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人物:张充和:一生爱好是天然

人物:张充和:一生爱好是天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人物:张充和:一生爱好是天然

传奇的开端

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位,也是经历相对特殊的一位。1914年她在上海出生,不到1岁时便过继给叔祖母识修当孙女,回到合肥老家长大。识修是李鸿章的侄女,大家闺秀,博学有礼,对张充和更是疼爱有加,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教授传统文化,9岁时张充和便跟着吴昌硕的弟子、考古学家朱谟钦学习古文和书法,直到1930年叔祖母过世才回到苏州与父亲姐妹一起生活。

年幼时,张充和在书法诗词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回到苏州才进入乐益女校学习,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并从此爱上昆曲。当时昆曲是高雅的娱乐,张武龄自己就是昆曲迷,经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拍曲,四姐妹还成立了幔亭曲社,张充和对昆曲日渐痴迷,常与大姐张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张武陵于是专门为她请了老师沈传芷,老师将毕生所学悉数相授。多年之后,张充和与傅汉思从美国回苏州探亲,还专门拜望了沈传芷,见面后,张充和吹笛,沈传芷亮腔,令众人动容。

回苏州后两年,“一・二八”事件爆发,张充和随学校迁到上海,先是越级考取务本女子高中,后来又转到了上海光华实验中学,她的二姐张允和当时正在那里教书,两人一师一生,相处愉快。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此后便借住在沈从文家中。家人劝她考大学,她于是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的入学考试科目包括国文、历史、数学和英文,但张充和对数学一窍不通,干脆放弃。第二年她参加考试,怕用真名考不上给张家丢脸,便用了假名“张旋”,还请弟弟张宗和托朋友出具了假的中学文凭,结果国文考了满分,但数学得了零分。当时北大的录取规则是,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但试务委员会还是破格录取了她,此举在当时引起轰动,还有报纸专门对此进行了报道。入学后,胡适有一次遇到张充和,还“打官腔”让她好好补习数学,而这段经历想必让张充和十分得意,多年之后仍旧屡屡提起。

在北大的几年,张充和很活跃,张家保存着她在北大时期的一些老照片。在照片里,她或骑自行车穿行在校园,或坐在门旁逗弄小狗,多数照片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北大的学生因此叫她“小红帽”。那时候,她对昆曲的追求更加执著,张宗和当时在清华读书,她常去清华与弟弟一起听昆曲讲座,参加曲友们的演出,甚至到青岛拍曲,生活自在而充实。但好景不长,大学三年级时,张充和患肺结核,无奈休学回家养病,最终没有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之后,她接替储安平任《中央日报》副刊《贡献》编辑,发表了一些散文诗词,文笔清新,才华初露。

抗战爆发后,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迁往西南。在昆明,沈从文帮她在教育部下属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谋得一份工作,沈从文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一年后,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解散,她又去重庆教育部下属礼乐馆工作,负责整理礼乐,而这正是她的兴趣所在,她用几个月时间编选出24篇适合的乐章,用最好的书法精心誊写了两份,又花了两年时间征求当代作曲家来为乐章谱曲。在西南期间,张充和在书法、昆曲、诗词等方面的艺术造诣更深,书法大家沈尹默后来成为她的老师,而她当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更是轰动大后方杏坛文苑,成为抗战年间的文化盛事。 离乡去国

1947年,张充和在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仍旧借住在沈从文家里。当时她已经30多岁,虽然追求者众多,却未有属意。当年9月,经沈从文介绍,她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傅汉思精通英法德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家。转年11月份,张充和与傅汉思成婚,并最终选择远渡重洋。

但他们真正离开中国是在1949年1月份,在中国发生巨变的前夕,张充和与傅汉思在上海登上“戈顿将军号”客轮前往美国,随身携带的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就只有一方古砚、一盒500多年的古墨和几支她最喜欢的毛笔,其他的书籍、宣纸、明清卷轴都是后来才邮寄到美国,如此一别便是30年。至于离乡去国的初衷,张寰和的夫人周孝华坚定地告诉本刊:“充和一开始只是想到美国探望公婆,她是想要回来的,但是出去之后,两边便中断了联系,直到1979年开放以后,他们立即回到中国。”

在美国,两人的最初生活颇为困窘。傅汉思博士念的是罗曼语研究,回到美国之后,他不想再做罗曼语,想转去中文,但并不容易,从1949到1959年,整整10年间他一直都在伯克利大学做兼职,工作也不属于中文系,有时教中国历史,有时编一本叫“中国史译丛”的刊物。张充和知道傅汉思卡在了中文学位上,就说:“我做事吧,你再去读一个中文的PhD!”她在伯克利图书馆做了8年全职的图书馆员,支持丈夫的学业。

那些年的艰辛,张充和对外基本没有提及,偶尔与家人通信,只言片语的描述也多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多年来一直研究张家的学者王道告诉本刊:“那时候充和经常与弟弟通信,她的信就写在一些硬壳纸、包装纸的背面。他弟弟讲自己精神苦恼、生活苦恼;她就讲自己多么厉害,说在美国树枝要自己锯,还要自己除草,否则要罚款,美国的人工很贵,她就自己弄。美国的蔬菜也很贵,她告诉家人自己在小园子里种了很多菜,因为女儿感慨过:‘妈妈,什么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吃一颗生菜就好了。’为了维持生活,充和还把自己的一套石古墨卖给日本人,她那么爱惜笔墨的一个人,可想而知生活困窘到了什么程度。”

而弘扬昆曲也是张充和的一大事业。抵达美国之后,她就和李方桂、项馨吾等老曲友合力把国内的曲会活动带过来,老曲友们早在抗战时期就与张充和有过昆曲合作,天涯重逢,到美国后还经常唱和,彼此的感慨可想而知。但要在美国弘扬昆曲非常艰难,张充和用“孤军作战,实打实的一个人战斗”来形容,她自己做过昆曲演出的服装和道具,没有笛师配合,她自己先将笛音录好,备唱时放送,后来便精心培养女儿傅爱玛学习昆曲。一开始,女儿对昆曲没兴趣,她就用女儿爱吃的陈皮梅作“诱饵”,唱一支曲子,给一个陈皮梅,结果“立竿见影”。她还教女儿吹笛子,经她调教,傅爱玛9岁便登台演出,母女俩有时同时登台,或你唱我吹,或我唱你吹,趣味无穷。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她常去的纽约市和耶鲁大学校园之外,张充和先后到加拿大、法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20多所大学讲授并示范演出昆曲,由傅汉思翻译,在西方汉学界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她早期播撒下的昆曲的种子已经萌发,1988年还发起成立了海外昆曲研究社,而她的四个学生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让张充和感到欣慰。 随兴而至的人生

白谦慎回忆说,差不多20年前,张充和让他为她刻一方印:“一生爱好是天然。”句子出自汤显祖的《杜丽娘》,意为爱美是天性使然,在白谦慎看来,这句词也体现了张充和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态度。“她首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很雅致的人,和展厅文化不一样,书法于她,多少带点游戏的、游于艺的精神。”2010年7月,白谦慎编著的《张充和诗书画选》在三联书店出版,收录了张充和包括诗词、书法、绘画在内的40余件作品,余英时专门为此书做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长序,说明张充和身上“以通驭专”的精神,恰恰代表了中国精英文化的精髓。而所有这些艺术,用她自己的话总结:“我这辈子就是玩儿。”

张充和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她说:“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苏炜回忆他当年向张充和学书法时,她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她喜欢用清水,我们老想劝她,不要用那个水写体,因为用水一写就没有了,我们想让她用纸来写,那次就惹得张先生不高兴了,她说:‘你们的心不在写字上,写字就不要想那么多。’”白谦慎也说:“张先生虽然每天都临帖,但是作品非常少,偶尔有人来要个扇面,她就给人家写一个。她很少卖字,有人通过我买了一些,是她前几年写了打算带回国内送亲朋没送完的,市场流通绝对不是她写字的目的。她做这些都是玩的心理,不是要传世,自己高兴就行。”

虽然很早就开始写作,但她随写随丢,她曾戏说,她对自己的作品就像随地吐痰,无刻意留存。谁有兴趣谁收藏,谁想发表谁发表,“一切随缘”。因此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倒是卞之琳一片痴心,私下将她发在报刊上的作品收集起来,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鲁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和装帧都很美,叫《桃花鱼》,收录的诗不过寥寥几十首。

对昆曲的爱好和弘扬亦是如此。民国时期她第一次登台演出,在上海的兰心戏院演出《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和《寻梦》三出,张充和演杜丽娘,张元和演柳梦梅,苏州女子李云梅演春香。李云梅长相标致,热爱书画和昆曲,有很高的艺术天分,张充和很喜欢她。但李云梅是著名画家吴子深的下堂妾,在当地名声不佳,有些人看不起她。曲学大师王季烈当时就反对张充和与李云梅同台演戏,让张宗和转告她,千万不可让李云梅参加演出。但张充和并不理会,她回话给王季烈:“那么就请王先生不要来看戏,但李云梅一定要上演。”

到美国以后,虽然生活艰难,但张充和家中的曲会不曾中断,她经常请热爱昆曲的人一起来拍曲、唱曲。对此,苏炜告诉本刊:“我们今天会觉得她的曲会是在弘扬中国文化,但从她自己的角度,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的使命感,她就是出于自己由衷的爱好,身边有同好,那就大家一起来拍曲。她这种出发点,我反而是觉得最自然的,她就是身体力行,自己喜欢,就把昆曲里面最美好的部分呈现给大家,让别人也喜欢。她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人,比如她最好的朋友安娜,原来在联合国做翻译,后来跟她一起唱昆曲,对昆曲不遗余力地推广,确实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纽约昆曲社有很多活动,大家都尊称张充和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但这是她凭兴趣去做的,以自己的行动去化解一些问题,所以我倒不觉得她有刻意弘扬什么。她说自己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更不会强求自己要成为什么重要角色,哪怕在昆曲、诗词、书法方面,她其实已经是大家了,但她根本不把这当成什么经国治世的大业,云淡风轻地面对所有。” 在生活中,苏炜更愿意用“端”来形容张充和。“她修养很好,在生活中很端庄,很注重自己的仪表穿着,从来不会披头散发或者衣着不整地见人。我以前刚认识她的时候,有点愣头青,因为离她家很近,就经常敲门去看她了,她其实不喜欢这样,后来她对我说:‘你来之前还是要给我打个电话。’我就再没有当不速之客了,她很注意自己见客人的状态,在生活里不是一个很随意的人。”苏炜说。

张充和确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讲究”。她不爱金银珠宝,对好的纸笔却情有独钟。白谦慎回忆说:“以前张先生在北大读书,祖母和父亲都给她钱,她常常去古董店买东西。早年她喜欢收藏纸,抗战的时候,很难有好纸写字,有一次她给沈尹默找到一些旧纸,沈尹默特别高兴。张先生有好纸,我有一次帮她做事,那天下大雪,从她家开回我家本来两个小时的路程开了5个小时,她就送了我4张明朝的纸表达谢意。但这样的纸不会用于日常书写,她平时用的纸很普通,她写小字多,小字讲究用笔毫,如果纸张不细腻光洁,会相当费笔。1978年她回国时,曾在琉璃厂买过一批笔,觉得很好,常跟我说起,希望我能找到那家笔庄,再为她买些笔。但我知道,已经很难找到了。她写字时,如果不是很正式,会用墨盒里的墨。凡是比较正式的字,她都自己磨墨。她收藏砚台和墨,用的至少是清末民初的墨。她过去是很讲究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自信与成功
给表哥的一封信
给校长的一封信
给费俊龙叔叔的一封信
竞争不相信眼泪
灰心、信心一念之差
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老师的一封信
给人类的一封信
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一封信
给人类的一封信
微电子技术发展问题试分析
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哲学的党性
天津地区法鼓的舞蹈特点研究及其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析道教对中晚唐传奇小说的影响
从人才培养角度谈中日动漫发展差异
论述荀子人性论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探析
马克思主义真善美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晚清禁书政策及对文学出版的影响
“谱子戏”和“梁子戏”的区别与优劣
《海滨仲夏夜》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其它杂项
《草原即景》教学札记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材理解
《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吐鲁番的葡萄沟》教学设计
《草原即景》教材理解
《草原即景》作者简介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教学实录
《生命的药方》教材理解
《生命的药方》教学设计
《生命的药方》课文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