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恩视域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与对策研究

马恩视域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与对策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06

马恩视域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他们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问题之中,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思考,进而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法性。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峻的情况下,研究并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

1 问题的缘起

早在十九世纪,生态环境问题就已经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学术创造的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德、俄、日等国也纷纷通过资本主义革命或者改革加入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地提高,但是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真考察了工业革命后工业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并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问题之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提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社会上总是充斥着一种“马恩过时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已经不能用来处理目前的现实问题。然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诸多事物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思入了时代深处,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并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指出其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有效驳斥“马恩过时论”,而且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也十分必要。

2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都星散在他们各个时期创作的经典文本之中。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关注几乎为零。直到上个世纪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日益兴起,学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才逐步走向正轨。发展至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学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反复阅读,梳理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归纳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他们普遍认为,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与生态环境是天然对立的,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具有明显的“增殖获利”原则,其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而非货币,正是因为资本要求将集中起来的货币不断地投入到生产和流通之中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其运行路向可简化为:“生产――流通――获利――生产”。这种循环过程,使得资本不断地被投入到生产,尽可能地去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所以,资本无时无刻都处于增殖变化的运动过程之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海德格尔将资本这种增殖逻辑称之为资本的“进步强制”,资本的“进步强制”一方面从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但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必然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但是,资本在发展过程当中却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有着深刻的内在危机:资本逻辑使得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而毫无止境地盘剥自然,引起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2]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的增值逻辑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其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带来多少利息,每年总共积攒多少钱”,资本家成了“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而“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3]。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曾对德国有机化学家李比希的著作进行了认真的考量,并创造性地吸收了其“物质变换”的思想。所谓“物质变换”,就是指两种不同物体之间物质、材料的相互交换,“在说明生产的‘自然’过程时,我也使用了这个名称,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5]。事实上,资本的扩张往往以牺牲自然和劳动力作为前提,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将自然资源变为增殖的载体。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资本增殖逻辑主导下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人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不断地掠夺自然,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较长的循环恢复时间决定了人们无止境地盘剥只能是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治对策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探寻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行途径,部分发达国家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不少好转。但是,仔细考察这些国家的治理措施后,不难发现其治理思路无非只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却无法遏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反复出现,长久以往,势必又会造成人力和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要使得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解”,就必须得“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去改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性冲突的根本因素。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笔者认为,要根治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克服资本的偏执性增殖。资本的增殖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得人与自然关系不再和谐。因此,要克服资本的偏执性增殖,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的道路。那么,是不是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生态环境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也出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社会主义道路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驾驭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所以,“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资本增值逻辑的驱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堪忧。而今,要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就必须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完善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职能,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探寻并制定一系列对生态有益的规章制度。各级的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遏止。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被资本“绑架”的时代,科技成了“资本化”的人的帮凶,使得自然不堪重负,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本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也可以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破坏“火上浇油”。科学技术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关键就是看人在怎样地运用科学技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作用,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历史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重要力量。所以,要改善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就必须要克服资本的偏执本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拥有一颗平常心
冬景
秋天
这一刻我知道了母爱的伟大
妈妈,您不平凡
小燕子得救记
笑,离我越来越远
我的同桌
打针ing
猫和老鼠
书海漫步
母爱
说名道姓
秋天的早晨
从消费者保护角度论格式合同的规制
浅谈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探析
论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对管理人的监督机制研究
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反思
我国刑事错案纠正机制之反思
法治语境下中国政府与市场边界探究
浅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控制研究
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逮捕后判轻刑实证研究
浅论主任检察官制与检委会业务决策机制协调衔接问题
法官员额制改革评议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审查机制研究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二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以学为主 学导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构思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四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五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六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四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六
《世纪宝鼎》教学设计之三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学设计之一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之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