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2-04-20
入党申请书[职业大学生] 范文 [6]
我是一名平凡的大学生,但我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在我心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和光荣的政治组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最根本的人生目标。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善自我是我内心深处的愿望。所以,我再一次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她作为全国人民利益忠实代表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性质,从根本上解释了她光荣的历史和繁荣的现在,也预言了其必然的灿烂未来。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党员,人们就会想起先进。记得去年回家时,我告诉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母亲我从党校毕业的消息时,她特别欣慰,对我说我有个长辈一生特别有能力可就是追求入党一直都未如愿;在母亲心中,她的儿子才二十多岁就快已从党校毕业(也就是他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了)这证明儿子很优秀。后来我也对那位已经退休的长辈说起这件事时,他也对我大大的表扬了一番。是的,尽管我们也常看到一些党员腐败分子,但是毋庸置疑在人民的心中,党员几乎成了积极分子的代名词。在人民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员。
在1998年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我是一个喜欢上进,不甘落后的人,从童年到高中时代的生活经历让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集体和光荣组织,因此早在中学时代我就盼望着能早日入党。我来自一个普通而艰难的农村家庭,由于从小就不得不帮着母亲支撑整个家庭。关于过去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中相当一部分书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资助,直到今天每年我还要从湖北省尊师重教联合会领取助学金。贫困让我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会到,没有社会的温暖就没有我今天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甚至没有合家的幸福欢乐。同时,贫困也锻炼了我,从能力上,也从思想上让我更加成熟。在家里、在社会上,我学会了处理同龄人不曾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在学校,也许是因为我更懂得来之不易的学习的机会,从小学高年级起一直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都比较突出,并且多次担任过班干部和学生干部的职务。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作为人应该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同时也让我有机会跟同龄人和大人们打交道,体会到为他人着想和维护整个社会利益的重要意义。生活和周围的人们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正如张海迪所言,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为全体人民某福利的政党,所以我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在看来,上面的思想并不算得成熟。在大学这座大熔炉里,我的思想在经历恐慌和冲击之后有了新的提高。我觉得一个人独善其身并不够,还应该积极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一个优秀的人懂得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周围的人关心爱护,还要切实、灵活的去带动大家都来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这一点对我很有挑战性,而一个共产党员所负的责任正是这样,既要乐于为他人服务又要领导人们都来关心大家。我想,身为一个党员我就有机会相更多的优秀分子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维护集体利益、坚持原则的同时做到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身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就会时时告诉自己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深刻的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年**月**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煎饼
-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男同学,请尊重女同学
- 做不倒翁
- 割稻
- 金柯桥
- 消除芽虫
- 制作相框
- 第一次遇扒手
- 星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一封书信
- 游玩新世纪公园
- 踢毽子
- 这方土这方人
- 浅析梁启超的“新民”人格及其对当代青年人格养成的启示
- 标本兼治——论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
- 试析高校辅导员的无声言语行为
- 简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途径初探
- 试论合作学习视域下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 试析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
- 简论高职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 试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实践的思考
- 浅析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 文化自觉: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追求
- 试析博士后制度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 试析高校德育途径新探
- 试析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民间文学教学研究
- 试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 试论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 初品语言,领悟真情──《马说》课文赏析
- 《马说》课文翻译
- 《马说》背景资料
- 《马说》作者简介
- 由《马说》论新时期师德建设
- “不”拘一格,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及反思
-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 《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与点评
- 《马说》有关资料
- 韩愈的思想
- 《马说》中的“鸣之”应作何解
-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
- 一“问”激起千层浪──《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