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汤计:洗冤记者

汤计:洗冤记者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8

汤计:洗冤记者

“从内蒙古高院对呼格案宣布立案再审至今,我的心始终难以从大悲大喜中跳出―我悲,因为再审来得太慢;我喜,因为再审终于来了……”

九年后,平冤昭雪的一刻终于来临,一直为呼格吉勒图喊冤的新华社记者汤计也尝到了大悲大喜的滋味。

58岁的汤计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九年来,他为呼格案发了五篇内参,一直呼吁再审呼格吉勒图案,不仅将呼格案由幕后推向台前,而且一再推动此案进程。

有媒体记者问呼格吉勒图的父母,申冤九年来最担心什么?他们回答说:“最怕汤计被调走。”

老实巴交的李三仁对汤计说:“儿子被枪毙了,现在又找到了‘凶手’。”

呼格吉勒图的父亲李三仁今年66岁,母亲尚爱云60岁。1996年6月10日,18岁零两个月的呼格吉勒图因“流氓杀人罪”被执行死刑。此后的十八年里,前九年夫妻俩在邻里乡亲面前抬不起头,后九年则是为屈死的儿子呐喊申冤。

“凶手”呼格吉勒图“伏法”九年之后,警察又领着一个新的“凶手”到毛纺大院公厕指认现场,目击了这一场景的邻居们纷纷将此事告诉了尚爱云。听到这个消息,尚爱云哭了整整一宿……

第二天,李三仁夫妇就去公安部门打听情况,为死去的儿子讨说法。“找到哪儿都没人搭理。”他们托人帮忙找到了一位当地有名的律师,律师认真地听了他们的诉说,并且辗转打听了解到案件的一些真相。他认为呼格案有了新证据,就有了申诉的理由……但一想到当年的办案人员如今都身居政法系统高位,他就打了退堂鼓。他坦率地对夫妇俩说,“这案子我接不了,也给你翻不了,你们去找新华社记者汤计。”

汤计那时49岁,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做了二十多年政法记者,负责的条线涵盖党委、人大、纪委、政法委等核心部门,人脉广泛,更因为《恶棍警察》等揭黑报道名动一方。

李三仁与尚爱云给汤计的第一印象是忠厚老实。与他接触过的一些“上访”人员不一样。老实巴交的李三仁对汤计说:“儿子被枪毙了,现在又找到了‘凶手’。”

听闻此案,汤计第一反应是:“到底有没有这个事?”他打电话给呼市公安系统的朋友,他们证实确实抓获一个系列命案的嫌疑人。然后他问,这其中有没有毛纺厂的命案?对方说:“有,(赵志红)都交代了。”再想深问,对方就不说了。

汤计安排了一个年轻记者,到案发地毛纺厂调查外围。自己去赵志红专案组跟他们聊天。大家都是多年的朋友,很多警察都很有正义感,他们认为呼格案是“冤案”。当时内蒙古公安厅已成立了专案组,专门复核呼格吉勒图案。但呼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不愿再翻这起陈年旧案,复查难度很大。

由此,呼格吉勒图案在沉寂近十年后,开启了漫长的申冤之路。

汤计接到现场旁听的警察电话,“汤计,要杀掉赵志红,‘呼格案’就永久成谜了。”

新华社呈送给最高领导层的内参有特定要求和编辑流程,经过分社业务副社长、社长审阅后发往北京,在北京总社实行“倒流水”程序:值班领导同意后,返回给编辑,最后由总编辑审看,在武警把守的印刷厂印制成册,每天早晨上报。如果是突发重大事件,分社可通过电话口述给北京,几分钟即可到达中南海。自1948年建立起,这一管道一直保持畅通。

2006年3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负责组织的复核工作全面展开,同年8月,案件复核即有了一个明确结论。自治区政法委一位领导对汤计说:“当年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的证据明显不足,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冤案。但政法委不能改判,得走法律程序。我们要求自治区高级法院复查,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两家成立复查组,然后走法律程序。”

汤计一听挺好啊,于是一年多没再介入这案子。他当时的想法是,政法委结论一出,公检法一开会,走法律程序,这案子不就翻了吗?!

但汤计显然远远低估了案件的复杂性。在复查中,公安机关认为当年呼格案弄错了,公诉机关也认为当年起诉呼格案凶手的证据不足,但法院认为没有新的物证,仅凭赵志红的口供不能重启再审程序。争来争去,“4・09”案件没有结果,而赵志红的羁押期已到,检察机关以九条人命起诉赵志红。

汤计第一次意识到问题不简单,“我当时很震惊,心想,咋会这样?”

利用多年来在公检法系统积累的人脉,汤计采集到赵志红的几份口供笔录、警方复核组、检方领导、政法委领导及复核组成员的重要谈话信息,于2006年12月8日写下第二篇内参《呼市“系列杀人案”尚有一起命案未起诉让人质疑》。

在这篇内参中,汤计介绍了多名干警提审赵志红的四份口供情况,也讲述了专案组干警乍一听到赵志红供述“毛纺大院杀人案”时的惊愕心态,还讲述了办案干警对赵志红、呼格吉勒图谁是“毛纺大院杀人案”真凶的分析,以及自治区政法委对呼格案的复核结论……最后,汤计把法律界人士对于赵志红案件审理的担忧也写了进去―“赵志红一旦被杀,死无对证,呼格吉勒图就会白死。”

这篇报道发出后第八天,赵志红从看守所递出一份偿命申请书。这份偿命申请书是写给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看守所的干警担心偿命申请书到不了高层或丢失,暗中复印了一份,并亲手交给汤计。 那位干警找到汤计办公室,给他看了工作证后,就把复印件交给汤计,然后掉头就走。“我当时特别感动,这个警察的责任心,他的法治精神和正义,令我非常震撼。”汤计说。

赵志红在这份“偿命申请书”中再次确认,1996年4月18日(准确时间是4月9日)发生在呼市一毛家属院公厕(的)杀人案“确实是我所为”,“特向贵院申请派专人重新落实、彻查此案!还死者以公道!还冤者以清白!还法律以公正!还世人以明白!让我没有遗憾的(地)面对自己的生命结局!”

不久,“批示”再次显示了力量,呼市中院对赵志红的一审被暂时“休庭”,也算是“枪下留人”。

法院错判他们是主要责任人,问责和赔偿也主要是他们,所以不愿重新立案再审。没办法,我就写第四篇内参。

呼格案启动复查后,事情很快就明朗。各方都有积极因素推动,但再审程序迟迟无法启动。

当时中院、高院不认可公安、检察院的新线索,让公安拿物证。法院认为,仅有赵志红的口供,没有犯罪物证,不能认定“4・09”案件的真凶就是赵志红,也就不存在呼格吉勒图案的错判问题。但要提取赵志红十年前在“4・09”案件中的犯罪物证,却很不现实。“这不是故意设障吗?”事实上,在呼格吉勒图案上,赵志红是不是真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时办案的事实是否准确?证据是否扎实充足?汤计认为,如果不是,那就应该疑罪从无。

2007年初,汤计把呼格案的相关材料梳理一遍,第三次写了内参,共两篇文章。一篇是《死刑犯呼格吉勒图被错杀?―呼市1996年“4・09”流氓杀人案透析(上)》,另一篇是《死者对生者的拷问:谁是真凶?―呼市1996年“4・09”流氓杀人案透析(下)》。

此后,新华社《t望》新闻周刊率先与汤计联系,希望采访一些国内法学专家后,在杂志上公开发表。汤计求之不得,没有多长时间,《t望》新闻周刊就刊发了题为《疑犯递出“偿命申请”,拷问十年冤案》的报道。这是国内媒体首次公开披露呼格案,不仅成了网络上的热点新闻,也成了国内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年11月,一年又将过去,“呼格案”还在原地踏步,汤计心里很着急。他从未想过,一起明显的错案竟会在司法系统中阻滞如此之久。

苦恼中,汤计找到自治区高检检察长邢宝玉请教。“呼格案这么久,检察院咋不抗诉呢?你这有权啊。”邢宝玉告诉汤计,“现在不能抗诉,法院目前这个状况,抗诉了,它肯定就维持原判,一维持原判,这个案子在法律程序上就真死了。明明是疑罪从无,你却将它弄成死结。此案应该由最高检抗诉,异地审理。”

汤计一下豁然开朗。他很快采访了律师、公安干警、法院领导、政法委领导和法律界的相关人士,于2007年11月写下了第四篇内参《内蒙古法律界人士建议跨省区异地审理呼格吉勒图案件》。其间,他从有关人士处了解到,每当自治区政法委研究呼格案时,内蒙古高院派出的参会领导都是那位呼格案的二审审判长。

我希望“呼格案”早日昭雪,让屈死的孩子留在天地间的一腔怨气早日散去。

可惜,“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由于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人的更替,“呼格案”复查组原有的人马都走了。2008年以后,呼格案转入了“无人触碰”的低潮。

内蒙古每年人代会都是1月5日左右开,那是内蒙古最冷的时候,零下一二十摄氏度。每当此时,呼格吉勒图的父母就站在会场外,就那么一直站着,也不闹。作为一个参会记者,汤计每次看到他们,就特别心酸。

从2006年5月24日开始,李三仁夫妇就踏上了进京上访之路。有时一人去有时两人,留下的火车票就有46张。从2007年到2009年,仅最高人民法院给的回条就有18张。夫妇俩成了自治区高院的“常客”,自治区高院立案一庭庭长暴巴图接待他们95次。

汤计曾说:“一个好记者一定得是好人,你不是好人,就不会有同情心,不会有慈悲心。有了同情心,你才会有明辨是非的思想、能力,才有做事的动力。”

作为一个老记者,他接触过很多上访对象,有的是不给退休金,有的是房子被强拆了,有的是被骗了,但这些终归都是物质的东西,多与少,它不是生命。

“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明明有问题,而不去解决,逼着人家遭那罪。你可以想象,当初被枪毙时,这孩子被五花大绑,要作为凶手杀掉,但案子如果不是他干的,他该多么无助啊;他的父母,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枪毙,又是多么无助。”

“我就想我一定要把这孩子的名声给他挣回来,还他一个公道,让他的父母不再为有一个‘流氓杀人犯’的儿子耻辱。”

我已经把球带到门口了,四中全会是临门一脚,正好把球射进去了。这个助力非常明显。

2011年1月,呼格案终于迎来新转机。调离自治区政法委、在自治区人大担任了三年秘书长的胡毅峰,被任命为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他在自治区政法委任常务副书记时,曾经积极推动过呼格吉勒图案件的复查工作。

为了再次唤醒人们对呼格案的记忆,2011年的清明节,汤计组织分社电视记者邹俭朴、林超做了一档电视“新华视点”《十五年冤案为何难昭雪》。这期由优酷网播放的电视专题片,一经上网迅速走红。不久,凤凰卫视关于呼格案的视频上网,成为各大网站狂转的新闻专题,网民们跟帖热烈……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各媒体迅速把焦点聚焦到“呼格案”上,网民跟帖热烈,汤计抓住机会组织青年记者收集网上舆情,采写第六篇报道《网民呼吁尽快再审呼格吉勒图案》。

“这案子像踢球,我已经把球带到门口了,那四中全会是临门一脚,正好把球射进去了。这个助力非常明显。从领导到法院到媒体,都意识到呼格吉勒图的案件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2015年元旦,汤计许下心愿:愿历史长河记住呼格案,愿法治中国记下呼格案,愿大家忘记呼格的家人。这天,他对李三仁夫妇说:“今天是个除旧布新的日子,我想对老哥和老嫂子讲两句心里话:熄灭心中的怒火,散去心中的怨气,开始崭新的生活。”

我没有超能力,我只是新华社驻内蒙古的一位记者。

随着呼格冤案的平反,汤计被媒体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人们称他是“为民请命的好记者”,全国各地的人带着多年积压的“冤假错案”来找他或打电话给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他们以为找汤计就能解决问题,那不是(这样的)。我没有超能力,我只是新华社驻内蒙古的一位记者。”

1971年,15岁的汤计进入天津大港油田,成为油田体工队的一员。排球运动员的经历造就了他屡败屡战的性格。“这场球我输给你了,晚上肯定会总结:是不是我没盯住你?脚步挪动得快不快?第二天再打,输了再总结。这个个性已经到骨子里了。”

调到大港油田宣传部以后,汤计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天津有个有名的记者叫杨继绳,我非常崇拜他。”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他考入了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先是进入新华社山西分社,1989年调入内蒙古分社,一干就是三十年。

对汤计来说,为呼格案发声并不是全部。几年前,轰动全国的“王木匠”诈骗呼和浩特市政府案,汤计持续发出八篇内参,最终戳穿“神话”,为国家挽回了近30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有《万里大造林还是万里大坑人》《草原巨贪徐国元》《失控的条管局长肖占武》《“四吃书记”蔚小平》等极具分量的报道也出自他手。

58岁的汤计,至今仍然坚守在新闻采访一线。他说和他同龄的人都调回北京升迁了,自己是没有出息的一个。然而,他却用自己的坚守,推动了一桩冤案的平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山林
赞歌献给亲爱的老师
给妈妈的一封信
口香糖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
丰碑
给代课老师的一封信
老师,我想对您说
给航天英雄的一封信
人性
神奇的车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春之歌
生命——瞬间及永恒
用安全扩展拦截无用的脚本
指定Windows 10的更新频率
Win7更换窗口颜色
卡牌化趋势《怪物猎人大狩猎》
建设新疆棉花监管库物流信息平台的探索
一种以体感技术实现人机交互的PC游戏控制系统
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训平台构建与研究
Intel 10nm时间敲定拒绝14nm悲剧再演
工业燃煤锅炉现场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的研究与设计
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汕头网络资源中心网络资源管理内部运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Flash交互动画》实训教学实践
只做键盘党好用的快速启动器
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称心高效快捷方式有玄机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让语文阅读教学绽放光彩
在游戏语言环境中识字教学尝试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走出教学误区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应读占鳌头
给垃圾找家
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的助跑器
找回儿童体育课的欢快——小学体育课师生互动的思考
怀仁义之心尽智笃信
教孩子择砖块,砌房子
对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设想
给孩子一缕金色的阳光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