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本文【S版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特点及要注意的问题】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S版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特点及要注意的问题】所属专题栏目是【】

四年级上下册教学要求:

内容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备注

拼音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进一步提高熟练地拼读音节的能力。继续培养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的习惯,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主动识字、自主识字,进一步扩大识字量。

识字

识字263个,联系用已掌握的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识字。要求读准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复习部首和音序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速度。

练习正确地选择解释条。

词句

继续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学过的词语能正确地读出、写出,懂得意思,大部分能在口头语言中运用,部分词语能书面造句。能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理解课文中常见的句子,学习积累词汇和句式。

能辨析多义词

写字

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学习在双线格里写字,要求字的大小要均匀,字与字的间隔要适当。继续练习用毛笔仿影,做到写字姿势正确。继续巩固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培养使用、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开始用毛笔临帖,能仿照帖上的范字较正确地写在格子里。

阅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学习默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能边读边思。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阅读儿童读物,理解主要内容。

能按要求默读,

能借助资料解决阅读中的一些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比较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听话

能听清楚一篇短文和别人讲述的一件事。能听懂教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继续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做到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边听边记,边听边思,不随便插话。能听懂少儿广播。

说话

能有条理地回答问题,能说一两段连贯的话,能有重点地口述一件事。说话时,要求口齿清楚,音量适中,态度自然,能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

写话

继续培养仔细看图和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继续学习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通顺。学写日记、书信,会填写表格,能在课外阅读时摘录句子和片段。继续学习修改一段话,能用上合适的修改符号。学习使用书名号、省略号及顿号,继续学习使用逗号、冒号和引号。

细致地

学习连段成篇,并写好重点段

能按要求摘录

一、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方面(略)(二)写字方面

1、教材的要求:(《行动计划》中的“写一手好字”实施方案)

2、注意板书的示范。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板书示范,详细指导不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3.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现,为了使学生避免写白字、错字,教师在写字指导时应该就字音、字形、字义容易发生混淆的生字进行排比、归纳,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与此同时,老师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平时书写活动,引导他们关注易混淆生字间的细微差别,尽量减少白字、错字出现的次数。

4.写字与学词相结合。此外,也可以通过写字与学词的结合,使学生尽量少写白字、错字。因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多生字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多了另外一个生字作为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别信息,减少出错的机会,在写字的同时积累词语。

二、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建议:

(一)关于“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是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感和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要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就精读课文的教学,我有以下建议。

1.要真正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突出重点、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

在这里讲三点意思:进一步丢弃繁琐的分析继续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抓住重点、难点是改变串讲串问的突破口;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保证。

(1)进一步丢弃繁琐的分析继续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相比新教材,旧教材课文少,篇幅短。但我们要与新教材逐步接轨。腾出课时让学生大量阅读,缩短课时量,原则上精读课文3课时的,我们可以紧缩为2课时教学;自读课文原则上2课时,建议用1课时上。但不是绝对的,要因文而宜,因材施教。有些课文内容较好,语言训练点较多,可适当延长教学课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体悟课文的语言,我们必须进一步纠正“重分析,轻感悟”的倾向,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读书,去感悟。

一般情况下,精读课文可采取这样的步骤:(1)读全文,弄清读懂了什么;(2)能否提出不懂的问题;(3)这些问题按照课文顺序,应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4)就这些问题应该学习课文的哪一部分。

这样,学生自己能读懂的问题不必讲,整个课堂都围绕着学生不懂的问题走,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自读自悟。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抓住重点、难点是改变串讲串问的突破口。

进入四年级,课文比较长了,教学中必须抓住重难点,进行恰当取舍,才能教之有效,学之有效,才能真正地改变串讲串问。

什么是重点、难点:(1)学生难懂的地方;(2)教材本身的重难点;(3)能够训练学生能力的地方。

比如《罗盛教》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内容?(3)从哪些地方看出罗盛教是在舍己救人的?

又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抓住重点词“珍贵”,设计这样的问题:(1)“珍贵”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抓住了重难点,就可以集中力量突破重难点。以重点部分带动全篇,就可以避免串讲串问,就能够节省时间。

难点要化解,如何化解?如《捞铁牛》水的浮力的知识,教师可演示实验。(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在这里一定要明确,教师设问的重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做出反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才是课堂设问的最高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自觉地把学生的“被动应答”变成“主动质疑”。

(3)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没有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不会提高。

一些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比如《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课的习题1.华佗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又比如《盐的世界》一课的习题1.的填空题。又如《蝴蝶王国》习题1:为什么把我国的台湾省称为“蝴蝶王国”?

2.以读为本,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加强读书的指导。

从语文教学、教改走过的路看,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指导性观点上发生过偏差,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寄托在学习语文知识上,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的界限,用研究语文的方法取代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语文教学中才大量出现了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的现象。

针对这一时弊,新大纲突出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同时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习语文知识为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应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新大纲因此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们强调读书要四到位:时间到位,目标到位,指导到位,评价到位。

时间到位。力争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的读书时间不少于20分钟。

目标到位。学生的每一次读书、每一种形式的读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指导到位。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上。指导到位最终应体现到学生能够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评价到位:要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在学生读完后问一问:你感觉自己读的怎么样?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也来读一读?

课文的具体情况不同,读书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读书形式的训练与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读书方式。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传达课文所蕴涵的感情的主要方法。中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实践,读通文字,领会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课文所要传达的感情。默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读书方式,它比朗读的速度要快,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机动),要求读者在不出声读书的同时,一边思考,一边搜集、筛选信息资料,从而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四年级的两册教材,每篇课文的练习中都安排了默读训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解决提出的问题。譬如,《南极风光》“默读课文并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南极光的”;《点金术》:“默读课文,找出写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想想国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默读的训练,不只是依赖略读课文来实现,所有的精读课文,也都适合默读训练。很多精读课文之后的练习内容,都需要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譬如,《故乡的田螺》“默读第六节,划出描写孩子们挖田螺动作的词,再说说他们是怎样挖的?”,《杏儿熟了》“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供相应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并在默读之后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在教学中都不是单一地采用默读或者朗读形式,而是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不同的读书要求,灵活采用读书的方法。

除了朗读和默读之外,还有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的读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阅读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策略。

3、要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带着问题读”是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带着问题读书并不错,关键在于带着谁的问题读。如果总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读,就把学生置于从属的被动地位,就会限制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学生在阅读中更加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表达,就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总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读书,正好砍去了这一过程的起点,学生的自学能力怎么可能是完整的?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自主。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大胆地尝试,放开手脚,让学生们去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到探究式的、发现式的、自主学习的道路上。

4、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四年级的两册教材涉及到的积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摘录。第七册教材一共安排了6次背诵练习,涉及到《手术台就是阵地》、《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珍贵的教科书》、《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以及《古诗二首》。背诵的要求一般都与精读课文有关,而摘抄、积累的一般都是自读课文。如:《南极风光》要求摘录比喻句,《戚继光怒责舅舅》则要求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要求背诵的,除了古诗之外,都是关于课文故事情节的,这对于帮助学生在习作时要求做到“写清楚、写条理”是很有帮助的,但对于积累、丰富语言,似乎价值不大。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课文中选取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积累,更要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从课外积累好词佳句。原因在于,语言的积累范围极为广泛,而教材所选的课文却是相当有限的,只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语言,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学生能够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则能突破教材的限制,使语言的积累同其阅读行为同步。

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充分挖掘其他课文中可积累的词句,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积累词语。

第7册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比如组词、造句、背诵、摘录等,目的是巩固每一课、每一单元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扎实。对语言的积累,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没有这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儿童时期是语言积累的最佳时期,要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和积累习惯。希望教师们把每一课教扎实,把每一单元教扎实。要加强平时验收,单元验收应限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讲评,加强质量监控,及时查漏补缺,保证教学质量。

积累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语言特有的交际功能决定的。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新教材安排了课本剧表演,安排了语言实践活动等,目的是在课堂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课本剧表演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进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旧教材的老师也应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努力,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可以与“行动计划”结合起来。

5、加强课内外的结合,并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以量为基础。学生可以借助语文工具,通过听、读,接受大量的信息。学生接受信息量大,知识丰富了,经验多了,认识事物的能力随之提高,就为他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第7册教材课文后安排了不少让学生收集资料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大量获取信息。对课外资料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为我所用。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四年级教材对延伸、拓展学习的安排很少,参照新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去做:第一类,借助生活经验,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譬如,《故乡的田螺》“文中的我觉得法国蜗牛的味道不如故乡的田螺,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第二类,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第三类,由阅读进行适当迁移,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围绕单元专题来安排的,它们与阅读整合在一起。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则必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然后通过言语或者文字的形式重新呈现。这样的安排,既能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生活实际培养其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和习作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延伸和拓展。第四类,结合课文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上四类拓展和延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6、关于预习。本册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都有“预习提示”一栏。意图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预习有课前预习和课堂预习两种。低年级一开始,我们主张课内预习,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中年级开始,我们提倡课前预习,尤其是新教材篇幅大量增加以后。本册教材上的“预习提示”,老师们可以借鉴,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做到:一,要求明确;二、方法指导;三、反馈检测;四、用好资源。(课堂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好学生预习的资源。)同时要体现“循序渐进”和“个别差异”的原则。所谓“循序渐进”,指的是预习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强;所谓“个别差异”,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可以跟“学习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二)关于“略读课文”。

1.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把在精读课文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略读课文上。

2.重视学生的读,甚至更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则大概了解即可。

3.对课后问题由学生自学讨论,教师不要去讲。

4.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摘录词句等。

三、关于“情境说话”(口语交际)

情境说话是本册的说话教材,一共三次。(第一学期:《商量》、《道歉》、《介绍-电视广告》、;第二学期:《汇报》、《说明》、《交谈》)情境说话是对学生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中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怎样上好情境说话课呢?

第一、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情境说话课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学生对话题感兴趣,愿意说才能交际起来。

第二、要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使学生成为一个爱倾听、能理解、善思考的听众和流畅自信的演讲者,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独立思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生与生、师与生的双向互动交流。

第三、坚持语言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以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勇气和自信。

第四、开展大面积、有层次的说话练习,要求学生当堂会说。不要只盯住几个好生。

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听、说习惯的培养。不仅在这些课上,更多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作文指导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说话的习惯。

四、关于“听听读读”

1、教材安排了5次的听写练习,均是记录性听写。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才会强。一要时间保证;二要形式多样;三要内容精选,并结合课文内容;四有专门的听写本;五要进行反馈(课后批改或当场对照检查听听读读共有三次,安排在各单元阅读教材中,但以“听”为主,以“读”为辅。

2、教学建议:听听读读要充分发挥录音教材的形象感染作用;保证学生有充分听读实践活动的是;要注意“听”与“读”的有机结合。

五、关于“习作”

习作能较集中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结合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教学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小学生习作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内容空洞,其根源在于题材贫乏,写作素材太少。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观察社会,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比如:早晨的朝霞,傍晚的落日,夜里的星空;蓝天下的白鸽,屋檐下结网捉虫的蜘蛛,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蝴蝶,大树下忙碌的蚂蚁;春天的细雨和风,夏日的电闪雷鸣,秋天的满山红叶,冬天的雪花纷飞。又比如:都市里晨扫的清洁工,匆忙的上班人,车水马龙般喧闹的大街,十字路口的交警,居委会里的奶奶等等。学生一旦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再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学生习作就不会感到吃力了。

2、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如新教材首先对此做出了努力。在教材有关习作的提示中,没有为习作命题,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较为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譬如,新教材的习作安排中,是这样引导的:“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不要在习作之初过分渲染习作的规则与要求。其次,精心引导,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激发习作的欲望(写身边熟悉的人)。再次,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作文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譬如,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举办作文比赛、编写学生的文集、出版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明确习作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它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内驱动力。

3.学好课文,为作文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作文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基本能力指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专门能力指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运用书面语言能力、修改能力和作文速度。这些能力的习得,不能采用直接呈现和灌输的形式,特别是习作的专门能力,即便是教师条分缕析地教给学生,学生也未必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我们认为,作文专门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领会课文这些方面的特点之后,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提升,并潜移默化地完成由课文到作文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课文的学习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在内容、情感、表达等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做到这个要求,可以尽量扭转学生在习作时出现语言修辞问题、逻辑混乱、主题不明或偏离等等问题。对于习作的基本能力来说,诸如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和日常生活,随时指点学生选择观察角度、掌握观察程序、学习观察方法(譬如观察角度:形、色、味、量、质,人物、场景、事件),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避免学生的言之无物。

4.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在习作过程中,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思维混乱,思考不够成熟,学生自然不会写出清晰流畅的文章。因此,在作文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构思的工作,帮助他们澄清对所写事物的认识,明确作文构思的基本步骤,引导他们理清思路、克服思维定势,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方式。

5.重视习作的修改与评价。作文的修改,不只是修改的技巧和使用某些修改符号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愿意自我检查、也不知道作文有修改的必要时,那么,修改只是玩弄修改技巧,而对作文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那么,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呢?第一,需要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它有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外部提示策略,使用卡片训练学生,譬如,卡片上可以写“人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试着换一种说法”等等,用它们提醒学生和决定修改方式。二是自我提问策略。在写完初稿之后,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问题:“你的读者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吗”“你想写的东西写完了吗”“你的读者还需要更多或更少的信息、其他的细节或例证吗”“你能否通过句子的删减组合或细节的增加使句子成熟吗”“如果你是读者你想读这篇作文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提示学生进行修改。

学生通过上面的提示也许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但可能不知道如何修改。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总结归纳,对学生常常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结合课文做专题辅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作文搁置。如果学生无法找到习作中的问题,可以允许学生将作文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去认真修改。学生刚刚写完习作,还沉浸在表达的喜悦之中,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等其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行修改,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组织学生将作文结集。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己拟定作文题目,动手写作。为了达到结集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完成习作之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完善,通过讨论交流习得修改的方法促进习作的提高。

具体的规定:

1、 一周一作(包括大小作文)

2、 半小时课外阅读

3、 作业形式多样,提倡分层作业

4、 有听写训练(参照《方案》)

5、 每单元一次的语言实践活动

6、 每教研组提供一篇优秀教案或教学案例、一个优秀课件(适当提前完成)(电子文稿)

7、 各校不定期地提供学生优秀习作(3篇左右)(电子文稿)

8、 各教研组完成好指派到的备课和出卷任务。

(邮箱:wangyaping-mail@126.com)

说在前面的话:

作为教研员,我是这样理解自己的定位的:

首先,教研员是一座桥梁。如果说教育官员是教育政策法规的制订者、执行者,那么教研员就是教育规律的研究者、解释者;如果教育官员偏重检查与评价,那么教研员就偏重帮助和关怀——教研员应把教育政策、教育规律、教法改革等一切冷面枯燥的东西变成东南风徐徐吹拂,深入教师的心灵。

其次,教研员又是一位有使命感的教育改革者,是特殊的教师:虽然不天天站讲台,却时时进课堂——是教育教学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他敏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锐意改革,想方设法使教学双方获得快乐和幸福,想方设法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渴望和梦想。所以说,教研员是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的是,教研员还充满了激情和诗意。

再次,教研员还是一颗铺路石。教研员应有一双慧眼,永远对教师满怀热情,给有潜力的年轻人以无私的帮助和指导。那么多教师,要教研员人人关心,一个个听课,是不大可能的。然而对热爱语文教学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没有获得被发现的机遇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这一点,我从个人的亲身经历中也深有体会。所以,作了教研员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像那些可敬的前辈一样,给青年教师以特别的关爱,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成长。

想教师所想,快乐着教师的快乐,在为别人做嫁衣裳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人生的幸福,这是一个教研员的理想。

今天,我希望采取一种互动的方式,民主地、平等地和老师们共同研究7册教材,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会讲给您,您有什么想法、问题、要求可递条子过来,今天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下一次教研活动或我亲自到学校去协助老师们解决,总之,教研员是为大家服务的,是桥梁,是改革者,是铺路石。

先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序列表”学习一下中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理念,做到“心中有目标”,再利用两个《7册课后练习序列表》总体把握全册教材的双基训练要点,做到“心中有全局”,最后再根据本册教材的特点举几个典型的阅读教学课例(现代诗、古诗、写人记事、记事、写景、状物、写动物……科普小品、散文)和作文教学课例(想象作文、看图联想想象作文、听音乐想像作文、写景文、状物、写事)。

关于作文教学:

一、作文要不要教?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提法,更加突出了: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更多专家(特别是在课题通讯上)发表文章,指出:过去,传统的写作指导,存在一个误区,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着重讲写作知识、表现技巧,着眼于“导流”,而忽视“开源”,以为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重复不停地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记叙、说明、议论。一句话,只重文章形式的训练,把它看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途径。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无米之炊”,也就会出现“凑、抄、套”、“假、大、空”的情况。

因此,有些错误地认为:提倡作文个性化,就是让学生写放胆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加以限制,自由发挥。教师的指导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害怕作文。于是产生了“作文到底要不要教?”的疑问。

对课标和专家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如何指导得更巧,如何指导得不留痕迹。(教育无痕,没有痕迹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对传统的作文教学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专家所批评的应该是那种机械的作文指导,把学生规定得死死的,非让学生那么写不可。那是不行的。但不能因为有人作文指导不得法,就全部否定作文指导的作用,其实,我们成人,凡是在动笔行文方面做得不错的,都得益于老师的指导。

举例:

1、中学语文教师李福:指导写事的作文,让学生先列提纲。我不会,只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然后再概括段意,敷衍提纲的作业。老师看了以后: “……不知你是先写作文后写提纲,还是先列提纲后写作文?”我奇怪老师怎么会看出来。但那句话记得很深。当时还是不理解干么要先列提纲,直到现在,我写论文,写教育文章,甚至闲暇时写些散文、小说,都是先列出提纲,整理出相对完整的思路,写出梗概,再具体写。直到这时,才真正理解老师为什么那样要求。

2、师范学校赵慧文老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听她的课真是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讲到情深之处,她常常黯然落泪,教室里别提多安静了。听她的课从来不想下课。那时就羡慕她哪来那么多丰富的词汇,表达一种感受(我常常想不出词来)怎么就能表达得那么准确,从哪儿知道那么多士大夫的故事?(她讲古典文学,总是能讲出好多古代文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她教我们作文,写小说,分析文学作品……似乎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爱写,而且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总是非写出生动的、别人没有捕捉到的东西不可,而且开始热爱写作。

3、从一些报刊编辑那里得到很多写作的指导,受益非浅。《小语教师》的一篇文章《走近贾老师》结尾:……贾老师以他丰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的创造才能、宽厚仁爱的胸怀和高尚无私的品德,谱写着(原文“了”)他美丽的教育人生。他是一部长篇巨著,那样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年轻教师读一辈子……在校对时我读给贾老师听,贾老师当即指出这一问题。

后来,看到一篇纪念袁容老师的文章也这样写:袁容老师行为世范,师表天下。她用毕生的精力(后我修改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执着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细、实、活、深、严”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4、还有,有一次贾老师给我看一篇小学生作文:

学生有一段文字: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我们玩好了玉皇庙,就在那里上了船,我们荡舟西湖,来欣赏西湖的美景。

看了一遍,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语言很流畅,很有条理。但贾老师却说:

这段话里面问题很多,就拿这句:“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最后改成:“今年暑假,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

还有一例:

学生:我写得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上了呢。

改成:“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上了呢。”

以上一些经历都对我学语文,学作文产生过很深的影响。我们能说作文不用教吗?

因此,我认为强调作文个性化,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绝不是放任自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不要教了。一次作文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认真指导,认真批改,认真讲评。备课时教学目的的确定、写作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范文的选用等等,都要一一考虑周全,并写出较为详尽的教案。否则,别说小学阶段38篇习作(中年级16、高年级16),就是写上138篇,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想,“作文要不要教?”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二、作文怎么教?

作文教学是个复杂的研究领域,而且“教无定法”,著名的:南方的“贾老师教你学作文”,张谦老师的作文教学,北方“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张光瑛老师的电视讲座“教你学作文”……都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影响了很多学生,有着非常成功的教学经验。虽“文无定法”“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作文教学还是“有规可循”的,我们的作文指导就是要遵循学生作文学习的规律,将学生引入作文学习的大门。作文指导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规律,在遵循学生作文学习的规律的前题下,方法可千变万化。

(一)阅读与习作的关系

阅读课、习作课,都是“语文”学科的组成部分。从时间分配上看,作文每周只两节课,而阅读却6-8节课,而且一本教材,作文8次,阅读30篇。所以,老师们常常误会,认为学习课文是主要的。还有的认为只要把课文讲好,作文自己就会写。(所以才有上面说的不重视作文课,把作文当家庭作业的事情。)

可事实呢,偏偏不是这样。学那几十篇课文并难不住学生,毕业考试,语基得60分(满分)的大有人在,其他年级,九十多分的也是常事,得七八十分也不费力气。再后进的学生,语文基本上也能考及格。而作文呢?拿我区几次抽测情况来看,按照大纲的标准要求,大部分学生也就将将及格。“春蕾”作文比赛,我区只有2人将将过一等奖的分数线,离被发表选刊的距离太遥远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因之—:作文课没有训练本领,而老师们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教的“阅读课”又给了学生什么呢?——“自主”了,“合作”了,对语言的品味、训练、表达方法的体会和指导没有了,自然也就什么都落不着了。

在这里,我想解读一下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概如果有家长请教我们怎样教孩子写好作文,大家都会说:“多读书,多读课外书。”许多知名的作家都这样说:“怎样写文章,没人教我。我是从前人的书中悟出写作方法的。”很多老师还引用杜老夫子的这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然而,事物偏偏有它的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人爱读书,读报、读杂志,电梯工天天都读,先是读台湾的,现在读韩国的。我家里就有个亲戚,谈起《七侠武艺》、《小武艺》、……眉飞色武,各路英雄好汉18般武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单位要交一份总结,却发愁了,费了好大劲凑出千把字,让我看,我读了半天读不懂,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很多年轻教师也是这样,读了很多书,写文章却很困难。我们教研中心经常会看到老师们交上来的各种竞赛(小班……)交上来的论文,很多文章:没有思路,思想跳跃式的,没有条理;要么所论东西观点沉旧,要么所举的例子司空见惯、人云亦云,甚至“例不对题”。

看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千百年来被公认的作文教学的至理名言,似乎并没有灵验。

要想学好作文,必须读大量的书,这是人所共识的,这是读写规律,是被事实证实了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关键在个“破”字。这个字用得真是太妙,太形象了。只追求“万卷”,读完一本扔一本,一目十行读情节,这种“读”,是没有用的。

这里的“破”是不是有这样两层意思:

①从表面上看,一本书经过反复精读,新书变成旧书了——读破了。

②从本质上说,“破”字指的是把书的思想、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读通读懂了,即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了。这样的精读,才读得有滋有味,大有收益呢!

那么,这精读,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教了几年、十几年,天天分析教材,认真备课,精读名家名篇,文章该怎么写,也说得头头是道,为什么有时学校布置写点东西(总结),却又犯愁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了精读,却绝少“下笔”,作文的“神”劲怎么会来呢?

所以,整天拖着书的人,未必都会写文章,而笔杆子硬的人,则都是手不释卷的。

你们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不是要这样理解才行。

我们了解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把握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但有助于我们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搞好语文教学。

据说,人有三种:一种对人严,对己松;一种对人松,对己严;还有一种就是对人严,对己也严。我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是第一种(对学生严,对自己松),我想还是应做第三种:对学生严,对自己也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想作为语文教师也应“日三省”之,曾子是讲修身,我们讲学习,即每天睡觉前问问自己:今天我读了没有?今天我思了没有?今天我写了没有?

读——阅读,对语文教师来说太重要了,如果你不爱读书就别当老师。对语文教师来说,读语文教育类书籍和(几本)杂志要成为家常便饭,它会使我们大开眼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思——思考,可以消化知识,使你今天从各方面获取的知识升华为智慧。思考会使人不甘于平庸,可以孕育教科研的新话题,还可以带来不期而至的灵感。

写——写作。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你应该对过去充满感恩和敬意,对未来满怀憧憬和抱负,同时你也必然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怎样才能有这样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呢?——靠的是“读书”和“写作”。

自己要写,也鼓励学生写,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要达到师生共同乐此不疲的境界,不管是作文,还是作文教学,就入门了。

(二)走好三步

从课标对“写作”的要求看,三个学段的要求有着明显的系统性。过去有些领导不熟悉语文教学,说:“教学工作,不同阶段要抓住不同的重点。低年级就是字词教学,中年级就是阅读教学,高年级就是作文教学……”现在估计不会有这样的领导,因为课标中三个学段的任务是不能孤立地截开的,这是不科学的。其次,无论字词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哪个阶段哪个年级都有。关于写作的要求,从低年级就有。

我认为,作文教学走好这样三步是很重要的。

1、全在不经意之中入门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称为“写作”。目的是降低难度。

我在《新拼图作文》这本书的序言里,注意到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他说:

我们都会说话,而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孩子都喜欢游戏,而作文就是一种游戏,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每个孩子认字以后,都应该会写作文,而且都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

作文并不神秘,更不可怕。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掩饰,更不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游戏有趣,孩子们才喜欢玩。游戏有规则,孩子们才能玩。

我分析他这段话的意思,绝不是讲老师要创设一个情境,带领学生做个游戏,然后把游戏的过程写下来。那就太狭隘了。我觉得那是一种境界,就是不要把作文当“作文”,或者是说把“写作文”,当成“玩作文”,当成师生在共同玩一个游戏。

这使我想起新课标中对低年级的写作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怎样才能对“写话”有兴趣,迈出写的第一步呢?我们可以不必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告诉他们“我们都会说话,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来“我手写我口”消除写作的神秘感。但终究是要让学生写,学生会有兴趣吗?

暑假,我在上海郊区川沙的一个少年宫,听贾志敏老师给小朋友上的一次作文训练课,很受启发。

我当然不会放过学习机会,于是就跟着一起去了。在路上,我问贾老师上什么课。贾老师说他也不知道,我说:您没备课?贾老师说:没见到学生,也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备什么课?我心里暗暗觉得贾老师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

进了礼堂,大概一百多名学生,早已黑鸦鸦地坐好,等在那里了。只见贾老师三句两句和学生聊天,都从哪儿来的?几年级(2-6都有,中年级多)的?就大体了解了学生的程度。

然后,他说:我们今天学习《怎样写出一篇好文章》,你们能做笔记吗?然后一句一句地读,每句话读两遍,让学生记下来。(我想:贾老师肯定在磨蹭时间,权宜之计,乘学生写字之机思考下面该干什么)写后,他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读自己写的。评谁写得全,听得准,读得好。

接着,他说:请你们听个故事(120字的一段话),我说两遍,听完了再写。尽管相比刚才有些难度,我觉得还是听写,没教作文。(心说:这贾老师,可真有他的……)于是,也没做笔记。但怕贾老师看见我不认真听讲,所以,等贾老师说完两遍之后,就漫不经心地和学生一起写了起来。这一写,没想到还真有点难度,有一两处怎么也记不起原话是怎么说的了。结果,贾老师再请三名学生到台上读文,竟有学生比我写得好。

同样的讲评过后,贾老师说:下面,请你记下结巴讲的故事。结巴讲故事?(贾老师说,要学生先听结巴说话,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

这下,我突然顿悟:贾老师实际上一走进礼堂就是在教作文,他听、说、读、写四管齐下,从句到段到篇,层层深入,做得那么轻松、自然、没有痕迹,于不经意之中在训练学生写作。

为了记全贾老师训练的层次,我飞快地回忆刚才的教学环节,想把笔记补上,贾老师却在这时开始了他的结巴讲故事:(他用上海话讲,学得惟妙惟肖,俨然是个表演艺术家,学生听起来亲切、好玩。)

“妈妈回来了,捎回……三……三块蛋糕。真……真……好吃。第一块,好……好香,第二块,好……好甜……第三块……唉?……妈……妈……妈妈怎么不吃?妈……妈妈说……说“没有嘴巴……怎么吃?”……妈……妈……没有嘴巴?……妈……妈……真好,省……省着……给……给……我吃。我……把……把……第三块……蛋……蛋糕……给妈妈吃。妈……妈妈……笑了。”

学生边听边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听过之后,连说“我知道结巴要说什么了”。这时,老师让学生把结巴要说的意思写下来。写后又请了三个小朋友读自己的文章,给予评析:第一个小朋友只原文照录,还是读不懂;第二个小朋友比结巴强一点,基本写出了意思,但语言不连贯;第三个小朋友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有条理,读得也好,让人一听,不但意思清楚,而且明白。

附:第三个小朋友的作文:

一天妈妈回来了,捎回了三块奶油蛋糕,我看了奶油蛋糕,馋涎欲滴,抓起一块就往嘴里送。真好吃,于是,我抓了第二块,吃了。正想吃第三块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根本没有想吃蛋糕的意思。可是妈妈也喜欢吃蛋糕呀。于是我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吃呀?是不是不喜欢呀?”妈妈说:“傻孩子,好吃的东西,妈妈怎么会不喜欢呢?只不过……因为妈妈没有嘴巴。”“妈妈没有嘴巴?这是怎么回事?她的鼻子下面不是长着一个嘴巴吗?”啊,我明白了,不是妈妈没有嘴巴,而是妈妈不愿意吃这块蛋糕,她是省着给我吃。妈妈真好。想到这儿,我捧起蛋糕送到妈妈的手里,说:“妈妈,这块蛋糕你吃吧,很好吃”。妈妈接过蛋糕,笑了。

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知道了文章要怎样写,而且在不经意中,这些学习任务和要求都变成了学生自己要写、想写、觉得写出来好玩。(可能有的回家还给家长讲)这不是游戏吗?真的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呀!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全身心放松的心理状态,积极地参与“游戏”,因此也就没有了对作文的恐惧感。

这种“游戏”很多,比如:

(1) 派出所接到报案,给一个电话录音片断。听后转述下来。

(2) 班报争鸣。如管建刚:《温柔“陷阱”》一个小朋友写了《陷阱》一文,大意:“我在沙子上挖坑玩,挖着挖着,想起了做陷阱。……《陷阱不该挖》、《毁了它》、《辩护》……(小语教师P48)

(3) ……

“作文,是一种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写作的训练,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境界。这种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教育无痕”。

2、要重视造句和写段的练习。

我们知道造句是用书面语言写一句话,作文是用书面语言写一篇话。所以,造句是为写作文打基础的。(我们要这样从作文的角度来认真辅导学生造句。)

造句的主要问题:

(1) 照搬(抄、套)

(2) 太简单(1-6年级都一样)

造成这些问题原因主要在老师。比如,有的老师就告诉学生:造句,只要理解题目词义,只要主谓语结构完整,就是正确的。写得短一些,尽量造单句,这样既省事又少出现错别字,考试时不丢分……

举例:(6月空中课堂的辅导)

选择词语造句:

陈设、普通、浏览、简朴

生1:陈设——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极其简单。

师点评:

这个造句不能通过。(必须这样要求学生)

一是“要自己造”。造句造句,学会了词语的意思之后,要自己独立用它写出一句话才行。这位同学的句子: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极其简单。句子是对的,没有错。但这个内容课文里有了,不是自己造出来的。生活中可写的材料很多、很多,要善于发现,选择一些新颖的材料来写。(造句也要教选材,鼓励写别人想不到、没写过的事物来写。)

二是句子不好太短。随着年级的升高,或同一班级针对学习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不能只会说“哪里哪里的陈设很简单”这样的短句。在《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中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时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写得多具体啊!

后来该生重新造了这个句子:

生1:周广浩住在风景线小区,他家客厅很大,陈设很华丽。房顶有一盏百合花吊灯,光线迷人,沙发是雪白的,上面还有一层毛绒绒的座垫,水晶般的酒柜里各种名酒发出耀眼的光。

师:这样一改,内容就具体了,而且是自己“造”出来的。

另一学生用“普通”造句,就很好。

生2:小石阿姨是个普通的护士,我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她了。听说她去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我真希望她能健康平安,早些回家。

师:这个句子就很好。与课文内容完全不沾边,而且内容新颖,还有点思想,有点时代感。

七册教材14个造句。造句的指导,小学各年级语文课都需要重视。中年级段,书面造句的练习更要加强。

写段的练习七册教材有两处。一是《手术台就是阵地》仿2、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先读懂,体会表现手法:环境(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伤员陆续从火线抬下来,小庙……)——白求恩大夫(动作、神态、对话)——环境(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周围……瓦片飞落……布帘烧着……)再模仿形式,另选内容。要求简单: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内容具体:要在眼前像演电影一样,有景,有声,有画面……让读者真的看到一样。

语句通顺:反复让学生读自己写的,怎么顺嘴怎么写。

比如可写:

(1) 爸爸看球。

(2) 歌星唱歌(表演节目)。

(3) 买菜

(4) 接电话

(5)

二是《海滨小城》仿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树……树……树,夏天,**树……,**树……)一定要让学生观察,真正去看,看了再写。(前面讲的菊展中有一种菊花:文姬起舞,雪白,花瓣上有花刺;百合花,花开时,花心里就有肉刺,雌蕊上有亮、沾的东西,雄蕊的淡红色花粉落在花心里,花瓣的叶肉上……)

观察一处(个)景、物后,抓住它的特点,如多、美、香……围绕这一特点写具体。

除此之处,还可以在平时多增加一些写段的练习。可结合阅读课,仿照某段的特殊表达方法来写,也可就练习围绕一个意思把段写具体。

如:

天气热。(表现天气热这一特点,不许写出“热”字,要通过别的事物来写。如开始有困难,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词选择使用,比如:太阳、树叶、知了、人、动物、人的语言……写几句话,连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

冷、热闹、美……这些内容都可以练。

3、写好一篇习作。

通顺、具体是最最主要的要求。在此前提之下,也可教一些篇章知识:

(1) 让学生知道新颖的魅力

附吴老师在《作文导报》发表的指导文章:

《新颖的魅力》

秋天来了,人们总喜欢尝尝那满街飘香的糖炒粟子,不过是图个新鲜。徜徉街头,人们总会被那些创意新颖的广告、造型独特的建筑、设计别致的服饰吸引视线,因为它们与众不同。可见,求新图鲜,是人的天性。新颖的东西,总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生活中是这样,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

平时,我们最怕看到“马路上捡钱包”、“扶盲人过街”、“公共汽车上让座”等被称作“老三篇”的作文,这些作文材料俗套,写法陈旧,唠唠叨叨,读来让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相反,当我们看到那些角度新、材料新、写法新的文章,常常会为之一振,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小学生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多写一点儿新鲜的东西,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活力。

我们所处的这个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林林总总的新鲜事儿,这些事儿体现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因此也倍受人们关注,把这些事情写进作文里去,既能扣住时代的脉搏,又容易被人们接受。

我读过一篇小学生作文《孙老师的评语在创新》,写得就很生动。说的是,以前学生手册上的评语都是套用“该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模式,而上任不久的孙老师却别出心裁,先是征求学生意见“你希望老师怎样写我的评语,为什么?”,然后在期末给每个人写出了风格各异的评语,仿佛一篇篇“少儿风云录”,使孩子们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的荣耀。最后写孙老师又出新招儿,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写两条评语,这一招儿,成为孩子们更强的前进动力。

一般写老师的文章,都是写老师怎样谆谆教诲,怎样挑灯夜战,怎样送“我”去医院看病或如何带病坚持工作等等,而这位同学却选择了紧扣时代特点的学校里的新鲜事儿,写得很有新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职工转岗、待业的现状是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有位小学生写的一篇反映这方面情况的作文,就很感人。文章说的是,母亲下岗了,不想“窝”在家里,准备去当“小时工”。母亲的决定遭到全家的反对。然而,母亲力排众议,不改初衷,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母亲的成功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母亲的话语振聋发聩:“自食其力,靠劳动挣钱,光荣!”

作文,要反映生活,表现社会的热点,如同我们在生活中求新、图鲜一样。

《选块好料做衣服》

不久前,有位小朋友拿来两篇准备参加学校征文活动的作文给我看。

一篇题目是《考试以后》,讲的是一贯学习成绩很好的“我”由于考试时答题粗心,只得了79分。“我”心情沉重地回到家,经过妈妈的耐心帮助和教育,终于认识到“骄傲”是自己失败的原因。

另一篇题目是《“激流勇进”真刺激》,写的是星期天,作者随爸爸妈妈到游乐园去玩,游乐园里的游戏很多,其中“激流永进”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那新奇、刺激的游戏过程,给全家带来了欢乐。

看后,我告诉这位同学,作文最重要的是题材,所选材料要新,要写人家没写过的,写人家感兴趣的。《考试以后》一类的作文很多很多,材料太老,落俗套,写后不但自己不喜欢看,别人也不喜欢看。玩“激流永进”,小朋友都很熟悉,大家都会去写,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也会缺少新意。

同学们,要写好作文,就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同桌
家乡的巨变
“红鬼”和“蓝鬼”
我的同学
步云桥
我的空中之旅
两只小鸡
美丽的秋天
特殊的“生日礼物”
得意忘形的小兔子
喷泉
好妈妈
礼物
王奶奶
角山
个人自传
XX年大学生入党个人自传范本
最新入党自传
我的个人自传
大学生个人自传材料
如何写自传
如何写入党自传
入党申请自传
2016师爱无疆演讲稿-精彩演讲
老师个人自传
入党自传写法与范文
我的自传
大学生入党个人自传
某人的入党自传
入党自传范文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制式分析探讨
中小城市背街小巷整治对策
B 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设计研究
试论我国今后政治发展的目标定位
复合式地铁车站渗漏防治MPFC法
探讨公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处治措施
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地铁车站结构转换中的已有结构物变形控制技术
自由主义处于弱势的时候
低地板轻轨车辆制动技术分析
广州地铁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技术研究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
同站台换乘车站方案研究
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环境振动影响探讨
浅谈降低城市轨道车辆内部噪声的措施
《北京》综合资料
《丑小鸭》教学杞记之一
《称象》教案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教学设计之七
《北京》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教学设计之五
《北京》教学设计之四
《北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教案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第一课时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北京》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