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知识无力论”中的逻辑错误
我有一个把我当老师的“学生”,名校研究生毕业,85后,在北方某省直机关工作,有点职位。他身上有我所欣赏的那种为天下担当的“精英心态”,但因为一个话题,我感到了痛苦。
话题是讨论社会各阶层在制度中的地位和在市场中的地位,会让他们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我说,一个人如果有较高的文凭,会让他具有进入较高的制度地位和市场地位的机会,从而在社会的利益分配链条上,占据一个有利的、靠上的位置。
他回我:“老师,照此说来,一个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出来,通过很难的公务员考试,工资就应该比没读过多少书的人高。”
读书多(文凭高)的人,就应该比读书少(文凭低)的人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占据较多的份额吗?我突然发现,他的观点,几乎是这个社会具有压倒性的主流观念,而且显得理直气壮。
它的另外一个版本,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知识无力论”。
其内容大概是这样:某些从农村出来读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某一天回到村里,发现只是初中毕业的邻居张二狗、王三蛋们都发财了,一个二个人模狗样,而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混得却很“苦逼”。于是,曾经的优越感不复存在,不平感爆发,感叹“知识无力”,似乎他们的“知识”不能马上兑现为权力、金钱,社会就欠了他们什么。
看一下“知识无力论”的逻辑,我发现它隐含了一个可疑的预设:读书出来,就应该混得不错。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社会有义务对他们读书的“投资”、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给予金钱和地位的奖赏。可是,社会真的有这个义务吗?
另外,“知识无力论”一说也不符合事实。那些埋怨的人,早就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读书已经对他作了回报,比如起码可以混进公务员队伍,可以在高校当一个教师,这都属于社会较高的阶层。他们仅仅是没能够短期内看到升官发财的希望而已。但难道升官发财是一个人读书出来就自动兑现给他、而不是他应该去努力的吗?
回到我“学生”的问题。他从我的事实描述中做出价值判断,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要从社会中、纳税人那儿、你所供职的机构里得到什么,唯一的理由只能是你做出了多少贡献。你要实际地付出才能谈得上相应的索要回报。没有人有义务对你的读书行为和通过了什么考试埋单――它们和能力完全是两个概念,和对所供职机构、对社会的贡献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要假定别人就应该做慈善。
事实上,现代社会是文凭社会,“读书多”的人已很占便宜了。文凭也是一种社会价值排序,读书是社会较高阶层维持其阶层地位的“资格证”,同时也是社会较低阶层实现命运改变所要挤进的门槛。
我很担心,读书多就应该如何如何,否则就“知识无力”这样的论调,除了强化一种根深蒂固的身份不平等,还可能对最需要用教育来改变命运的社会较低阶层形成误导,以为读了书也没什么用。功利主义者总是短视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驣飞的中国——国庆60周年
- 我爱我的祖国——国庆60周年
- 过中秋
- 看《阅兵式》有感
- 童年趣事
- 人生的指明灯——姥姥
- 我的梦想
- 分享爱
- 我的祖国——国庆60周年
- 未来的我
- 我是男生
- 最佳搭档
- 阅兵仪式观后感——国庆60周年
- 家里的物品
- 6的奇遇记
- 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 以公选课形式推广生态教育的一次实践
- 乒乓球台内球技术浅谈
- 探析高校院系级教授委员会建设的改进与优化
-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浅谈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 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构建
- 关于O2O商业模式及发展探讨
-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分析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博载体探讨
- 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研究
- 政府回应的相关国外借鉴
- 数字时代编辑记者技术素养研究
-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体会
- 关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 鲁教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 关键词肖复兴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札记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相关知识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关知识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其它杂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