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7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歌。讲的是小朋友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儿童情趣。课文所配的插图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课文从简介紫丁香开始。本课语言流畅,富于情趣,教学时要通过指导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紫丁香,简要介绍:紫丁香是一种树干,开的花是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大多成长在我国北方,可供人们观赏。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节朗读。

2、读本课生词,分别找出前鼻音(踮倦院)、后鼻音(梦浓盛)、翘舌音(眨沙枝)的字。

3、读了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又有了什么新的问题?

思考题:紫丁香是谁栽的?为什么要载?

4、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是谁栽的?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2、朗读第2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智多星栽在老师的窗前?

3、默读3——5小节,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4、小结:第二小结总写紫丁香和老师做伴,第3——5小节分别写紫丁香的绿叶儿的响声,盛开的小花和飘出的花香与老师做伴。这实际上是写小朋友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5、小朋友所以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开始非常辛苦,小朋友们能从这首诗里找出来吗?

四、作业。

1、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几个赞美老师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摘抄的赞美老师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小节要体现出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第2小节是小朋友栽紫丁香的目的,要读的亲切,重读“夜夜”,以充分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第3、4节中的“你听”“你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地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消除疲倦”“感谢挂牵”都要重读。

第5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爱护。

3、指导背诵

(1)提问:这首诗一共5个小节,请你们回忆一下,各小节写的是什么?

(2)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现板书。

(3)学生书熟读课文。学生试背课文。

4、写字指导

5、课外作业:写赞美老师的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参观三峡晚报社
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参观《三峡晚报》报社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春夏秋冬
秋游
幻想的彩虹桥
木头人游戏
参观三峡晚报社
参观三峡晚报社
秋天
鸡蛋炒西红柿
童年的趣事
老师
兔子和乌龟
2011年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书
幼儿园给家长的倡议书
关于清洁身边环境的倡议书
关爱弱势群体倡议书
争优创先党员承诺书
“讲文明,防疾病”倡议书
县城管局党委书记公开承诺书
幼儿园支部“创先争优”承诺书
关于宿舍安全倡议书
村党支部创先争优承诺书
文明过马路倡议书
整治环境卫生倡议书
党委一把手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报告
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公开承诺书
房产局党委书记公开承诺书
低价营销策略的成功基础与约束条件(1)
医院市场营销与过程再造(1)
中、低档旅游饭店的市场定位策略(1)
刍议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及其社会交际功能
论法官考评制度研究(1)论文
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谈西方现代艺术中媒介选择的扩延及其意义
第三道路世紀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论艺术设计学
浅谈美国新闻报道中关于战争的委婉语的背景
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浅谈英语委婉语及其社会影响
从斯大林看革命与独裁
销售公司财务管理制度(1)
资本市场系统风险现状与产生原因(1)
《小英雄雨来》2
《小英雄雨来》1
《父亲的菜园》
《普罗米修斯》
《牧场之国》
《文成公主进藏》
《花的勇气》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触摸春天》
《乡下人家》2
《尊严》1
《大自然的启示》
《永生的眼睛》2
《麦哨》
《永生的眼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