方面的影响并不大。

  SVT采用击锤式击发机构,手动保险位于扳机后面,将其向下扳动时能阻止扳机扣动;向左上方扳起后,就能正常射击。

  SVT的机械瞄具由位于枪口延长段后端的准星和安装在枪管尾部上方的缺口式照门组成。准星为柱形,可调高低和风偏,准星护罩顶端有一个透光孔,调整工具可通过该孔调整准星高低。表尺最大射程为1500m,最小射程为100m,每100m设一个分划。

  弹匣由钢板制成,可装10发枪弹。SVT-38的弹匣比SVT-40的弹匣稍长,生产工艺也不同,SVT-40的弹匣生产起来更简单。这两种弹匣的识别特征是:SVT-38的弹匣在靠近底部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小孔,用于固定弹匣底板,弹匣卡笋用锻压件制成,而SVT-40的则改用冲压件,因此SVT-40的弹匣卡笋显得较,不使用时可以向上折叠,避免意外扳动。

  SVT机匣上盖的抛壳窗尾端还加工了一个桥夹导槽,可以直接用奠辛-纳甘步枪的5发桥夹往枪上的空弹匣内压弹。设有空仓挂机装置,当弹匣打空时,枪机滞留在后方,提示射手再装填,在使用桥夹往枪内压弹时也需要挂起枪机。

  SVT-38SVT-40都采用木制枪托,但SVT-38枪托的前护手部位比较长,有一小块冲压钢板在枪口延长段后面,盖着导气活塞和活塞连杆。钢板上盖两侧各排列着4个圆孔,用于冷却枪管和导气系统排气,另外有5个长形孔沿着木制上护手两侧排列,便于空气对流,防止枪管过热。而SVT-40枪托的前护手部位则较短,缩短的部位由上、下两块冲压成形的钢制护盖组成,完全包住枪管和导气装置,上、下钢护盖上都开有多个圆孔。由于SVT-40的护木缩短,因此原来的护箍也从两个改为一个,并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这些特征都是SVT-38SVT-40的明显区别。

  SVT-38的通条插在枪托右侧的凹槽中,而SVT-40的则改为插在枪管下方,所以通条位置也是识别SVT-38SVT-40的标志。两枪的后背带环均位于枪托后下方,但由于通条位置的影响,前背带环位置不同。SVT-38的前背带环在枪口延长段底部,而SVT-40的在枪口延长段的左侧。

  SVT-38SVT-40的标准配件基本相同。维护工具装在一个帆布袋中,方便携带。每套工具包括枪刷和几个多用途工具,例如调整气体调节器的扳钳也可以用于拆卸枪口制退器和导气活塞;而调整准星高度的T形钥匙也可用于拆卸枪托螺栓和击针。SVT-38的背带最初采用全皮结构,后来改为帆布和皮革的组合;SVT-40的背带最初采用帆布和皮革制成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3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2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18集 常见的酸和碱(二)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 人教版 第25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二)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飞翔英语—冀教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 Cats and D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