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范文> 其他范文>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上传者:许ZR
|
翻新时间:2020-02-21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个人感慨,希望大家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个人感慨1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那天我咨询她事情,她很激动的推荐我这本书说一定要好好读读,我抵挡不了她的热情立马在京东上下单了。京东很快,第二天就把书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书大概就在我的书架上静静的躺着超过了三个月,塑封都没有开启。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时,我发现跟她沟通似乎感觉更好了,很明显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认真的倾听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告诉我说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学习,这一次我动心了。

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亏在书名上。看书名以为在讲沟通技巧,然而我对于写“术”一类的书并不太感冒,我喜欢看“道”。我个人认为脱离了正确的道的基础去研究术,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风险,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本书其实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

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

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

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

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果园都活了起来
我和爸爸下飞行棋
秋天的收获
英语班的故事
九龙游记
一辈子都是这样
放羊记
2008奥运会
《儿童探索大百科》读后感
2008,拜拜了
小水珠历险记
烦人的雨天
欢欢喜喜迎奥运
梦想的的地方
缅怀先烈 立志成才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内容解读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中国的“毛泽东热”研究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凡卡》教学设计之二
《詹天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丑小鸭》说课设计之一
《金色的脚印》说课设计之二
《凡卡》教学设计之一
《詹天佑》第二课时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
《詹天佑》说课设计之一
《月光曲》说课设计之二
《詹天佑》说课设计之二
《白杨》第二课时
《凡卡》教学设计之三
《月光曲》说课设计之一
《金色的脚印》说课设计之一
《詹天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