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富有法治意识,《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一个例证。

读《史记・商鞅列传》,抒发胸怀

柳潜,湖南湘阴县人,前清秀才,酷爱梁启超的著作,学习梁启超的文风。他也热心引导学生学习梁启超的文风、新闻评论家的笔锋。他曾借给毛泽东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鼓励毛泽东多读课外书籍。见到毛泽东写得好的作文,常写上评语交全班同学传阅。《商鞅徙木立信论》是其中的一篇,现已被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列为首篇。

商鞅“徙木立信”,最初见于《史记・商鞅列传》。相传战国秦孝公在位时,宰相商鞅力主变法,但阻力很大,除既得利益的顽固势力外,老百姓对新政策也有疑虑。商鞅为解除人们的疑惧,在国都南门口竖起一根三丈之高的木柱,募民谁能将木柱徙置北门,赐金10两。但人们不信有此种轻而易举的好事,不敢去徙置。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宣布:谁能把此木柱由首都南门搬迁到北门,赐金50两。但人们仍是议论纷纷,不敢相信。过了多日,才有一位胆大包天的大汉将木柱由南门搬迁至北门。商鞅当即给大汉赏赐黄金50两,以示不欺骗。随后颁布新法,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使变法工作顺利推行。

商鞅曾有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其内容:一是组织民户,重编户籍。二是奖励军功。三是崇本抑末,奖励耕织。四是变领主为地主。这是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实质性的一条。五是鼓励人们独立谋生。第一次变法,使秦国在战国时期7个大国中成为第一个强国。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又实行第二次变法,其内容:一是实行郡县制。二是开辟阡陌(田间车路)、封疆(田间分疆界的土堆),废除井田制。三是统一度量衡,促进全国货物交易。

商鞅这种划时代的变革,最初遭到了贵族领主的强烈抗议。广大平民百姓内心拥护,但不相信能够变革,更不用说能够兑现。在这种状况下,商鞅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徙木立信”,二是严惩“贵戚”。商鞅说:“法令不行,由于贵戚犯法。要行法,先从太子开始。”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两个大贵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

这两大措施落实后,随着颁布新法,秦民大悦,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战争节节胜利。据《史记》记载:“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不贫困)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农村)邑(城市)大治。”

毛泽东看了《史记・商鞅列传》,挥笔撰写《商鞅徙木立信论》,抒发胸怀。

写《商鞅徙木立信论》,初显法治意识

《商鞅徙木立信论》联系社会现实,提出当政者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必须以法治国,言必信,行必果。

该文立论的大概意思是:以民为本,取信于民。“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是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工具。法令善不善,关系到是否利国利民。有益于人民的法令,必能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人民唯恐不制定、不公布这样的法令。有益于人民的法令,政府和人民都必须竭力去维护它、执行它,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充实、修改、完善它。这样的法令,人民哪有不相信的呢?法令如果不善,则不只是对人民无幸福可言,而且会危害人民,人民就会起来反对这种法令。

这篇文章紧扣“立信”二字。首先从立法的角度论述了法与民的关系,强调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律、政策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出发点、归宿点,要有利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人民会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使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然后,又从执法的视角,阐明执法要严明、公正。有了好的法律,但不去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能取信于民;或对人不对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公正,不透明,也不能取信于民。至于违法不惩治,那天下就会大乱,好人也会变坏。

毛泽东赞赏商鞅变法。他写道:“商鞅之法,是好法,是富国利民之法。”商鞅之法,奖励耕织,能够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能够树立国威;严惩奸邪,能够保护人民的权利;严惩贪官污吏,有利造福人民;统一度量衡,有利物资交流,促进生产发展;实行郡县制,有益于全国政治统一。“这是我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翻阅四千年我国的历史,“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毛泽东进而论说道:像这样的好法,最初人民为何“惮而不信”呢?为何要“徙木立信”呢?因为变法前的秦国政府失信于民,“黎民惧焉”。于是,毛泽东将笔锋一转,指向清朝末年及袁世凯当局,写道: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惨境”的深层原因。

该文从头至尾论述了以民为本、取信于民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一个刚满18岁的中学生有这样不凡的见解,很不容易。

国文老师柳潜阅卷后分外高兴,在作文四周写下了7条赞语:“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VV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议论潇洒,积理宏富”;“力能扛顶”;“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柳潜评语的意思是:毛泽东这篇作文,能从当前社会实际出发,结合历史典故,以新闻记者的手笔进行评述,目光远大,议论有力;字字“精理名言”,句句“积理宏富”,很有说服力;有法律知识,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逆折而入”,有写作技巧;“议论潇洒”,文字豪放、活泼、醒目,令人深思,百感交集。柳潜不愧为一位有眼光的教员。他从毛泽东的作文根基、思想、抱负,预见毛泽东是一位“伟大之器”,预测毛泽东将是一位有大出息的人。

几十年后,毛泽东在接待美国记者斯诺时还提到柳潜,“那时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录》(注:应是《御批通鉴辑览》)”,“我读了《御批通鉴辑录》以后,得出结论,不如自学更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询问当年湖南高等学堂校长、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符定一,是否知道柳涤庵(柳潜)的下落。符定一回答:此人早已谢世,子孙后代情况不明。毛泽东深感遗憾地叹道:“可惜了。我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妈妈的一封信
我的笔袋
读“桥”有感
劳动引发的班会
我喜爱的一个传统佳节
有趣的游戏
爸爸真辛苦
悲惨地球
觅春
中国,令人自豪的名字
粉笔
老鼠开会
放弃 选择成功
由方仲永想到的
我的妈妈
金融工具准则改革比较研究
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会计实训教学探析
《银行会计》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考
海洋特色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铁路一线职工培训效果提升路径思考
基于校合作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加固木梁的研究
融入中心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
《ERP沙盘模拟训练》课程教学研究
试论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构建与制度保障
浅谈城市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
大学英语课外合作学习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从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入手浅谈知识型员工招聘工作
关于电力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四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匆匆》教学设计之四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五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六
《景阳冈》教学设计之二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品读 感悟 研究 发现——《景阳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