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现实意义及优化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学者对“城中村”的认知,从之前的完全否定转变为不完全否定,从毒瘤观到功用论,而“城中村”确实在承接外来人口,缓解城市压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城中村”中存在的弊病,优化“城中村”行动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优化
1、“城中村”概念解析
2.1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顾名思义,使具有城市的属性,简单说来,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就称之为城市化。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进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动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1]。由此可见,“城中村”的城市化过程不是单纯的物质体系转变,应是经济、文化、景观的综合转变,实现村民和外来人口的文化整合和发展。
2.2“城中村”概念界定及本质
“城中村”从词义上来看即为城市包围的村庄,是在我国快速且粗放的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现象。
目前学界对“城中村”概念观点不一,有的从区位特征定义,有的从景观特点定义,有的则从形成原因界定。李培林在《城市的终结》一书中以“羊城村”为代表,界定”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结构作用的产物,是城市地域扩张的一种本质延伸[2]。蓝宇蕴在《都市里的村庄:关于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一书中则以“珠江村”为典型,认为”城中村”是村庄内部的逻辑运作结果,城市化农民的利益机制、生存和发展机制及其相关行动逻辑才是形成“城中村”现象的根本原因[3]。而刘梦琴则认为“城中村”城市建成区内流动人口的“寄居体”,演变为以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体的低收入或流动人口聚居区[4]。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我们界定“城中村”概念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不断扩张,使得周边某些村落被城建用地包围,导致村落人口、景观、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并且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聚集区。
2、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现实意义
由于“城中村”大量问题存在,目前政府和学界对于“城中村”的价值判断几乎表现为一致的批判倾向,快速而坚决地铲平“城中村”几乎也成为政府推动城市化“业绩”的重要标志[5]。然而,“城中村”却并非像盛传般不堪入目,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在推动城市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城中村”――大城市流动人口最佳聚居模式
“城中村”建立在一种相互矛盾的逻辑上,身为外来的乡村移民,在都市里又没有真正的收入,然而要摆脱外来人口的身份,有一定要在城市里找到地方住。所以“城中村”存在的本身在城市需要大量产业工人却没有为其提供廉租房的情况下,“城中村”代替政府解决了问题,起到缓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2.2“城中村”――成为城市人的跳板
“城中村”在乡村-城市转型过程中,“城中村”人口的社会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相对与农村而言,他们从事的是非农生产活动,是城里人,但对于城市而言,由于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较低,他们只能从事低层次、非正式的体力劳动[7]。他们住在农村与城市的交错地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恐惧城市疏离,而“城中村”的一席落脚之地让他们坚信自己终会成为“城里人”。大多数生活在“城中村”的青年人渴望的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真正摆脱乡村、融入城市,他们更想让自己的家人成为偌大城市的一员。但是高昂的物价与持续走高的房价无法让他们扎根城市,而“城中村”让他们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城中村”的低房租,比城市里更低廉的物价水平,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积累财富的需要,大多数外劳务工者将70%的工资寄回乡村家中供父母和子女开销,为避免与自己相同的尴尬境地,稍有能力的家长则会把孩子接到城市,让他们从小就融入城市环境,与城市孩子共成长同学习,为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做好铺垫。外来务工人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一定吃得了苦”,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最底层,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与自己遭遇相同的经历,拼了命的也想在城市的站稳脚跟,把孩子向“城里人”拉拢。
“城中村”是世代沿袭的发生地,父母常为了替自己的孩子争取较好的机会而牺牲,虽然繁华的城市没有安身之所,但“城中村”的存在让他们依然相信圆梦城市的可能。 2.3“城中村”――缓解用工荒问题的必要途径
所以,“城中村”的存在不仅对外来务工者的自身有益,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3、直面“城中村”问题,优化“城中村”建设
虽然“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仍要看到目前的“城中村”有许多不足之处,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3.1正视当前“城中村”现状
“城中村”由于建筑密度大、基础设施差、布局杂乱无章导致“城中村”整体环境较差,卫生状况堪忧,居民居住环境不如建成区居民;而且过于密集的建筑和无序的设施严重影响了消防车辆的顺利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进行高效率的补救。其次,“城中村”居住人口构成复杂,既有高级白领又有大量打工一族,同时也是犯罪分子的容身之地,加之管理关系不清晰、责任不明明确,“城中村”就成了城市管理的难点。再次,由于“城中村”原有的村民单纯依靠租金说如生活,惰性不断滋生,很多村民养成了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习惯,过着不思进取的生活,逐渐形成不良的风气。
3.2“城中村”优化措施
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一直无法突破以“硬”改为主,忽视“软”改的基本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病,所以转换思维,循序渐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把“城中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直以来,由于“城中村”未被看成城市的一部分,自发行和盲目性的建设规划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为极大发挥其优势,规避其问题,则应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功能、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城市容量的适度机制标准。习惯于摊大饼式扩张的城市,对改造成本高的“城中村”采取搁置政策,向城市外围“蛙跳”。结果是旧的“城中村”问题没解决,新的“城中村”难题又梯次出现[9]。在新的城区建设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村庄安置观念,把分级居住的农户集中搬迁到符合城市现状的社区,并在附近引导环境压力小的企业入驻,解决村民就业生计的后顾之忧。其次,针对外来人口的容纳问题,并非是单纯的旧村改造,建设一味的商品房,而是除了新建农民公寓,更应提供更多的服务低收入者的廉租房。一味地强拆补偿,诞生了一批批拆二代不思进取,惰性难改,按实际住房需求分配村民住房,兴建周边工厂解决村民就业,提供便利的周边设施方便村民及外来人口生活,并且开办素质技能培训班提高人口素质。政府新建廉租房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城市;健全租赁市场阻断犯罪分子投机藏身;优化环境使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减弱自卑感真正融入城市环境;兴办学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口的心里融入感,减少他们在城市的后顾之忧。当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中村”的问题仍将存在,但在城市未找到其良好的“替代品”之前,不可急于求成,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真处理“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融合,科学统筹,以人为本,使“城中村”过渡带作用凸显,社会毒瘤论调弱化。
4、结论
“城中村”是中国在特定发展环境,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一种地域空间现象。他在支撑我国粗放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他是积累财富的最佳地,是变身“城里人”的等待点,虽然目前“城中村”问题仍未突破,但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统筹的原则下,“城中村”将成为城市化突飞的催化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开学了,我们笑了
-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 因为选择不同
- 观察豆子
-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颐和园导游词
- 可爱的小猫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黄山导游词
- 我的蝈蝈将军
- 观察
- 时间都去哪了
- 再逢中秋
- 养蚕
- 胜似亲人
- 剑桥秘书考试的简况
- 如何做好办公室工作
- 工作会议礼仪
- 全过程会议礼仪
- 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简介
- 全国秘书职业资格考试招生简章
- 秘书证书考试揭秘
- 秘书的写作工夫是怎样学来的
- 会议纪律
- 会议开幕词
- 安全会议制度
- 学校安全会议制度
- 剑桥秘书证如何学习
- 国际职业秘书协会(IAAP)
- 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将改革
- 浅谈提高煤炭运销管理水平须加强统计工作
- 中国式国企管理60年
- 浅析企业的成本管理
- 建筑施工中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
- 作业成本管理与价值链分析
- “飞特族”冲击国企管理
-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初探
- 财务杠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 粤东北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的风水
- 施工企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的关系
-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途径
- 角度过程能力指数及其在非对称角偏差下的推广
-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 西方EVA价值评价与物流企业管理创新
- 创业板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案探讨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一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司马光》片段
- 《司马光》教学偶得
- 《司马光》教学一得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实录之二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教学一得1
-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司马光》片段1
- 《乌鸦喝水》教案
-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十一(第一课时)
- 《司马光》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