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07
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从物流产业发展特性和发展规律出发,构建用于评价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再使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西部各个省(市)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物流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上,内蒙古最高;二是在物流产业发展的潜力水平、就业贡献水平和规模水平上,新疆、内蒙古和四川分别最高。
[关键词]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因子分析
1 引 言
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了对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物流总量不断扩大,但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并且这种差距还在逐年扩大,西部各个省(市)需要进一步根据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以推动本地物流产业发展,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
2 文献回顾
3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来源
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从物流产业发展特性和发展规律出发,考虑到了物流产业具有多行业性、基础性、服务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先将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划分三部分,一是物流产业基础水平,二是物流产业提升水平,三是物流产业成效水平[4],这三部分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指标体系,最终选取了9项二级指标来衡量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
4 西部物流产业发展的评价结果
由表2可知,所提取出来的三个公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8.528%,说明前三个因子已经反映了原始变量88.528% 的信息,因子分析效果很理想,用这三个公因子来代替原有指标变量对我国西部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因子分析的另一个更重要目的是要归纳出每个公因子的实际含义。如果初始所得因子的含义不突出,就需要采用旋转变换的方法,本文对比了几种常见的正交旋转变换法,采用了最大平衡正交旋转变换法,旋转结果最为理想。
旋转后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构表明:第一因子在物流从业人员平均报酬、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运营汽车服务比例等5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反映了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潜力水平,可将其命名为物流潜力因子;第二因子在物流从业人员比重上载荷较大,反映了地区总就业人口中物流从业人员情况,可以直接将其命名为物流就业贡献因子;第三个因子在物流生产总值、货物周转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反映了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规模情况,可命名为物流发展规模因子。本文又以正交旋转后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各样本的因子综合得分,并得到各个样本的综合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综合得分情况可以分析出,在2013年西部的内蒙古、新疆和陕西三个省、自治区的综合排名靠前,尤其是内蒙古,其综合得分远远超过其他省(市),达到了1.34分,而排名第二的新疆综合得分只有0.46分,说明西部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得分为正的城市还有四川、重庆、青海、宁夏。这表明以上7个省(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处于西部所有省(市)的平均水平以上。
5 结 论
通过评价分析西部各省(市)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发现新疆、内蒙古因为具较强的地理优势,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最为靠前,而陕西、四川和重庆紧随其后,西部其余省份物流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以上分析在西部各个省市对本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定位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各省市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城墙口的树林
- 感恩黑暗
- “包公”审案
- 笑对人生百态
- 龙宫洞
- 父母的爱
- 闪闪的夜明珠——水景公园
- 我的读书故事
- 儿时的回忆
- 作家的烦恼
- 夏
- 冷?
- 城市美容师
- 小金鱼
- 走过秋季
- 浅谈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 现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体系存在问题探讨
- 基于移动SNS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 我国贷款公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 学好会计的三个关键因素
- 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概述
- 网络环境下服装市场营销的策略调整探讨
- 物理科技改变人类生活
- 我省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
- 服装专业“厂中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 关于现代酒店营销模式的若干思考
- 高职院校经济金融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 分析法在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 中国制造升级发展背景下的新机遇
-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 《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西师大版《饮湖上初晴后雨》
- 《望天门山》课文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材理解
- 《望天门山》教学札记
-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望天门山》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