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资格/认证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初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初级中学)

上传者:盛焕烨
|
上传时间:2016-08-26
|
次下载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初级中学)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2.在讲授岑参的《逢人京使》一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举出几个与该诗所表达的感情相同的诗句,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在学习了杜甫的《望岳》之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五言律诗进行赏析阅渎,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李白《月下独酌》

B.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王维《使至塞上》

D.王绩《野望》

4.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C.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D.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生命与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冰心《谈生命》

B.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C.郁达夫《沉沦》

D.高尔基《童年》

6.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

B.契诃夫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

C.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D.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7.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胡适《我的母亲》

B.冰心《荷叶母亲》

C.莫怀戚《散步》

D.孟郊《游子吟》

8.下列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B.培养学生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D.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9.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0.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课文却几乎没有描写望天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是以树写人。托物言志,赞扬望天树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赞扬具有与望天树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他在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依旧顽强努力,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生:张海迪虽然高度瘫痪,但她仍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师:像这样的人还很多。比如,司马迁就是在监狱中完成《史记》的撰写。希望大家以他们为楷模.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我们感谢作者乔传藻把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壮美的树种展示在我们面前!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望天树下,你最想发出的感慨是什么?

生:啊!望天树,你真伟大!

生:望天树,我要以你为楷模!

生:望天树,你长得真高啊!

师:都挺抒情的啊!那么,就请大家在课后做一做: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选取某一种,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篇日记,要求寄寓某种可贵的精神。跟大家一样,要是老师站在美丽的望天树下,更会有千言万语!此时此刻,我要用最美的歌声来赞颂它!(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师:(在歌声中做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望天树的成长经历,热情地赞美了它坚定不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一首成长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希望同学们以理想为坐标.以信念为动力,学.-7望天树倔强不屈、坚定不移、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走好人生每一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长成一棵棵人人为之仰慕的参天大树的!

(掌声中下课)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望天树》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结束环节,以下对这则教学片段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1.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设计的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C.第三题让学生品味句子的设计和第一题意图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

D.第四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

12.阅读《故都的秋》的板书设计,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板书呈总分式分项列出

B.锤炼的语言,呈现了故都秋的特点

C.北秋、南秋直观对比,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D.递进呈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显著呈现

13.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情境导入

师:【A】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它的脚下流淌着一条叫黄河的母亲河.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片黄土地,曾经亲眼目睹过秦始皇横扫****的战车,曾经亲耳聆听过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歌声,也曾经目送过唐明皇那些浩浩荡荡西出阳关的商旅车队。直到今天,在这片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神奇土地上.仍然绽放着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请同学们说说。在黄土地上有哪些民间艺术?

教师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剪纸艺术、秦腔、面塑、刺绣、布艺、度影戏、安塞腰鼓……(教师适当提示,总结)

二、腰鼓资料简介

B】根据视频及课本上的资料,学生简要概括安塞腰鼓的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教师播放MPEG文件,简要介绍安塞腰鼓。

三、听读

C】播放名家范读视频材料。

学习任务: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顺势让学生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教师播放Flash文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模仿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四、朗读

D】师: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这部分语言上的特点,或者你喜欢的原因。学生朗读、讨论、点评,总结课文语言特点。

五、品读

师:请大家品读课文,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自由发言,挖掘文章精神内涵)

以下对这段教学设计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导人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听读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D.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14.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全班分组后,每小组需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其他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她)给本组同学讲.大家听后再反馈以具体的指导和建议。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比赛,教师确定多名评委,由评委事先宣布评分标准。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B.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C.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D.能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15.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 6题20分,第1 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7

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我认为老师读得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

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来逐一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默读后,回答问题):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

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

(生以4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

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

生:我们第1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

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乌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讨。

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大家熟习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问题:

16.认真阅读以上教学实录(节选),对其作简单评析。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品诗——乐在其中

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

——题记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②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甸甸的封面,排队站立、码放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拔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⑤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⑥品诗——乐在其中。

问题:

17.请从第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指导改进。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9.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0.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B项,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C项,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D项,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A项表述正确,本题当选A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主题。C项,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纷飞的战火与破碎的河山,更为深刻地表达出强烈的爱国忧国之情,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无限愁。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思想感情,故不合适。A项,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B项,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D项,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很长时间门,也没有人来开。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故本题当选C项。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律诗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古体诗指的是唐以前形成的古代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其篇幅长短不限,按每句字数可划分为四言、五育、六言,称为四言/五言/六言古诗。近体诗是唐初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4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8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五言古诗,不符合题干“五言律诗”,故不合适。B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五言律诗;C项,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五言律诗;D项,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五言律诗。故本题当选A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通假字。题干中的“乡”通“向”,意为“从前,以前”;A项中的“厝”通“措”,意为“放置”;C项中的“圉”通“御”,意为“抵挡”;D项中的“衡”通“横”,意为“梗塞”。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主题。A项,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B项,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D项,高尔基的《童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处在社会底层、生活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但生活中一些善良的人给予的温暖和光明,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C项,《沉沦》是郁达夫早期以自身为蓝本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表现了国家懦弱的悲哀。不符合题干“生命与成长”要求,故不合适。本题当选C项。

6.【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外国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马克·吐温并未位列其中。本题当选C项。

7.I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主题。C项,莫怀戚的《散步》通过叙述作者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出门散步,作者权衡之下选择照顾母亲而走小路这样一件简单平凡的小事,展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孝慈美德。不符合题干“母爱”要求,故不适合推荐。A项,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母爱;B项,冰心的《荷叶母亲》托荷叶赞美母爱,写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D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故本题当选C项。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故B项表述有误,本题当选B项。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故A颈表述错误,本题应选A项。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教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旨在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读懂文本本身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就此止步,以把文本本身讲通讲透为任务,而是接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结合现实中的典型人物抑或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成长经历,拓宽对望天树的认识.谈谈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解读,这样做既是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故A、B两项表述均有错误。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故C项说法正确。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故D项表述有误。本题正确答案当选C项。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作业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三题同为品昧句子的题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题重在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昧语言风格;第三题是在具体分析重点句子的基础上,品味诗化语句中的哲理和激情。故两者设计意图不重复,C项表述错误,当选。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板书设计。分析板书形式及内容可以发现,这是一则递进式板书,但从文字当中不能呈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故D项错误,当选。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在情境导入部分,教师重在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感与多种民俗艺术,而只在学生发言时简单提及安塞腰鼓,这种导人并不能直接引起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关注。而第二部分对腰鼓资料的介绍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故A项表述有误。听读部分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通过合作与探讨来实现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故B项表述错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的每一次朗读设计都是有指向性的。教师在这里设计三次“读”——听读、朗读、品读,涉及三个层次:第一次是为了让学生在范读中准确切入文本解读基调;第二次是为了让学生在范读奠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从美读中体味文章气势,品味语言特色,进而加深对内涵的理解;第三次对课文整体品读,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知,实现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故C项表述的内容应是品读阶段的特点,C项错误。而最后的朗读部分,教师把朗读内容交给学生来选择,虽然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也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去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故D项评述正确,本题当选D项。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班级故事会新颖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童话,并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故C项表述正确。其他几项所说内容在本教学活动设计中均未涉及。本题当选C项。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难点。B项说法错误,本题当选B项。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对教材文本也做到了深刻的挖掘。仔细思考有如下原因:

(1)课堂上能够创设适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景。在由浅入深的提问探讨中.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了教师特设的情境中,既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讨课文内容,其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2)拓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总是把语文课程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这节课能够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总之,课堂本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这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可贵的,而这也是其成功之处。

17.【答案】

错别字:第②段中,“印入眼帘”应改为“映入眼帘”;第④段中,“勇立朝头”应改为“勇立潮头”。

病句:第②段中,“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成分缺失。

应改为: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历经风霜的诗句确实令我头晕目眩。

18.【参考答案】

缺点:(1)本文的主题是品诗使人乐在其中,因此作文中使用了许多诗词,这从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作为初中生的小作者较好的文学积累。但作文中提及诗词时,都只写了寥寥几句,其分析也都仅停留在浅层次上。

这使得各段对每旬诗词的讲述读来更像是单一地对诗句的解析,却并未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文中所写的是小作者思考与感悟的结果。每段诗歌的依次出现使本该出彩的诗句变成了诗句的罗列,而少了一种蕴昧,也少了对“乐在其中”的照应。

(2)小作者在作文中努力将意思表达完整,但难免忽视了句子本身的通顺性。这使得文中存在许多错别字与病句。例如,第①段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一句,小作者想表达出自已是“鉴赏诗歌的洪流”中的鉴赏爱好者的一员,但在旬中却缺失了“鉴赏爱好者”这一关键词,使句子成分缺失。

改进建议:(1)文段首尾都意指“品诗——乐在其中”,因此建议小作者在③④段举例诗歌时,能够进一步丰富文段内容。不仅要指出诗歌写了什么,有什么影响,还要写自己如何品或者品出了什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让自己能够在品味时乐在其中的,等等。只有这样安排,才能使文章的主题不散不乱,时时照应主题。

(2)小作者除了要将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修改正确,还需要在日后的学习中增加汉语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扎实汉语基本功。例如,可以通过留心日常常用但易混淆或误写的词语来减少错别字,通过整理分类病句类型来掌握病句规律,通过运用做题技巧来区分病句等。如在辨别病句方面,以“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一句为例.可以使用提炼中心句的技巧来观察句子是否存在成分缺失的情况。此句提炼出中心词后即为“诗句头晕目眩”,这很明显是错误的,宾语“我”缺失。因此应改为“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历经风霜的诗句确实令我头晕目眩。”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②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③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设计依据:

①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景色抒描绘得淡雅流畅,语言清理自然,所以将“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涛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将“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1.【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为后世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却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简介(略)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五——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一,撑,划;上下一白:一,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用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往湖心亭看雪”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被称为白描)

2.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f7t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下载文档

热门试卷

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高一11月月考政治试卷
山东省滨州市三校2017届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初三英语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01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2017级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宜春三中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
2017年六年级(上)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7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期末笔试题
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2016-2017学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试卷
重庆市九龙坡区七校2016-2017学年上期八年级素质测查(二)语文学科试题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年12月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英语12月阶段检测试卷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12月物理第4章试题(无答案)
【人教版】河北省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卷(附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16年12月高二月考英语试卷
四川省成都龙泉中学高三上学期2016年12月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英语试卷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2016.12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必修一第四、五单元)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化学试卷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网友关注视频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包装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小数乘小数一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五年级下册 Unit 1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六年级下册 Unit 7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5.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_第二课时(市一等奖)(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29830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502436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冀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课程解读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二课
外研版英语三起6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七年级英语下册 上海牛津版 Unit9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三年级英语单词记忆下册(沪教版)第一二单元复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1406126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8
《空中课堂》二年级下册 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
3.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李菲菲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0.4(2)一次函数的应用2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