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小子何莫学夫诗?——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小子何莫学夫诗?——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一、前言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二、现状调查

那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本人于200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期始阶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区规模不一的四所小学不同年级(主要是三、五、六年级)12个班级共331名学生和67位语文教师。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1)

学 生

年级

人数

很有兴趣

比例

有一定兴趣

比例

无兴趣

比例

99

54

54.5%

43

43.4%

2

2.0%

94

36

38.3%

53

56.4%

5

5.3%

138

48

34.8%

79

57.2%

11

8.0%

教 师

67

18

26.9%

41

61.2%

8

11.9%

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好”

“有趣”

“很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

人数

128

29

27

24

22

19

14

4

比例

38.7%

8.8%

8.2%

7.3%

6.6%

5.7%

4.2%

1.2%

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教师的兴趣则低于学生。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较为笼统、模糊且单一。如:“可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古诗很有道理。”等。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诗时又倾入精华,虽令人费解,但学习后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位学生简洁的词汇进行了概括:“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

影响兴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古诗十分枯燥,无实用价值。另有近14%的学生有(或无)兴趣原因一栏里空白或填“不知道”。

2.夜来春雨润垂杨 春水新生不满塘────古诗文掌握量

学生古诗文掌握(主要指能背诵)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3)

年级

课 内(首/人)

课 外

(首/人)

总 计

(首/人)

班级人均最

高值(首/人)

班级间差异最大值(首/人)

应掌握

实际掌握

5

4.9

18.2

23.1

26.4

7.5

13

12.8

23.5

36.3

50.6

28.7

20

19.6

19.9

39.5

48.3

17.7

从表(3)看,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龄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五年级一个班人均掌握量比六年级人均高11.1首,且比六年级中人均最高的班级多2.3首/人。经调查,原因是该班语文老师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学习要求。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第二学段50篇(段),第三学段60篇(段),小学阶段共160篇的要求显然存在差距(即使加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白话文片断)。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谓凤毛麟角,古文则无一篇。

从教师古诗文掌握情况调查结果看来,则有些让人心虚和尴尬:人均47.2首,与学生差距不大,与最高的班级比甚至还少3.4首。其中,也是古诗占了绝大多数,完整掌握的古词古文较少。虽常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劝学》),但恐怕我们无法为此欣慰,为此陶陶然吧!

3.肯未吊古酣歌否 恰放黄花一两枝────教学情况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4)

内容

是否指导课外诵读

有否对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人数

81

191

49

55

240

30

比例

25.2%

59.5%

15.3%

16.9%

73.8%

9.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5)

内容

是否进行课外古诗文补充教学

有无列入教学计划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有书面计划

有,但未诉诸文字

人数

18

36

7

4

46

11

比例

29.5%

59.0%

11.5%

6.6%

75.4%

18.0%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

三、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原因何在?主客观都有。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环境因素

从上一世纪(二十世纪)以来,不仅在教育领域,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古典文化精粕之扬弃,不说数典忘祖,至少也是矫枉过正,将“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更是将此推到极致,“推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其结果便是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几乎断了代。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令人不禁扼腕痛惜。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罕有其一席之地,各级教研活动有关古诗文教学的研讨实践也难得惊鸿一瞥。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2002年3月4日《都市快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本次调查中仅一名学生谈到自己读背古诗文的原因是:“家中大人每人都会,也要求我学。”

2.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教材因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材是现代课程的三大主要构件之一,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定的系统反映阅读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完整的体系中,那本‘教科书’毕竟是核心。”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总是以此“本”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而现行教材在古诗文篇目的选编上却恰恰有所局限。

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陈尚君曾谈到:语文教育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少,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显薄弱,以至于有些中文系硕士生、博士生标点古书都有困难。”他所指的虽是中学和高校语文教材、课程的问题,但小学语文教材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省义务教材也存在这种“厚今薄古”的状况。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共12册语文课本中,总计编录了24首古诗,仅占课文总数的7.4%,而且形式单一,绝句23首(其中五言7首,七言16首),律诗仅1首(且只录其前半部分)。乐府诗、古词、古文则未见一首(篇)。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地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

3.古调虽好空自爱 今人无心多不弹──教师因素

教师同时作为社会人,当然也深受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淫,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踏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校园外缤纷世界的种种诱惑,使得“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师们很难心静如水,能耐得寂寞,慢慢积淀。即使在如今如火如荼的学历进修中学到古代文学这门课,也很难真正有所提高。因为成人高校的学习往往是种“文凭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应试教育的本质,为了对付考试,老师们主要是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接触,更不用说深入作品,潜心会学了。从此次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尚为学生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古词、古文原本学得不多,更随岁月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大多只是模糊的影子,或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句罢了。因此说古诗文内蕴教师远不足“一桶水”,更遑论“长流水”了。

4.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教学方法

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

① 重内容 轻意蕴 :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② 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③ 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5.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

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驻颜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

四、改进措施

1.四顾山光接水色 凭栏十里支荷香──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某种环境而单独存在 ,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它虽不能决定人,但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①社会环境的建设: 全社会都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氛围。当然,这是一个背景极其复杂广泛的社会问题,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一蹴而就的。值得欣喜的是,“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让人看到了春光乍现!

②校园环境的建设:借此东风,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阵地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也应给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小广播中可以时常传出些古诗文诵读吟唱的声音;学校电视台(不少学校已有)定期推介一首(篇)古诗文;课前准备时间,特别是语文课,提倡读背古诗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③家庭环境的建设:首先是通过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媒体积极地宣介倡导,来

影响家长的价值取向,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由于媒体的报道宣传,上

文中提到的那个只招到一名学生而没有开成的“古诗文诵读班”终于有其他家长

带着孩子来报名,虽然人数不多,但也得以顺利开班了。见《都市快报》2002.3.

19)。其次,作为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古诗文素养。学校也可以充

分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

2.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充实体裁: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以及简短的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②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读读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欣赏朱自清的《春》后,读读顾春的《迎春乐》等。)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③ 科学排序: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少至多,由短及长,由浅入深,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力求序列科学,循序渐进。

④ 丰富形式: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材,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材,甚至立体的情境型教材。力求形式多样,乐而习之。如,我们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碑文楹联、诗篇词章佳作如林,数不胜数,完全可以将此开发利用起来,在游览考察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标准》)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板凳坐得十年冷”,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教学管理的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进修。

如鼓励语文教师学历进修时,报考学习中文专业。各级进修学校组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时安排古典文学鉴赏课,请专家进行讲课指导。组织教研活动时安排古诗文教学研讨的内容等。

如此内外兼修,促进教师古诗文素养的提高。

4.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人────教法改进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①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②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③课堂开放 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④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水浒》施耐庵)中的“但凡客人来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文)句表达情感,还有“见物吟诗”、“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文)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评价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①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③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④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例:同是写春天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五、结语

面对古诗文教学现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阅读教材论》王松泉 辽宁大学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童年(6)
难忘的童年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1
手拉手活动给远方小学生的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童年
给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难忘的童年
难忘的童年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西部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远方的小学生的一封信3
让我们手拉手
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一封信
大学生作弊检讨书
学生宿舍违纪的检讨书范文
考试作弊被抓检讨书
办公室新人工作检讨书
个人违纪检讨书范文
一个实习医生旷课后写的检讨书
不再旷课的检讨书
学生打架检讨书范文
给语文老师的检讨书
400字旷课检讨书
脾气差的检讨书800字
大学生数学考试作弊检讨书
学生注册迟到检讨书范文
大学生给系领导的检讨书
妈妈致宝贝儿子的检讨书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介绍
物业公司工程部年度工作总结
道路桥梁与渡河濒海工程专业介绍
工程部年度总结
建筑工程老八校简介
房地产工程部年度总结
工程部工作总结
建筑工程教育专业介绍
某地产集团工程部与前期工程部总结
国防建筑学专业介绍
浅议金属拱形波纹屋面承载能力影响因素
2010年度工程部工作总结
国防建筑设备工程专业介绍
建筑工地新手必读书目(土建)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介绍及就业前景
《日月潭》 教师语录
《难忘的泼水节》 重点问题探究
《日月潭》随堂练习 提高篇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讲义1
《难忘的泼水节》随堂练习 提高篇
《难忘的泼水节》 考点练兵2
《日月潭》 重点问题探究
《日月潭》 教案讲义1
《日月潭》 整体阅读感知
《难忘的泼水节》 趣闻故事
《难忘的泼水节》 考点练兵1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讲义2
《日月潭》随堂练习 巩固篇
《难忘的泼水节》随堂练习 巩固篇
《难忘的泼水节》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