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21
如何把数学课堂转化为生命化课堂教学
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生命化教学意识,创设良好的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使生命化教育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1.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生命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成长。在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承担的是“人格引领”和“学业指导”。 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2.教学评价生命化
2.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2.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课堂教学生命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生命化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在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3.1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课堂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体验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只有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表达,才能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2从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阳光下的天使
- 反省
- 母鸡
- 鮟鱇鱼捕食
- 逝去的十四岁天空
- 慢条斯理的背后……
- 看舞蹈表演后的感受
- 四重忆
- 疤痕
- 两枚硬币
- 为何不放弃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家乡的秋天
- 快乐出发
- 心声
- 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 武汉市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 浅析高速公路产生的经济效益
- 浅谈国有企业经营创新管理
- 试论本土人文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创先争优,促进精细服务上水平
- 工作中创新思维运用
- 基于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数字化城市管理
- 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生产的必要性
-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
- 关于企业员工管理模式的几点探究
-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合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 我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能力优化管理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
- 《江姐》教学设计之二
-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思路
-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之一
- 《江姐》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写感谢信》教学设计之一
- 《江姐》教学设计之一
- 古诗《村居》改写教学设想
- 《江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
-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教学设计之一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古今贤文(志向篇)》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