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6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文化
一、质量文化含义
质量文化是指项目相关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价值观和质量现象等“软件”以及所提供项目或服务等“硬件”的总和。质量文化所指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包括项目或服务质量、过程质量、工作质量、环境质量等。
质量文化结构:表现为三个基本层次:表层、幔层和深层。
表层:又称外层,为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服务质量形象等,是质量文化的物质表现。
幔层:又称中层,表现为质量组织、质量标准、质量法规、质量体系等,是质量文化的规范性表现。
深层:也层内层,表现为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精神等,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埋藏于质量文化的深层,渗透于员工的心田,沉淀于员工的脑海。
二、质量文化的特征
质量文化的动态性和稳定性;质量文化的群体性和差异性;质量文化的融合性和排异性。
质量文化的动态性和稳定性
质量文化的兴起、发展和传播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无不依托着一定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与市场性质也密切相关,不同的市场性质,质量文化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质量观念和行为已从对项目“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转变为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满意的项目和服务的主动观念上。所以,质量文化具有动态性。当然,一种意识、观念不会依其相随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移而立即发生变化,其本身具有超前和滞后效应。所以,质量文化又具有稳定性。
三、质量文化的差异性
质量文化只有被广大员工所认同才会形成,因此,它是作为一种整体的价值观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这就使质量文化具有群体性的特征。不过,质量文化在不同的群体之间还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项目均存在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这就表现出质量文化的差异性。
四、质量文化的融合性和排异性
质量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完全不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完全依靠自身封闭式的吐故纳新是不可能的。文化的融合与文化的排异或冲突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质量文化也是如此。质量文化的融合性表现在先进的质量观念、质量规范等可以超越国界而在全球普及和被采纳,形成共同的质量观念。同时,质量文化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即使异源文化之间的性质相距甚远,但一旦融合后便会产生新的文化因素和信息,具有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的功能,形成新的文化内核和凝聚点,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因。质量文化的排异性,表现为任何一种被认同的质量文化都是排异并吸收的结果。排异性也提示了质量文化只有扎根于本土才能生根、开花和结果,才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
五、质量文化建设
主要途径:
努力提高项目和服务质量,塑造组织物质文化的良好形象;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推动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实施质量文化工程;加强组织质量心理环境建设;发挥“示范效应”;加强质量文化交流:引进、吸收先进的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
六、人与质量
质量中的重要角色管理部门(高层管理人员与职能部门人员)
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质量小组客户卖主和供应商承包商规章方面的权威
七、质量管理运作
实行公开与建立信任建立协作和联合作业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管理通过表彰和奖励巩固成效建立学习型和持续改进的组织
八、质量信息沟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 比本领
- 庆丰收的晚会
- 春姑娘的信
-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 智倒垃圾
- 太阳和月亮吵架了
-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
- 肉被骗走以后
- 我多想
- 看望红军老奶奶
- 梦中的未来世界
- 我的怪梦
- 看看谁的收获大
- 雨天随想
- 个体文化时代及其批评策略
-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 乡土乌托邦的追寻
-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
- 穆旦诗歌中的基督教话语
- 敬畏自然:中国语境下的尴尬
-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
- 饥渴的灵魂寂寞的工地——解读席建蜀《虫子回家》
-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 论卡尔维诺《月亮与霓虹灯》
- 新理性与新方法
- 现代性的先锋主义颜面
-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 浅析文字作为编排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情感传达
- 家乡的小溪
- 《珍珠泉》语言感悟
- 《珍珠泉》教学杂谈
- 《珍珠泉》语言积累
- 《珍珠泉》课文结构
- 趵突泉
-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特别多?
- 《珍珠泉》课文中心
- 美丽的珍珠泉
- 为什么有的泉水是热的?
- 《珍珠泉》难句解析
- 歌溪
- 水墨江南
- 诵读传世名篇,领悟泉城之美
- 一泓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