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选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选择

摘 要 目前中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现代化差距巨大,已被国家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中。民族地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发展战略。发展落后及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差异表明,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能突破困境,实现发展,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族地区现代化 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孟祥鹏,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李红军,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彭怀彬,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中国发展最落后的西部地区,如何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将会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初步探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

一、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历史进程

中国是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与东部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民族地区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总的来说,民族地区主要是在国家计划安排下选择了与国家基本一致的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前, 中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坚持“生产力空间均衡布局”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通过计划经济方式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平衡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布局。民族地区在这一时期同样选择均衡发展战略,在实践中民族地区建立起了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改变了民族地区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生产力布局,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均衡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实际上,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兴建的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应有作用。究其原因,最大的失误在于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平衡规律” 忽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特点,用行政手段进行工业投资,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这些工业企业难以和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建立有机的联系,浪费多、效益差,不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总结30年平衡生产力布局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经济分布不平衡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强调通过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短期内会造成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但从长期看,由于关联效益会缩小地区差距。邓小平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思想,在实践中推行“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的开放布局。我国民族地区在国家坚持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突出开发国家急需而本地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突出重点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为加强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发展民族地区工业,确保民族地区的财政来源,扩大劳动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这一发展战略突出强调经济效益和发挥各地区和部门优势, 注重效率优先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忽视了区域内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忽略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条件及发展能力存在的巨大落差,使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及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已经威胁到了民族地区内部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不平衡发展战略强调工业总量的扩张,而常常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和谐等,导致各种矛盾加剧。实践证明,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难以持续。

二、民族地区现代化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在我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后,民族地区开始重视全面协调发展。但如何把效率与公平问题统一起来,是当前民族地区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现代化坚持不平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相统一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成为必然选择,即民族地区在非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协调发展,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地区的具体贯彻和运用。

(一)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非均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让有条件的地区、领域、行业乃至企业首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地区、领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有效发展。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条件决定了走非均衡发展道路是其必然选择。民族地区主要指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国家经济区域的划分属于发展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多年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落后,极大限制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民族地区只能集中有限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式的发展,然后再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同时,民族地区内部,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等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各个方面发展条件的不均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依据现有条件发展产业。走同步富裕、均衡发展之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依据自身条件走非均衡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二)坚持协调发展战略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协调发展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键。民族地区必须把自己与发达地区相联系,把自己纳入更大范围的经济联系,为自己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外部力量。这是由民族地区的特殊条件决定的。民族地区具有如下特点:“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贫困面积分布最广、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地区, 而且还是中国知识资源严重不足、人类发展程度处于极低水平的地区。” 这样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管理经验的发展条件决定了民族地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即使集中全部力量在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因此,建立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是民族地区实现发展的关键。 民族地区发展条件的非均衡性要求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发展是硬道理”。但目前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形成的矛盾已经对本地区的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民族地区既要坚持非均衡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不断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二者的统一我们称之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为基础,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三、民族地区现代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途径

(一)对外联合,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推进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合作。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民族地区必须主动走出狭小区域,实现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口帮扶、相互合作是中央定的战略决策。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发展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和产品, 形成地区间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各具特色的分工格局;二是在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中应坚持错位发展,当好配角,主动承接发达地区需要向外转移的产业。

积极利用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和民族优势推进国际合作。“国际经济贸易集团化、区域化、专业化、全球化倾向日趋显著, 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中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中南半岛经济圈的发展态势。” 全球化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的最大机遇是能够充分利用全球知识、全球资源、全球市场, 用以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民族地区开展国际合作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甚至是民族优势。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直接接壤,处于国际合作的中心位置。有些民族地区甚至与相邻国家或相邻国家的地区同属一个民族。如中国东北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与南韩、北朝鲜就属于一个民族。这些有利条件为实现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民族地区可以利用本地优势和全球化发展机遇,培育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加速现代化进程。

(二)对内优化,突出发展先进产业和特色产业

民族地区的真正发展在于建立属于自己高效率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先进产业和特色产业。

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如由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使地理位置优越的民族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条件。经过国家多年的支持,民族地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通过东部和西部人才的交流和培训、民族地区人员大量外出打工和民族地区自己的培养,以及市场经济的人才自由流动等使民族地区具备了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才的能力。因此,民族地区应大力吸引发达地区和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工业基础。

民族地区除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还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所谓特色产业,指民族地区依据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产业。“这里的比较优势是指由不同区域存在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决定的, 包括区位、环境、资源、科技、历史文化、外部条件等因素。” 民族地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使这些区域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转变为经济优势。如依托本区域境内外矿产资源,发展大型国际油气、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燃煤发电基地;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发展旅游业,推进旅游休闲和创意产业发展;依托特有的生态资源农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品牌;依托国际合作中的地理位置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物流项目,发展国际国内双向流动的现代物流产业等。

(三)统筹安排,提高全面协调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打破民族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民族地区的特点是地广、人少、自然资源、农牧资源丰富多样,拥有众多发展国际贸易的口岸等。这些特点决定民族地区可以以地区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县城和重要口岸为重点, 以小城镇为节点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资源优势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经济优势。民族地区除矿产资源外,还拥有大量自然景观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农牧资源等。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开发多样化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是必然选择。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观念革新、制度建设和提高技术水平结合起来。民族地区必须认识到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一整套相应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法律制度和不断提高开发的技术水平是实现循环发展的根本保证。

总之,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很不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但单一以追求“GDP”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已经引起诸多问题,协调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民族地区现代化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即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能突破困境,实现发展,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别了,母校
小白兔咪咪
这样的友谊让人心痛
二十年后
被风吹过的秋天
或许
向前吧!即将毕业的我
献给母亲的歌
妈妈再爱我一次
那一次我错了
我因朋友而自豪
颂母亲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红富士老班
2009年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调研思考
招商引资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实践支农惠农政策状况调研报告
2009年广电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县财政局长先进事迹材料
旅游局长科学发展观管理整治调研报告
建筑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文化站站长宣传思想先进个人事迹
创建百姓放心医院汇报材料
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调研报告
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加强我市政法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供销社退休老干部七年如一日先进事迹
典型事迹材料--柔肩扛起苦难的家
论如何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基于MCGS和PLC的定长切割机控制系统研究
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分析
电网企业干部考核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建设监理
从创业本质角度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
关于提升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科学性的探讨
儒学在明代的世俗化及其微变
劳务派遣的新模式及制度创新研究
轿车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传播学视角的旅游资源传播分析与策略
壮族山歌发新桠民族文化添新花
陶瓷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情况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实录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练习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