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祠堂重建背后的乡村治理

祠堂重建背后的乡村治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祠堂重建背后的乡村治理

越来越多的祠堂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另一些人却“逆流而动”,兴致勃勃地干起了重建祠堂的事

“水有源,树有根,人之于世,必先有祖。问祖归宗,宗则有家,家者祠也……”这是萧氏大宗祠里的一段话。

青砖灰瓦、石阶地板、画栋雕梁、红烛青香……祠堂的正中间,摆放着“萧氏历代高曾祖考/妣之位”的神龛,两侧是对联“西汉宗功垂万古,南朝世泽著千秋”。墙壁上布满了列祖列宗中“成功人士”的画像,其中最耀眼的当然是萧何了。另有几处碑文,详细地介绍了重建祠堂的来龙去脉。

三台萧氏是汉丞相萧何的后裔。这里也是近几年来四川恢复得较好的祠堂之一。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祠堂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另一些人却“逆流而动”,兴致勃勃地干起了重建祠堂的事。

贤者谋篇与族人捐资

带领记者参观祠堂的是萧家的现任族长萧家顺,78岁,精神矍铄。老人早年间搬离旗山村,住在中江县黄鹿镇,这次回来,是商讨春分祭祖时“宗族理事会”的换届事宜;与其同行的是71岁的萧清富,是宗族理事会里的会计。

20多年前,萧氏在省内外族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宗族理事会。设会长(族长)一名,副会长4-6名,常务理事若干名,会计和出纳各一名。“我们这个理事会,很规范,几名常务理事组成了监委会,专门监督账目。”萧家顺指着一块碑文上面的“组织架构图”介绍说。理事会3年一改选, 萧家顺和萧清富已经连任了两届。

2009年,以萧家顺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在全省46名萧氏后人的发动下,倡议全族重修立足全川的萧氏大宗祠,举族相赞。原则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项工程前年竣工。据“萧氏大宗祠功德碑记”上的记录,参与出资的共有856户,总金额近65万元;另有“以劳折现视为捐币”的134人,折资约13万元。所有出过资的人,名字都被记载在功德碑上。

按照这种“贤者布局谋篇、族人捐资投劳”办法的,不独萧氏一家。本刊记者探访的另一个祠堂――成都市龙潭镇威灵村的范家祠,重建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当时,首倡重建祠堂的是范氏“族长”、范仲淹第29代后人、龙泉驿范仲淹文化联谊会法人代表范文珏。“当时算了一下,要花40多万,上哪找这笔钱?”最终族人们纷纷捐钱捐物,范家祠的墙壁上现在还贴着几张红纸,上面记载着每户的捐款金额。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教授认为,为建祠堂筹集资金,其意义并不止于凑钱造一个建筑物,它背后的民间动员和乡村公共精神,是更值得关注的。

公共精神与族人自治

一般来说,为建宗祠出资最多的,总是那些“在外面干大事”、“不差钱”的族里人。但实际上,萧氏建祠时出资最多的萧清富,从部队退伍后一直是农民,现在每个月也只有400元抚恤金;而出资仅次于他的萧家顺,退休前是黄鹿镇畜牧站站长,收入也很普通。

这两个收入并不高的人,为何对这件没有回报的事情热情如此之高?萧清富说:“这是家族内部的公益事业,我们的年龄比较大,要给年轻人带个好头。”

重建祠堂的多是大家族,而祠堂本身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祠堂祭祖还是众多的家族成员保持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祠堂祭祀,可以让后人更多地了解到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加强血缘关系,联系族属感情。

虽然重修祠堂只是一个家族的内部事务,但账务管理却特别规范。在萧清富家里,专门有两个纸箱存放着“捐收账目清单”、“宗祠修建用工记录”、“固定资产登记”等各种账本。任何家族成员若对账务有疑问,都可以到会计这里查账。“捐多捐少,哪怕是只有50、20,也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学者认为,重修祠堂是宗族精英的号召力及家族成员的互助精神所形成的,而族人自治,某种意义上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之一。

在古代,祠堂在很多时候充当着族人的“衙门”,几乎所有的族内纠纷都在祠堂里解决。今天虽然已是法治社会,家规不得与国法相悖,但族人们依然希望有一部分德高望重、处事公平的长者,能继续发挥调解族人矛盾的作用。有的村委、居委解决不了的问题,经他们出面后却可以很好地得到化解。

而在祠堂文化更发达的广东和福建等地,“族人自治”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广东佛山市三水区的陈氏,于2012年筹资修复宗祠,总投入达800多万元,其中海内外陈氏后人捐资达600多万元。目前,陈氏大宗祠已形成三级议事机制:日常小事由常委会解决;涉及到动用资金较大的项目,则必须由19人筹委会讨论通过;而事关宗族大事的议题则要让村民代表、村中父老参与。其民主议事等自治事务管理模式已见雏形。这正是宗族力量和创新乡村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

宗族“涉政”边界与影响

据华中科技大学乡村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的研究,在华南及江西等宗族力量发达的地区,常常整个村都是一个姓,村庄结构与宗族规范匹配完善。从村庄治理的层面来看,因为整个村庄都存在“自己人”的认同,村庄公益就与村民的私利之间有了较多重合的边界,这种村庄中的公益事业就较容易做成。并且,在宗族组织可以起作用的村庄,村干部不大可能与县乡结成利益共同体,“因为村干部最终还要在村庄生活,还要有脸有面”,宗族可以成为一股制约村干部权力的力量。

而在川渝地区,据贺雪峰的研究,虽然也有宗族,但影响力远不如华南地区和江西的宗族。

比如旗山村,萧姓占60%左右,其他大部分村民姓赵。目前,村支书是赵善勇,主任是萧仁福;而在上一届,则是支书姓萧,主任姓赵。多年来,村两委都是萧、赵两姓的人搭配,似乎是在维护着两个大族之间力量的均衡。但据萧家顺说,村两委并不干预两个家族的内部事务,而宗族也不会干预村务,这里面有着一种微妙的默契。

不过,在其他一些地区,二者的分界并不总是如此分明。据江西学者田先红在赣南农村做的调研,除了制约村干部权力外,宗族“涉政”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与村干部一竿子插到底相比,由宗族精英参与村务,更容易取得村民信任,协商成本会低得多。 田先红认为,在村民们的眼里,尽管村干部也是本村村民,甚至跟他们还是同一个家族的,但他们“毕竟是政府的人”。

很多人开始重拾传统,并重新审视宗祠背后的乡村治理力量。中山大学教授吴重庆认为,宗族力量参与村务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农村缺乏一种承接上级下拨‘三农’专项资金的机制,有钱来了,但你找不出农村的需求在哪里,很难达成共识。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宗族、祠堂理事会作为一个有效的农村社会力量,政府向农村下拨的资源由他们直接申请,也许会更切合实际情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折纸飞机
闹元宵
小小打工仔
记一次辩论会
我的发现
借书
“赏杰作之行”——游“深圳博物馆”有感
两分钟有多久?
您真了不起!
最可爱的人
我当小小讲解员
没有作业的寒假生活
打雪仗
我的社会实践课
钓鱼
谈人力资本专用性与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1)论文
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1)论文
探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1)论文
研究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1)论文
论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和谐管理的构建(1)论文
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论文
浅论美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特征(1)论文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1)论文
有关加强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1)论文
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1)论文
浅谈人力资本专用性与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1)论文
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1)论文
谈军事人力资源价值(1)论文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1)论文
缺少照应、美中不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有感
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 拥抱生命
欣赏生命
《生命 生命》学法导引
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索──《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与评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越过生命的河流
从《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后进生的教育
具有语文味儿的对话最美──《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
生命的故事
两种思想理念的碰撞──《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感受坚强──电视访谈节目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