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从《香妃戎装像》看舞蹈的神态
从《香妃戎装像》看舞蹈的神态 从《香妃戎装像》看舞蹈的神态
摘要:中文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具有多元的文化历史,舞蹈剧目中神态的运用即非常显着,例如舞蹈作品《香妃戎装像》,其一个眼神、一个舞姿的变化,始终离不开神态的运用,舞者一旦将神态把握好,就能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最重要的舞蹈风格。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香妃戎装像;神态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刘芳以舞蹈作品《香妃戎装像》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国内级别最高的青少年舞蹈比赛,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中国民族民间舞青年女子独舞表演三等奖、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圆满落幕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二等奖,编导林辰 ,作曲张擎。作品《香妃戎装像》所表现的舞蹈内容:身着盔甲手握猎刀的香妃(即容妃,霍卓氏,又作和卓氏)油画像,演员以维吾尔族舞蹈语言——刀郎,来展现身着狩猎装束的香妃形象以及其丰富的神态特征。
一、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卜。后称层至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鹊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还吸收了古西域乐舞的精华 。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1.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
2.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本特征: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3.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4.维吾尔族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征腰功和快速旋转。(腰功包括板腰、侧闪腰、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常见也别具特色。旋转强调“乍动乍息”,既启动要快而强劲,停止要马聚然、稳健,区别于其他民间舞的旋转。)
5.维吾尔族舞蹈主要的表演形式:“多朗”“赛乃姆”和“手鼓舞”最有代表性,其中还有表现狩猎过程的“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
二、关于《香妃戎装像》的实例分析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刘芳以舞蹈作品《香妃戎装像》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国内级别最高的青少年舞蹈比赛,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中国民族民间舞青年女子独舞表演三等奖、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圆满落幕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二等奖,编导林辰 ,作曲张擎。作品《香妃戎装像》所表现的舞蹈内容:身着盔甲手握猎刀的香妃(即容妃,霍卓氏,又作和卓氏)油画像,演员以维吾尔族舞蹈语言——刀郎,来展现身着狩猎装束的香妃形象以及其丰富的神态特征。
神态:即表情、神态。舞蹈神态是指在进行舞蹈时演员所应具备的表演能力的发挥,注重舞蹈风格的展现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尤其在维吾尔族舞蹈体现显着。第八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香妃戎装像》中丰富的表情及细腻的神态协调配合,使维吾尔族舞蹈——刀郎的特色得以体现。通过对舞蹈《香妃戎装像》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点透析舞蹈神态:
1.舞蹈作品开始具有野外狩猎时如男儿般的帅气和对外出狩猎时的愉悦心情,同时散发出女人骨子里特有的柔媚。
2.在音乐转换至慢板时,舞蹈演员“香妃”如少女般动作缓慢柔美,眼神、头部、脖颈、肩、腰、臂、肘、膝、脚等动态细腻富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动作质感。
3.作品后以情绪的展开,动作连接技术技巧等方式达到作品高潮,全面展示了女子如男的气质和狩猎时的霸气。
三、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递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现存各舞种之间日益加深联系并加以相融与创新,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范围内实属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仅有中国古典舞的一脉相承,而且有民俗舞的异彩纷呈——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风俗养就了不同的舞”。民族民间舞所反映的是现实人们的劳动品质与生活现象,因此,强调舞蹈神态的把握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不可忽视、不可遗弃的现实意义,反之应准确并注重运用神态的表现方法。
结语
作为一名舞者,不仅仅要学会跳民族民间风格性的舞蹈,更要学会去看民族民间舞蹈神态的运用,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对各种舞蹈神态不断地研究,每一个细节它都代表一种文化符号,从中我们要学会去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宏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秋萍(1988.7-),女,湖北黄石人,助教,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蹈;陈松(1985.5-),男,江苏盐城人,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形体。)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开学第一天
- 一件难忘的事
- 看眼睛
- 看猴
- 可怕的手术
- 捉金鱼
- 包饺子
- 冬天
- 制作“心情相框”
- 如果我有一对翅膀
- 一次有趣的游戏
- 捉迷藏
- 补裤子
- 妈妈生气时
- 喂鸽子
- 潜论罪犯劳动改造及管理(1)论文
- 探析《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作用(1)论文
- 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企业人事信息系统的应用
- 浅探完善劳动合同制度(1)论文
- 论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藏书发展
- 浅谈模糊控制在排矿阀门控制中的应用
- windows nt环境下fddi网卡驱动程序设计 2
- 试论信息社会学
- 浅论《劳动合同法》立法之辩(1)论文
- 试论劳动诚信制度的法律保障(1)论文
- 网络化趋势与图书馆发展观
- 浅析西门子数控系统
- 智能网络存储方案
- 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浅析工业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
- 槐树的四季
-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 《槐乡的孩子》学法指导
- 炎热的天气──仿写《槐乡的孩子》第3段第2句
- 《槐乡的孩子》课文解读
- 《槐乡的孩子》近义词反义词
- 我与槐乡的孩子作对比
- 槐花飘香
- 猫捉老鼠
- 小脚丫的故事──因大槐树想起的
- 读《槐乡的孩子》有感
- 茶乡的孩子──学《槐乡的孩子》
- 给槐乡孩子的一封信
- 《槐乡的孩子》好词好句
- 《槐乡的孩子》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