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淡突发事件报道

浅淡突发事件报道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03

浅淡突发事件报道

摘 要:新闻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本源,因此突发事件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推进,各新闻媒体市场意识和读者意识大大增强,普遍加大了事件性新闻的开发力度,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对突发事件的的概念定义界定是:“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一个个突发事件的生成场所成了新闻聚焦的热点和新闻竞争的舞台。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否及时、准确、充分、周全,已成为检验媒体灵敏程度和反应能力强弱的一把尺子,甚至成为衡量媒体策划水平和综合实力高下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新闻;改革;

一、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

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注重时效性,更要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对突发事件报道要真实,不夸大、不缩小。反对不负责任、消极有害的炒作和渲染,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不允许传播歪曲事实、造谣滋事、煽动群众偏激情绪、制造社会恐慌气氛等各种有害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的复杂多变与媒体报道紧迫的时效要求有时的确难以统一,但真实也是一个不断逼近事实的过程,是在动态过程中展现新闻真实的过程。以往我们的媒体面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习惯于牺牲时效以保障对事实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新闻的特点。

首先,要以新闻竞争,包括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竞争的视角,理性地审视时效性与舆论引导权的关系。新闻报道的竞争,首当其冲是新闻时效的竞争,谁占有报道的先机,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就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目前新闻来源渠道增多、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日益加速、新闻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媒体要想满足读者需要,掌握舆论的引导权,对突发事件的采写、编发都必须强调“第一时间”。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时效的快速迅捷。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报道迟缓就意味着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媒体无论报道任何新闻都需要快速,这是其职能所在。 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同传播的及时迅速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报道快速与准确的关系。新闻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准确性是时效性的前提,讲时效性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只讲快速反应而忽略客观准确,极易发生误导,影响媒体公信度。为抢先而抢先,单凭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应该坚决反对和杜绝。要达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误差的要求,需要记者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采访能力,尽可能对事件现场、当事人等进行周全的采访,并且在写作中多用引语,使报道更加客观准确,富有感染力。

二、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坚持节制性和建设性的统一

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不但要有职业精神,更要有分析和判断事件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突发事件报道同样是传播新闻、有用信息和观念观点。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信息的有益性、观念观点的正确性,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敏感性都很强,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报道引导人们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报道中应坚持节制性和建设性的统一。为此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片面强调暴露问题要充分,偏好负面的轰动效应,把过分反映血腥、恐怖作为新闻竞争的手段等,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无论是从新闻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公众心理看,一味渲染破坏性的一面,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

三、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满足公众知情权,坚持进行式与冲击力的统一

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媒体必须尽最大可能把最多的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少突发事件发生在瞬间,但持续进展,影响长远,显示出继发性。突发事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后,其事件成因、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在运动发展中轮廓更显清晰,需要我们进行追踪式报道。坚持报道的进行式与冲击力的统一,就是按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把握事件实质,充分开发新闻资源,增强报道的连续性和冲击力,扩大报道的正面影响。

此外,对那些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突发事件,尽管过程已经完结,但其影响仍在,仍然值得追踪。注重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有利于抢好“第二落点”,后发制人,使报道出深出新。突发事件稍纵即逝,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使记者失去现场采访报道的时机,抢不到先发优势。做好后发制人的文章,在冷静、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报道,往往更能反映全貌、更有深度、更具独家特色、更有影响。

实践表明,判断突发事件的价值不只是新闻标准,还应有社会效应的评判,因此必须注意克服理性不足、思维片面、不顾报道效果关联性的操作方法。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突发事件有不少涉及社会矛盾、工作矛盾,报道这类事件,实际上是对有关方面的一种舆论监督,报道时机合适、报道方法得当,会促进问题解决和工作改进,否则就可能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只要我们出发点明确,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适时展开报道,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我是一片荷叶
我的布娃娃
台风
理发
四季的风
猴子
白云魔术师
教训
爬山
云南游记
修铅笔盒
短跑——我的爱好
一只鹦鹉
秋语
秋天
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COSO报告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
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与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分析
环首都县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
做好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演进及借鉴
国际投资准入自由化趋势下我国投资准入政策研究
“营改增”涉及的非居民企业相关税收问题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营销胜任力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及时更新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问题分析
新环境下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控与监管的思考与建议
《南泥湾开荒》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片断赏析
《我的家》教学设计
《爱惜粮食》教学设计
《写启事》教学设计
《爱惜粮食》教学设计
《这件事____》教学设计
《写启事》教学设计
《夏明翰英勇就义》教学设计
《练习4》教学设计
《夏明翰英勇就义》教学设计
《写启事》教学设计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
《玛丽亚的心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