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05
应用性和跨文化性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从应用性和跨文化交际性两方面入手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将极大地提升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应用性;跨文化性;建构主义
根据我国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并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融合了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教学理念,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建构主义认为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强调“协作”、“会话”和“情境”(曹盈,王善江,2009)。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课程要求》表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不再拘泥于口传笔授的课本教学,而应当以语言应用技能为目标,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将语言技能作为沟通能力的一个方面建构学生整体沟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而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应用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目的以语言应用技能为目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则注重学生整体沟通能力的构建(汪火焰,2012)。目前高校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仅凭自己的喜好给学生补充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类知识,这样的知识传授是间接且断层的,而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中系统地增加应用性和跨文化交际类的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英语课程的实用性,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
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多数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这样的传统模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交流性的语言在交流中的实际作用。而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这种科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基础教学内容,跨文化交际及应用性英语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和第二学期中开设每周六学时的语言基础必修课;第三和第四学期除了每周四学时的语言基础必修课,还开设两学时的跨文化交际类或英语应用类课程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水平和所学专业选择其中一类课程;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中,学生进行每周两学时的交际类或英语应用类课程选修课程。在这一原则下,大学英语课堂以文化性和应用性为导向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方面,语言基础课采用统一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讲授听、说、读、写、译。文化交际类课程包括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诗歌小说欣赏、圣经与希腊神话、英美社会与文化概况、英语电影视听、中西文化比较。英语应用类课程包括商务英语、法律专业英语、文学专业英语、医学专业英语。通过不同学期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跨文化类与应用类的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交际环境和各类实践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文化类课程中,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前提下,广泛了解英语国家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实例完成主题任务,不仅通过阅读和听力输入知识,并通过演示文稿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并辅助以演讲、辩论、话剧等方式进行。应用类课程中在专业学科教师的辅助下,英语教师选取文献,布置给学生阅读和讨论,并让学生用英文写回馈报告,培养锻炼学生使用专业英语术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两类的系列课程中加强了英语的口语和写作的强化训练,循序渐进,达到最终可以进行运用和交流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安排学生每周听取学校外教讲授的文化讲座,鼓励学生与学校的留学生交流,进行文化会话和文化日志的书写,并通过参观、表演、研究、俱乐部、主题海报等方式开展文化延伸性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就无法与教师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合作式学习”和“研讨式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综合文化教学法,将自然习得文化知识的隐性教学法,与较为直接系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系统学习知识的显性教学法结合,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探究能力。改革后的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不仅作为课堂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和检测者控制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也同样作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立足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布置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语言或应用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围绕不同文化或应用项目拓展学生的交际体验,形成教学的系统性。
结语:
经过一学年的改革实践后,通过问卷测试及部分学生访谈得知,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性和跨文化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构建了系统的学习脉络,而教学策略充分考虑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和反思性等特点,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此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增进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基本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了学习中的学科交叉、拓展了实践渠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具有很强的改革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有意义的事
- 她给我留下的印象
- 走路的启示
- 颠倒王国奇遇记
- 蜘蛛
- 爱在痛的边缘
-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感想
- 未来的设想
- 习俗?不懂
- 南辕、北辙
- 将军的故事
- 星星
- 我最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
- 生命如花
- 再见吧!同学
- 浅谈项目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 论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
- 公路施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措施探析
- 融资担保在大连渔业金融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 路政管理中经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
-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
- 浅析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管理
-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国企科学发展
- 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
- ERP下物料管理的风险分析及内部控制设计
- PPP模式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研究
- 决策支持系统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 关于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思考
-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鹿和狼的故事
- 我的战友邱少云
-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 景阳冈
- 童年的发现*
- 荔枝
- 长征
- 开国大典
- 猴王出世
-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索溪峪的“野”*
- 草船借箭
- 孔子游春
- 鸟的天堂
- 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