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范文> 其他范文> 实施新语文课程中的教师备课刍议

实施新语文课程中的教师备课刍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1-12-27

实施新语文课程中的教师备课刍议

实施新语文课程中的教师备课刍议

 

摘  要       针对当前新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换汤不换药”的难题,本文探讨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备课和缺失,进而明确提出新语文课程中的备课策略,以还语文教学应有的生机,从而指出教师在备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传统语文教学    缺失    备课策略    注意问题

                                                                    

      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及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已发生巨大的变革。作为国语教学的语文课程,也将从过去的“耗时多、效率低”的批判声中走出,以全新的面目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而其中,语文教师对备课环节的认识和行为的改革是高效实施新语文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备课和缺失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过的老师,都会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备课留

下深刻的印象。其备课大致分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重点、难点――备教学环节流程(包括作者简介、文章段落大意、语言特点、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备教学方法”等步骤,这样的备课是在“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环节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有新意”的评课标准下完成的。当我们面对着新课程标准、在思维处于变革的阵痛的时候来冷静反省我们的传统语文备课,却不难看出其中的许多缺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过于强调备课的条条框框、结构的完整及内容的全面性等因素。具体体现为下面几点:

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不平衡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个方面,这在宏观上并没有错,遗憾的是在这些目标中,我们往往对知识目标定位得过于明确,对于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则表述得过于含糊,这种含糊多数缘自于教师自身对能力和情感的具体内涵没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也因此往往以知识目标为中心,而忽视了能力和情感目标,只能使能力和情感屈于“渗透”的地位,如果有可能,则渗透一点,如果没有可能,就忽略不管,使这些本应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成了吝啬的点缀,造成了语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不平衡。

2.过于呈现教条化倾向

语文是人文学科,她与自然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具有鲜明的主

观性,文章给予人的影响是个性化的。但是在过去的语文备课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和学生的感受,而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传授的教学准备,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内容,从而呈现出教条化倾向。

3.忽视教师自身的语言感悟

在过去的语文备课中,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是教师忽视了自身的

语言感悟。很多老师的备课,是根据教参上的资料、教案和他人的理解进行剪辑拼凑。他的备课办法是剪刀加浆糊,而不是用自己的头脑。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备课,怎么可能出现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呢?而且这种剪刀加浆糊的备课,其关注的必定只能是语文知识表象,诸如这一作家的生平、写了哪些作品、文章可以分成几段、文章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导致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性。

4.视作者和学生的真情体验

语文课程的狭义学习对象是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学作品。作为文

学作品,其内在洋溢着作者的生命活动,是作者的身份、素养、情感、情趣、思维等个体因素的综合体现,学习语文,必然就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特别乐意将这种富有生命活动的艺术肢解得面目全非,只留下理性的文字躯壳,而毫不理会其中感性的生命律动。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只是紧扣枯藤、老树、小桥等不放,却根本不理会面对此景读者会产生会么样的情感。此外,对于学生,教师也了解得少之又少,相同的教案,居然能够在完全不同的班组同样运行,甚至可以用上几年,教育几批学生;不同的个体,居然能够对一个应该绝对个性化的问题达成完全一致的答案,这是过去语文教育的悲哀,也是语文教育失败的根源所在。

5.教学方法运用的形式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采用是语文教师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问

题,但是近几年,教学方法的采纳陷入了赶时髦的怪圈,可以即兴板书的内容偏偏要用幻灯、可以用录像的偏偏要用电脑课件,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使这些本应为教学服务的现代化手段成了摆阔的工具,并发展为课堂的主角。运用电脑课件上过课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人成了机器的奴隶,备课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如何做好课件,而不是如何消化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如何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上。

      基于上述缺失及其带来的后果,我们迫切需要改变备课的策略,以还语文教学应有的勃勃生机。

二、新语文课程中的备课策略

1.课时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课时目标是依赖于语文课程总目标而确定的,语文课程“就目标

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①这一语句的表述顺序体现了人们对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视程度的重新定位。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不应该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些什么知识、明确些什么道理”,而应该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情感、态度如何?他试图表现什么?他是怎样来表现的?”、“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受?会有什么疑惑?会有什么分歧?会联想到什么?文章哪些地方是最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的”,其次应该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包括语言和行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怎样组织学生自由地阐发自己的观点?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观点”,最后才是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

      同时,由于新语文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对于同样的一个文章,学生的体验也许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无法在备课中完全框定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因此,我们不妨将目标制定得宽泛一些,尤其是对于情感态度目标,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来涵盖全体学生的情感态度,我们不能将教学参考和教师自己的感情态度作为标准强加给学生。《孔融让梨》这篇课文,我们往往将情感态度目标定位在“懂得谦让,谦让时感到愉快”上,但是学生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呢?“对于语文课本中的《孔融让梨》这一课,孩子们一出课堂就把老师所讲的深远意义放在了一边。他们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说我们不用向孔融学习。我们与孔融的想法一样。倒是我们的家长应该向孔融的家长学习。我们都愿意吃小的水果或者不吃水果把它让给家长和别人吃,但是家长很烦人,总是强迫我们吃。”也有的学生说,大人在碰到分某样东西时,往往在意的是自己能够得到多少,这跟老师教的不是不一样了吗?这些问题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澄清,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其生活实际产生了背离,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而如果我们将目标定得宽泛一些,比如确定为“通过读故事,让学生对孔融的行为形成真实的评价,并且敢于表达、修正或发展自己的观点”,这种背离就不会产生。

      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目标,而减少对结果目标的过分依赖。

      2.教学资料的准备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局限于一个环节和一个环节之间如何继续,因此往往忽略了教学资料的充分准备。而新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的教学,课堂中不可能像以住一样根据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要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放在第一位。对话的课堂往往具有主题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拥有充分的资料储备,才可能对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情况应付自如。本人认为,要充分地准备教学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作者情况为线索。例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对曹操的诗赋、军事等方面的才能、他对部下以及亲人的猜疑和不信任、对取得霸主地位的渴望等多方面资料的搜集,以备教学之需。同时,对作者资料的介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干巴巴的知识介绍上,而应该还作者原来的活生生的面貌,可以摘取作家的一些逸事作为佐证,帮助学生对作家形成一个立体的感觉,将作家作为一个人去面对、去体味。

      以作品主题为线索。文学作品表现的思想主题很丰富:爱国、思乡、亲情、爱情、悲秋、惜春等,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进行辐射性的搜集,将表现某一主题的诗歌、散文等进行罗列比较,这样就可以将不同作家对某一个主题具有不同表现方式的文章整理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整合的过程,这也正是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语文课程中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作品体裁为线索。这种资料搜集方式比较适用于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学习诗歌的对偶修辞知识,教师可以将运用对偶修辞的唐诗分别列出来,同时让学生自由体会对偶修辞在不同诗歌中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模仿撰写对偶句。

      以文化内涵为线索。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来说,以文化内涵为线索来搜集资料尤其显得重要和必要。举个例子来说,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文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文人都通过抒写月亮来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们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不妨大胆引进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引进描写月亮的诗文以及月亮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达到文学作品给予后人的承载文化、审美鉴赏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学生生活为线索。课程的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一是实施课程过程中的生活化。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学语言更是来自于生动活泼的生活语言,备课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比如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可以让品尝过南国荔枝的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荔枝的认识,甚至可以把实物带来课堂,由学生面对实物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出有关荔枝的色、香、味以及结构等。

      3.课型的选择

      总的来说,实施新语文课程的课堂不可能完全由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情况来决定,课堂也不可能是一节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的课,相反,经过45分钟,学生的问题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教师不可能一一解决。因此,新语文课程的实施更多地表现为对话式,对话又表现为“教师――文章――学生”的三位一体。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很难在具体的方法上进行最后的确定,但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文章特点和自身教学风格来确定课型。一般来说,语文课程的课型有“朗读型、讨论型、辩论型、质疑型、探究型”等等。课型的确定提供了课堂空间,同时,又给课堂中的应时应境而变提供了空间,使各种课型、各种方法和手段能够自由灵活地交错使用。

      4.确定对话主题

      对话主题包括两种:预设计的方式和中途插入的方式。前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事先确定的;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解和感受的突变临时形成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这两种主题都要进行统筹把握。一般来说,课堂对话主题包括下面几种:

      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和学生在理解感受上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实施解决情况关系到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

      焦点问题。焦点问题,并不仅仅是指教材内容本身,更是指由教材内容而触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开展对话。

      疑点问题。疑点问题,指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通过对这种问题的对话,将使学生解除疑点,豁然开朗,而且疑点问题很多是学生学习的关口。这一关口解决了,那么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歧义问题。歧义问题,指导致学生认识出现分歧的问题。歧义,是碰撞的基础,也是实现沟通,培养多元意识的契机。对歧义问题的对话,其结果可能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辨证统一体。②

三、备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备课过程应该是教师与作者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在反

复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感受,切不可简单搬用他人的方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2.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备课中,学生的形象应该时时呈现在你在面前,只有心里装有学生,才会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3.备课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应该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去面对,而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方案,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4.备课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教师对课文的研习、查阅资料、整理思路等,本身就是对自我知识的补充以及对问题认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②刑秀凤:《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实现途径》,《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的爱
爸爸教我从实践中认知“嬗变”
晨雾
小白兔
我的爸爸
可爱的小企鹅
补牙记
春天
吸烟有害健康
我学回了洗头
我爱我家
邛海
老想起的一件事
寻找小白花
电视机的奥秘
民政局工会主席党性分析材料
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代理企业)
法院系统党员的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吉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合同
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金融4)
党员先进性教育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合同(附件)
牢记执政为民本质要求,永葆党同群众血肉联系
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合同(合同协议书)
机电产品采购合同
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汽车制造)
电力工程设备招标程序及招标文件范本
“三学”活动总结(图书馆)
领导干部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招投标买卖合同
浅谈被执行人离婚逃债的有关问题
隐私权案件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虚假验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浅析
制定民法典需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略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意思表示公信研究
如何“绿化”民法典
所有权保留的权利冲突与协调
悬赏广告基本理论问题
李维时代罗马人民的跨民族法体系
私法原则、规则的二元结构与法益的侵权法保护之途径
民法制度移植的背景因素和内在和谐问题
刍议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在法律上之认定
试述商法与民法、经济法的联系与区别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限制让与和继承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教案之三
《三打白骨精》教案之二
《词两首 如梦令 渔歌子》课文原文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窦桂梅教学实录——《三打白骨精》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三打白骨精》教案之一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解读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练习设计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之教学相长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反思之一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说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