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老子的“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论老子的“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论老子的“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摘要】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几乎无处不言及“道”。道的思想贯穿老子思想始终。通过对老子道的解读,揭示道的本性:自然,亦即“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的本性是老子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是老子所赞美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他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一生所崇尚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人生境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一、老子及其“道”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因此又名老聃。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自幼聪慧,静思好学,从师于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后入周求学,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知识渊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他博学多才,同时关心现实,这为老子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周求学及任职期间,老子对于统治者的腐败、愚昧和荒淫堕落越来越感到厌恶,加上周王朝国力日衰,各地诸侯纷纷夺取政权,因此,这一阶段老子饱食人间的沧桑,深感王权衰落、诸侯混战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最终决定辞去藏书史官的职务,离开了周都城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据史书记载,就在老子离京准备隐居之前,在函谷关应关令大人的要求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著《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

关于老子及其著作《老子》(《道德经》)的研究,从古至今,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其中关于老子“道”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自身的学科角度出发,对老子的“道”进行了各种释义,极大地丰富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出于《老子》语言的艰涩难懂,学者对于老子的解释稍有差异,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自身学科的需求,按照所在学科的领域进行解释。本文注重挖掘老子“道”的本性,探究其本性于人生境界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老子“道”的本性对追求人生境界的启示。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论旨。全书几乎无处不言“道”,在81章中五千多字中,“道”字前后出现了73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口,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十四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

“道”,不可视,不可闻,触不到它的形状,以此,老子以“夷、微、希”三字概括它。它好像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在“恍恍惚惚”间又似乎有一定的形象。“道”就是这样一种难以琢磨的东西,从而引发的无数人的思考。然而,就是这样无形无状的“道”中却有着无穷的人生哲学。

二、“道”的本性:自然

“道”在《老子》一书中被描述得“玄之又玄”,但它毕竟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总是可以被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如上文所述,老子所描述的“道”是“恍兮惚兮”的,同时又强调“道”为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然而,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唯有自然才是“道”的真实本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节选自《老子》第二十五章)

一句“道法自然”向世人道出了老子“道”的本性。在此句之前,老子列举了人、地、天的大,在最后一句道出“道法自然”,“这种逐层铺垫式的句式,无非是要凸显“自然”这一最高准则”。在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中,地、天、道只是起到过度的作用,真正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自然”,古代和现在理解的自然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所指的自然一般指大自然或自然界,这是“自然”一词较晚的解释,在古汉语中,“自然”则没有这样的意思。古汉语的自然指一种天然的没有任何人为成分的状态。在《老子》中,“自然”更多的是附于人类身上的意义,指人类本身的存在状态,人的天然本性。这种状态类似于原始社会形态中的大同社会,每个人都存在纯真朴实的个性,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老子所主张的“道“的本性“自然”即人类初始的状态,提倡人的本性要回归婴儿。像婴儿一样真诚,纯洁无暇,人们之间的斤斤计较、尔虞我诈消失殆尽,换来的是人们之间的真诚相待,互相帮助,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了。

就老子而言,对于“自然”的理解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的。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老子更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因此,大自然的本身就游离了老子的视野。在文中,老子极力推崇人类“自然”存在,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自然”(五十一章)……

综上所述,“自然”是老子“道”的本性毋庸置疑。追求自然的本性是老子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是老子所赞美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他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他一生所崇尚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三、老子“道”的本性与人生境界

老子在周都城的所见所感,使他明白了“人世难逢开口笑”的现实,这使他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在隐居生活中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无欲’’,因顺自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老子追求心神的安静,就犹如水的柔静。它激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为了达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不去与万物争夺,不刻意去追求自身利益,顺应本性来发展。

要达到“无欲”,必须挫钝意识的锐势,和解不同欲望的纷争,调和智慧的光焰,使它和尘埃一样朦胧。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布娃娃
激动人心的接力赛
短跑——我的爱好
理发
云南游记
一只鹦鹉
衣服哪里最后干
猫和老鼠
假如我是一片荷叶
白云魔术师
四季的风
秋语
爬山
台风
猴子
生物学毕业生自我评价
2011年计算机专业自我评价
播音主持专业自我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
2011年师范生毕业自我评价
2011年高三毕业生自我评价
2011年高等教育学生自我评价
历届应届生自我评价
教你写好简历自我评价
地质勘探专业自我评价
中专生简历自我评价
计算机网络自我评价
文科教师函授毕业自我评价
俄语专业学生自我评价
拉丁舞学习的自我评价
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力式码头沉箱预制质量控制研究
试论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及其对策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中职数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河渡槽高标号砼温控施工浅谈
住宅电气安装质量问题原因及对策
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新建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无轨测量技术的应用
中型火车站建筑设计模式探讨
试述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
新环境下国有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初探
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系统设计
园林设计的原理及园林空间的营造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军神》教学设计
《军神》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军神》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