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研究分析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研究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4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研究分析

摘要:在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水平,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提供优质电能,避免人为事故产生,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文章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M4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设计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它还只处于初始阶段,针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设计还没有明确的方案和相关的规定。因此,电力系统的设计者为努力提高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设计技术水平,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设计这项课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以不断适应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设计水平发展的整体趋势,促进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升级。

一、方案设计思想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保护(包括故障录波等)和控制、测量的信息源都是来自现场TA、TV二次侧输出,只是要求不同而已。

保护主要采集一次设备的故障异常状态信息,要求TA、TV测量范围较宽,通常按10倍额定值考虑,但测量精度要求较低,误差在3%以上。而控制和测量主要采集运行状态信息,要求TA、TV测量范围较窄,通常在测量额定值附近波动,对测量精度有一定的要求,测量误差要求在1%以内。总控单元直接接收来自上位机或远方的控制输出命令,经必要的校核后可直接动作至保护操作回路,省去了遥控输出、遥控执行等环节,简化了设备,提高了可靠性。

从无人值守角度看,不仅要求简化一次主接线和主设备,同时也要求简化二次回路和设备,因此保护和控制、测量的一体化有利于简化设备和减少日常维护工作量,对110kV及以下,尤其是10kV配电站,除了电量计费、功率总加等有测量精度要求而需接量测TA、TV外,其他量测仅作监视运行工况之用,可以与保护用TA、TV合用。此外,在局域网上各种信息也可以共享,控制、测量等均不必配置各自的数据采集硬件,常规的控制屏、信息屏、模拟屏等亦可取消。

对于10kV配电站,由于接线简单,对保护相对要求较低,为简化设备节省投资,建议由RTU来完成线路保护及双母线切换等保护功能。因此需在RTU软件中增加保护运行判断功能,如备用电源自投功能,可通过对相应母线端失压和相关开关状态信号的逻辑判断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站内RTU/LTU或保护监控单元将直接上网,通过网络与上位机及工作站通信。取消传统的前置处理机环节,从而彻底消除通信“瓶颈”现象。

二、系统选型

主要从继电保护及站内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几方面考虑。对于继电保护而言,35kV及以上的变配电站一般都有变压器保护,应优先考虑选用微机保护或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0kV变配电所一般均为电力系统开闭所及用户变配电站,一次接线比较简单,应以常规继电保护为主。选用价格低、性能可靠的智能化开关,智能化开关柜或综合自动化系统之后,可以取消常规继电保护。

对于站内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来讲,有集中式与分散于开关柜内的集散系统两种形式,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最先进的分散安装于开关柜内的变配电站站内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系统。集中式变配电站计算机监测与远方调度系统需要安装各种电量变送器。测量、信号与控制电缆要由开关柜内引出,外部电缆数量多,设计与施工工作量大,一般不宜再推广使用。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末端数据采集与控制单元直接安装于开关柜内,大都采用交流采样从电流或电压互感器直接进行测量,省掉了电量变送器,有些还可以省掉开关柜上的指示仪表。外部电缆只有一根通信电缆与供电电源电缆,设计与施工简单,所以应积极推广选用。智能化开关与智能化开关柜本身已经具备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功能。只要设计一根通信电缆引到调度值班室中央控制站计算机就可以实现集中监测与远方调度。但由于各厂家的通信协议不统一,不同厂家的产品实现联网比较困难,所以近期还难以推广应用。

三、电气设计

一次系统的电气主接线方式按原设计不变,在单线系统图的设备型号说明中应注明采用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后所增加的设备数量与型号,如电量变送器,电力监控器等。对于需要通过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远方遥控操作的开关,一定要选用能进行远方分、合闸功能的自动开关。开关运行状态要进入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开关,一般要有一对独立的常开接点引入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低压自动开关的型号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满足这一要求,多选一对常开辅助接点。

不再需要各种电量变送器,开关柜上各种测量仪表可以取消。电度计量应选用带脉冲输出的电度表。其型号及一次接线与原电度表相同,只在备注中说明带脉冲输出,并注明与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相匹配的直流电源电压,设计时应优先选用自带供电电源的有源型,输出为隔离型的脉冲电度表。计量柜电度表一般不进入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所以应在进线开关柜内增加有功与无功脉冲电度表各一块,作为内部统计用电量使用。

对于信号回路设计,所有需要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监视的开关状态,均应有一对常开接点引到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所有常开接点可以共用一个信号地线,但不能与交流系统地线相连接。所有信号继电器均应有一对单独的常开接点引到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有中央信号系统时,信号继电器应再有一对常开接点引到中央信号系统,以下两种常开接点应分开,由于电压等级不同,不能共用地线。 控制回路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都有合闸与分闸继电器输出接点,将其并连接到开关柜的合分闸开关或按钮上就可以进行远方合分闸操作。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合分闸继电器接点与开关柜上合分闸开关或按钮之间应设计手动与远方自动转换开关。10kV及以上的供配电系统需要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远方合分闸操作时,其控制开关应取消不对应接线,可以选用自复位式转换开关,也可选用控制按钮。所有进入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远方操作开关的手动分闸操作开关或按钮应有一对独立的常开接点引到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以便在人工手动分闸时给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一个开关量输入信号,以防止人工就地手动分闸时出现误报信号。

四、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1.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外部电缆设计

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外电缆设计非常简单,只有一根通信电缆与一根交流220V电源线。通信电缆一般选用计算用屏蔽电缆,线芯为两对两芯0.5m铜芯线,使用一对,备用一对。也可以选用双芯屏蔽双绞线。大型变配电站也可以考虑使用光缆。电力监控器应由专用电源集中供电,以保证供电可靠性,增加抗干扰能力。有些电力监控器可以用220V直流电源供电,此时可以由直流屏集中供电。变配电站数量少时,可以不设现场控制站,电力监控器的通信电缆可以直接引到中央控制站。供电电源可由变配电站内单独提供,距离中央控制站近时,也可以由中央控制站供电。通信距离可达3km。变配电站内开关柜数量少时,可以几个变配电站合用一个现场控制站,每个现场控制站可带犯个电力监控器。电力监控器到现场控制站及现场控制站之间的最远距离均为5km。

2.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二次接线图设计

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二次接线图设计按所选用的电力监控器种类分为只有监控功能与带保护功能两种。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供电系统一般应选用只有监控功能的电力监控器,其二次接线图见有关产品设计项或手册。

3.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用

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成套设备生产厂商有很多,例如国内的鲁能、南瑞、南自、许继、思达、四通,国外的SIMENS、ABB等公司。应该根据实际设计要求与系统的功能,综合考虑选用,一般的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SCADA功能、数据库系统、高级专家功能、运行管理功能、网络互联功能。

选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好、性能价格比高。

结语

电力作为基础工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建设坚强电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理念,解决存在的问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在幸福中成长
分享爱心
捉蚁大战
“西游记”妹妹
一个痴迷于《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孩子
昨天,我还不懂事
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运动会
难以失落的记忆
我的作品上墙了
难忘的瞬间
难忘的瞬间
我是一个诚实的“傻”孩子
紧迫的寒假生活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问题的探讨
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直埋供热管道补偿器设置工程实例
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研究
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智能低压配电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
郑卢高速公路洛宁至卢氏段大铁沟特大桥设计
总图运输设计的技术优化分析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研究
住宅建筑水暖工程设计浅析
智慧城市服务运营产业初探
知识管理导向档案管理综述
智能化变电站安装调试关键技术分析
住宅水暖工程设计施工问题浅析
《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四》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质疑 感悟 运用——《挑山工》难点突破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导读导悟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