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05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实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学者们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分析与讨论,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一些理论成果做支撑,但目前研究还不是很完善,这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缓慢。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改变过去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策略和城市偏向策略,以农村城镇化发展为核心,采取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以县域为单位先科学规划再有序推进,实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农村城镇经济模式,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等措施,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化现阶段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学者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部分学者是通过区域的角度对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如有学者对我国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或者分析某两个区域的发展差异,或者对某个区域内的一些省区市的城镇化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有研究只聚焦于某一省份城镇化发展现状。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很相似的。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领先,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较低,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虽然居中,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省(区、市)域之间差异也较为悬殊。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1.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主要来源,土地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效益不高,进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信息服务不到位,流转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对于企业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激起他们土地流转的热情。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大量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了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却被城市边缘化,称之为农民工,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一是由于进城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就业农民无法市民化;二是进城农民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在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就业竞争没有优势;三是就业农民所期望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短缺与剩余并存的现象,这些原因导致了部分就业农民处于城市与农村的游离状态。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约因素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却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以新农保为主,以企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为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保障全覆盖。但这却是低水平的全覆盖,一是农村社保的种类少,项目不全;二是农村社保的实际获益非常有限;三是城乡保障制度不统一,没有建立城乡保证制度统筹制度,尤其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村户籍制度难以进行。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国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农村城镇示范点,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目标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灵活合理流转,集中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集团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2.以县域为单位先科学规划再有序推进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地大幅度下降,各级村、组集体面临着规模缩小的问题,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土地闲置的现象日趋严重。应以县域为单元,做好规划与布局,首先,要对农民群体进行细分和推测,计算就地农村城填化的农民总数;其次,以县为单元进行总体部署,在县域范围内,根据城镇规模与人口比例集中建设数量确定的小城镇;再次,要事先规划好支撑产业,确定产业所能容纳的就业农民数量,以及建设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最后,把握规划原则,保护耕地,耕地是最珍贵的资源,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少占耕地,还要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即对于进城后的农民应退出在原村的宅基地和住房,杜绝农民闲置大面积住宅不用的情况下又占据新资源的现象。

3.实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由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民群体已经高度分化,大致为四类:一是以纯农业为生的传统农民,二是徘徊在在城乡之间农民,三是完全脱离农业长期居住在城镇的现代农民,四是生长城镇基本没有农村概念的新生代农民。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逐步解决现有2亿多和每年新增1000多万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全面放开小城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小城镇的限制。 4.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农民赖以生活与生产的土地被流转与征用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其次,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额补助、责任分担、缺口自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探索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平衡。

5.构建特色化、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城镇经济模式

一是充分发挥当地农村城镇的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优质农业资源向高端品牌化产业转化;二是着力发展农村城镇的工业园区,以工业园区提升资源集约利用,实现能耗综合控制、产业集聚、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对农村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城镇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引导大中型银行延伸至农村城镇,并加快农村城镇股份制银行的发展组建步伐,拓宽农村城镇资金供给渠道。

6.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城镇发展

一是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依托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二是以信息化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三是围绕农村城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等,建立交易平台等电子商务系统,发布产品购销信息,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城镇企业与居民利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产品交易;四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教育、健康医疗、社会保障等文体事业发展,促进农村城镇管理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提高农村城镇的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等。

结语:

农村城镇化是改变我国农村的传统小农经营意识,剥离单位农民同土地直接的关系,构建以城镇化为核心的多元化大集团经济模式,集聚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构建以养殖、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集团经济模式,建设各具特色、功能异同的有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形成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组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启网络世界
光阴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摩尔庄园,快乐童年
水仙花
“小冒牌货”— 蝾螈
女人最想要的
讲究卫生,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留守儿童需要我们!
小水滴与大海
红花和绿叶
我的梦
会说话的布娃娃
一件小事
对工作负责的我
浅谈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以高校社团活动为载体,探索对国防生培养的启示
基于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成功与感悟
新升本科院校外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一堂物理优质课的实践与反思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
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经验漫谈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和再思考
高中语文作业初探
浅析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把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基本环节
“以赛促改”理念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黄河的主人》说课设计
《黄河的主人》课文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札记
《题西林壁》教材理解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札记
《黄河的主人》片断赏析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