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摘 要:小说的改编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也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同名小说进行的改编,并在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台词、配乐等方面成功将其本土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她对于影片本土化的灵活呈现值得研究和思考。影片为当代中国的文学的改编起了示范作用,有着深远的艺术影响。

关键词:本土化;改编;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落下帷幕,茨威格在这一时代转型期发表了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女人为爱慕的作家倾尽一生的故事。在近乎一个世纪之后,中国青年导演徐静蕾将这一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她的电影在故事背景和情节、人物形象设计等方面做了本土化的改编。电影改编的本土化,使电影能够“入乡随俗”,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1 故事背景的本土化

茨威格的小说中,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早期的奥地利,女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处在阶级时代的无奈:十三岁的时候,她和母亲深居简出,因处于资产阶级底层而卑微地生活;邻居搬走后,搬来的作家有着仆人老约翰,这与相依为命的她和母亲也形成鲜明的阶级对比。而徐静蕾在改编过程中,将故事背景放到中国三十年代的北平,是有充足依据的:中国的三十年代是抗战爆发的动荡时期,时局的不稳定使之与一战刚刚结束的奥地利有相似之处,这样的大环境也更能衍生出更多故事情节,比如电影中的作家在抗日游行的街头救了陌生女人,两人才有了相识的契机。此外,三十年代也是中国阶级划分明显的年代,这也为电影提供了情节发展的可能性,使之合情合理。在地点的选择上,尽管电影里有歌舞升平的桥段和上下阶层的鲜明划分,徐静蕾让故事发生在北平而不是旧上海,那是因为,在本土化的呈现上,选择北平显然更胜一筹。因为北平是当时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它有着中国最鲜明的符号:四合院,胡同,京剧,糖葫芦……在三十年代,它没有被西方文化过多侵蚀,而上海却显然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代表了,因此在地点选择上,北平更有回归本土的意味[1]。

2 人物形象的本土化

在演员的挑选上,电影对小说人物的原型有所延续,却也有所突破。电影中的作家和陌生女人由姜文和徐静蕾扮演。在小说中,作家被描述成“年轻、漂亮,身材颀长,动作灵巧,英俊潇洒”的人,在电影中,姜文饰演的徐爱友虽然显得有些臃肿,老态,但却不失独特的魅力:他年长却依然活跃,眼神沾染了世俗却也不失孩童般的天真;他举止文雅饱读诗书,带着传统中国独有的书卷气;他的笑容真诚而温暖,足以融化一个13岁孩子的冰冷的心。如果作家真如小说里那般年轻漂亮,女人对他的爱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外形,那这种爱未免太过肤浅无知。所以,徐静蕾在电影里弱化了作者的外表,使他的迷人之处在更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侧面也深化了女人对作家的爱:这种爱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爱,她是深入灵魂的,对作家由里而外的无可救药的迷恋。

徐静蕾在影片扮演写信的陌生女人。徐静蕾属于外表清丽但绝不艳丽的一类女性[2],有着安静内敛的特质。因此,在电影中,她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为爱无限隐忍,却又奋不顾身的传统女人形象。与小说相比,除了有一张具有东方古典美的面容之外,也多了东方女性的阴柔与矜持。因此,在本土化方面,徐静蕾将女主角身上的东方元素与小说完美融合,自然而贴切。

在化妆设计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符合中国三十年代典型的穿着打扮。影片开头,作家一身灰色长袍坐在家中,短发,戴着黑框眼镜,也凸显了本土化;在陌生女人童年时第一次见到作家时,作家乘着摩托车赶来,一身黑皮衣,夸张的眼镜遮住眼睛,是三十年代新潮的衣着打扮,这些穿衣打扮结合在一起,便向观众塑造了一个生活在30年代的北平人物的真实形象,将当时中国与西洋文化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影片当中徐静蕾扮演的陌生女人起初不施粉黛,穿格子长袍或学生装,戴纯色围巾,清纯温婉的形象深入人心;八年后她成了别人的情人,衣着打扮也华丽起来:精致的脸妆和发型,大衣和旗袍。徐静蕾用这种方式体现了一个女人从前到后的转变,也在本土化的改编上不露声色,生动贴切。

3 故事情节的本土化

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小说大体相同,但在细节方面做了悉心的修改,在原著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本土化元素,如:作家住的四合院在狭长的胡同里,马车来来去去;作家看信前吃的长寿面;增添了过年的情节,灯笼、鞭炮、窗花和京剧营造喜庆的中国气氛,女孩母亲让女孩给邻居送饺子;女孩在胡同放风筝,跳皮筋,在家织绣球,学写毛笔字等。

六年后女孩长大,与作家的第一次相识,小说里是通过作家主动的攀谈实现的。在电影里,徐静蕾设计了一场街头的营救。三十年代的北平时局动荡,陌生女人和同学走在游行不断的街头,枪声响起,作家出手营救,两人得以有机会相识。将故事情节同社会背景结合,是影片本土化的有效手段。

此外,女人怀孕后,电影只用了火车,江边,乌篷船等场景来体现她生活的艰辛,而乌篷船是最具本土特点的。十年之后,女人依靠军人黄觉,徐静蕾增加了两人在戏院看京剧的情节。宽敞的戏院,标有“民国政府”的条幅,国人耳熟能详的京剧,都把观众带入到三十年代北平的情境里。因此,影片将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与故事情节巧妙地融合,使之更具本土特点。

4 配乐和台词的本土化

贯穿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是《琵琶语》,琵琶是中国民族乐器,音乐轻盈悠远,形成一种忧郁气质的格调,一种品茶似淡香的人生,空灵的琵琶曲伴随着女主角的身影,将东方女性独有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小说中的书信,在电影中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徐静蕾用一个传统女人的声调讲述对作家的爱恋,语调幽怨低沉,像一束浅浅的河流。独白大多取自小说中的书信,只是个别地方有所更改:把住处改成了四合院,描述国破家亡时自己微不足道的情感。电影中的对白是最具本土特色的:四合院里的人京腔浓厚,尤其是女孩的母亲,张口就是地道的北京话,这一下子冲淡了外国文学作品留给观众的距离感,把发生在国外的故事变成地道的中国版本,使电影更具本土色彩。

5 价值和意义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茨威格刚刚经历一战的苦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所以他写“陌生的女人”的困境,也是在影射自己的处境。他接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来表达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的茫然。而徐静蕾在电影的创作中,故事也不只表达了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爱,通过描写女人接近于信仰的执着迷恋,来说明一个永恒的矛盾: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间的差距。而这也是当前社会国人的心声,在电影中被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出来。

总之,小说和电影是两枝并开的艺术之花,互相滋养,互相给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在视听方面是具有灵性而不是盲目死板的,这种灵性在于视听元素的本土化呈现与价值意义的全新诠释,而这种价值观也是当然国人特有的,对现实的一种感慨。相信看过电影的观众,会对自身价值有更深层次的思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百年艰辛,铸就辉煌
走进大森林
滑活力板
黑猫,孤
“有着香头发”的姐姐
孝的感言
《穷人》续写
紫风铃
再见了,母校
快乐过中秋
平凡也是一种享受
迷失的灵魂
观察苹果
我的老师
期中考试的总结
项目选来选去 可靠还是爱迪
冬季气温降低患者连连叫苦 郁鑫膏显奇效专克风湿骨病
宫氏太极 民间特技
用我康复技能还读者健康体魄 胜于一切金钱荣誉
山西武乡资源丰富 投资兴业好去处
现场考察成功学员每年赢利100万
春天来了 推荐几种小本创业的特效产品
现代营销新年祝福四方读者 分析羊年创业大势为您财富导航
点滴星火集众人之志 众筹浪潮袭来势不可挡
财富年我们共风雨 创业周天天正能量
做手机照片饰品不摆摊 不开店也能大把赚钱
以火锅为例和读者聊创业话题 结合案例总结经验供读者参考
开店经营一站式采购 美容保养特色产品代理挣大钱
2015抢金热潮震撼来袭:比电商更轻松 比微信更暴利
龙芬博特变频地源热泵 高效节能成行业领导者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材理解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