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
翻新时间:2013-12-17
“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
“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获得各种生产生活技能及文化知识,人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关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的必备条件,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在今天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大力推行普通话的同时,还要看到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交际的社会现实。应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加强对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本文立足于此,试就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白汉”双语文教学实践作一探讨,使人们在充分肯定民族语言文字本身的同时,看到其对汉语学习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一、关于“白语”“白文”与“白汉”双语文教学 “双语教学”可看作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本身就意味着是“两种语言的教学”,两种语言都是教与学的目的。例如英语课虽然课堂上教师会使用学生的母语,即汉语以帮助英语教学,也就是说课堂上使用了英汉两种语言,但这不是双语教育,而只是英语教育,因为汉语不是学习目的,只是用于帮助翻译解释英语的工具。本文中 “白汉”双语文教学是指使用白汉两种语言,并以学习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字为目的的教学。 二、“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1.解决教育用语与白族儿童习惯用语脱节的问题 总体而言,白族虽然属于接受汉文化较早、汉语程度较高的民族之一,但这种情况只限于洱海周围、城镇及交通沿线的经济发达地区,居住于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白族民众接触汉语的机会较少。以大理自治州的剑川县为例,时至今天,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所在地——金华镇,最主要的交际用语还是白语。机关单位、学校、集市贸易、开会等均操白语,该县其他地方的语言状况可由此推知。可以说,汉语对生长在单一白语语言环境里的白族儿童的影响近乎零。不难想象,儿童进入学校后就直接开始汉语学习,并将汉语作为教育用语是何等困难。对白族儿童而言,学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教育用语与白族儿童习惯用语脱节的矛盾,即母语与“汉语”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白汉”双语文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大大降低白族儿童汉语学习的难度,并提升各学科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儿童要直接使用国家通用语接受教育是极其困难的,但如果他们最先使用母语(包括认读和书写他们自己的文字)接受教育,然后逐步过渡到国家教育体系,将会对他们非常有帮助。这一经验早已被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所认同。“白汉双语文教学”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应用。根据这一理论,“白汉双语文教学”采取了“先白后汉”的教学策略,利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让白族儿童先认读和书写自己的文字,再逐步过渡到汉语体系。具体做法是从学前班开始,白族儿童先掌握白文27个声母、33个韵母、8个声调符号,为以后引入“白汉”双语文教学铺路。到学前班结束,绝大多数学生能初步掌握白文拼写规则。进入一年级后,运用“注音识字”法,即运用已学的白文给汉字注音,逐步引入简单的汉字、词,同时进行汉语口语训练,扬已学白文之长,避免学汉语之短。实践证明,由白语、白文逐步过渡到汉语、汉文的作法,大大提高了白族儿童汉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汉语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白汉”双语文教学对汉语学习促进作用的原因分析 “白汉”双语文教学能有效帮助白族儿童汉语、汉文学习,其主要原因是“白汉”双语文教学积极利用了本族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毋庸置疑,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其本族语势必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语言迁移”。“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则是在50年代提出来的,借用心理学上“迁移”的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迁移即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获得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有两种,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被称作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消极影响被称作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者都强调在课堂上只用目标语,不使用本族语,以期望孩子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最好能忘掉本族语。这些现象无不体现出这样的认识:本族语对外语的学习有负面作用,会阻碍二语习得。但是从个人和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来看,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忘掉本族语非常困难,可以说,本族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绝大部分学习者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既然如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本族语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当为明智之选。从“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族语言文字能有效促进其汉语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对汉语学习有明显的正迁移作用。 云南大理剑川地区“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在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白汉双语教学有以下优点:提高了汉语学习成绩,降低了辍学率。双语教学项目实施后,孩子们特别喜欢参与课堂学习,降低了当地的辍学率。增强儿童、家庭和村落对学校的认同感。本土教材的编制和课堂应用让孩子们更乐于学习。由于地方手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故事、音乐和舞蹈都可以用母语进行教授,使用母语教学有利于保存地方民族文化。[7] 三、启示与思考 1.民汉双语文教学有助于汉语学习 通过“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民汉双语文教学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用语与生活习惯用语脱节的问题,使他们能逐步从母语过渡到国家教育体系用语;通过逐步减少本族语,增加目的语的方法,能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儿童本族语对汉语习得的正迁移,大大降低其汉语学习的难度,提高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白汉”双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完全排斥本族语,认为民族语言学习会干扰汉语学习的看法是错误的。 2.民汉双语文教学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毋庸置疑,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和工具。双语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最佳教育效果,更重要的目标是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和肯定。社会的发展使得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不可避免,在尊重我国民族语言主体是汉语的前提下,发展民汉双语教育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融入汉文化,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和传承自身的文化,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美丽的山
- 放学了
- 放学了
- 小鹰和小鸡学飞翔
- 一棵树
- 我的四驱车
- 动物奥运会
- 比赛
- 放学了
- 植树
- 小镇夜景
- 乌龟历险记
- 放风筝
- 我的小猪存钱罐
- 贪吃的小白兔
- 请柬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 祝辞和贺词的概念
- 对联的贴法
- 儿子给父亲立的碑文
- 祝辞、贺辞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 对联的写作要求
- 碑文例1
- 祝辞、贺辞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 祝辞的种类
- 对联的种类
- 请柬写作的文字要求
- 礼仪仪式程序之追悼会仪式
- 对联的概念、概述
- 《解说词的实例》
- 对联的写作格式
- 论现代音乐
- 析钢琴曲《花鼓》
- 论1934前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 香港:交通规划超前
- 探析《托斯卡》中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
-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表演特质
- 关于如何运用音乐活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
-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浅论加强交通重点工程一线职工思想工作
- 交通工程工地试验室的建立与管理
- 音乐教学与赏识教育
- 爵士鼓的魅力与价值
- 电教媒体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 探析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
- 浅谈衙白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的技术控制
- 《坐井观天》学案(4)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
- 《三个儿子》学案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十二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五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学案(3)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六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九
- 《笋芽儿》教学实录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八
- 《坐井观天》教案一
-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实录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一分钟》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