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朋友圈孝子”在左 “常回家看看”在右

“朋友圈孝子”在左 “常回家看看”在右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0

“朋友圈孝子”在左 “常回家看看”在右

一味地“晒”易使孝意苍白,而“常回家看看”又不太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要记得走出朋友圈,回家看看。

5月10日母亲节,微信朋友圈成为晒妈阵地,不少人发出母亲照片配以感恩话语遥寄祝福,一些赞颂母爱的文章和视频同时热传。有网友对此调侃称:“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还有网友摇身一变成预言师:“我掐指一算,今天的朋友圈将出现一大拨孝子。”

同时,百度百科里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朋友圈孝子”,指的是在母亲节期间,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一些祝福母亲节日快乐消息的人。

其实,在朋友圈示爱意、晒孝顺的情况并非仅限于母亲节。在父亲节这样的洋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及父母的生日,都会涌现出一大拨朋友圈孝子。

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忠信”中,把“孝”字放在首位。俗语也讲“百行孝为先”。孝道被认为是人类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但“朋友圈孝子”这个名词的出现,在深层内涵里透着一层贬义。

因为母亲们一般年龄偏大,又不善于接受新事物,可能不使用微信,所以难以看到子女们在朋友圈分享的饱含亲情的照片、文字,于是在朋友圈等平台隔空抒情的举动,被认为更多的是面向朋友的自我展示,理论上并不能转化为对母亲的情感补偿。以至于有网友调侃道:“在这里跟妈妈说爱你,你确定你妈知道吗?”,甚至认为在朋友圈晒孝顺、送祝福是“秀给朋友看的表演”。

那么,做朋友圈孝子真的就错了吗?

在朋友圈晒孝顺是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而流行起来的。国外流行“脸书(Facebook)”、“照片分享(Instagram)”等,国内则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这些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在其一篇文章中写道:社交网站的一个伟大成就是,它们把自己变成了大众传播的绝佳工具。只需在脸书上更新个人页面或发一条微博,用户就能让自己的朋友圈――有时还让全世界――知道自己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他们就能发送视频、图片及其他许多内容。

尽管微信创立只有4年多,但其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比脸书在美国还要高。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72%的中国手机用户都在使用微信,而脸书在美国互联网用户中的普及率只有67%。

作为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联系方式。每逢佳节或者重要的日子,在朋友圈晒照片、示爱、送祝福,是微信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母亲节微信刷屏,最为直观地印证了社交网络对于国人“情感表达传统”的改造之深。

在节日氛围的渲染下,个别平时怯于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人,借助文字和网络媒介,在朋友圈呼出心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不仅是情感倾诉的需要,也是社交网络盛行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关爱空巢老人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话题。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新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么看来,除了打电话慰问一下,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讲,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朋友圈里寄托一下祝福了。如果父母也是微信用户,便会收到极佳的效果,因为朋友圈的祝福对他们来讲,实乃精神上的慰藉。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紧跟子女的步伐,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中一员。甚至有老人在某报撰文称,“我们的幸福秘诀就是与时俱进,玩转微信,沟通交流,及时点赞,亲情升温,幸福无边。我们的‘夕阳’因家庭微信群而更加精彩。”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在《编织互联网》一书中阐述道,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发明,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创造,而且一直都是。他写道,“最终目的是发明某种事物,该事物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交流与合作。”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沟通便利。科技改变生活,让距离零距离,也让亲情时常在身边。因此,无需严肃地讨论朋友圈孝子的是与非,它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交流形式,“晒晒”孝顺也无妨。

只不过,一味地“晒”易使孝意苍白,而“常回家看看”又不太现实,可谓朋友圈孝子在左,常回家看看在右。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要记得走出朋友圈,回家看看,把“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正方

高路(@钱江晚报):除了有那么一点煽情,朋友圈里对母亲的爱基本上还是真实情感的体现。现实中不太有人会在自己的母亲面前长篇大论地说如何如何爱她,可是在网上,我们可以尽情地倾述自己的情感。朋友圈只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平台。把对母亲的爱大声说出来,让朋友们知道又怎么样,这一点都不虚伪。很多母亲不会在乎孩子是否记得还有个母亲节,同样的,祝福也未必一定要传到母亲耳朵里才是祝福。重要的是,一颗感恩的心不能被尘封起来。

刘义杰(@广州日报):没错,在网络上祝福母亲节,打电话祝福母亲节,一定不如子女回家陪陪母亲,给母亲做个饭,但问题是,由于时空的限制这是很难实现的。退而求其次也是在所难免。网络上的母亲节,毫无疑问,母亲自然难以立马感受到,往往也没有实际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节微信刷屏晒妈”没意义,它至少会给子女们反思的机会吧? 顾昀(@京华时报):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恩。一个人既可以用礼物表达心意,也可以默默传递无言的爱,当然也可以在网上公开喊话。对母亲的爱固然是一件私事,却并非不能公开表达。包括刷朋友圈喊话,也可看作一种实际行动。哪怕是故意作秀,这也表明本人认可这种表达方式,遵从感恩母爱的正面价值观。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客观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鼓励人们公开表达,让人们不再羞于开口。父母之恩,除了让他们感受到,还能让他们听到,岂不更美好?

冯进万(@人民论坛网):对于“网络孝子”,个人觉得,无论是出于打造自己孝顺形象,还是身在外地寄托感恩的表达,都是非常好的,都有助于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岑嘉俐(@湛江新闻网):即使是母亲们不上网,不能看到儿女们在朋友圈的祝福,这样的“晒”、抒情还是意义非凡的。网络舆情和社会价值引导很重要,网友如此扩散宣传对母亲的祝愿和敬意,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孝顺父母氛围,远比那些虚传假新闻、凭捕风捉影制造不良舆论来得厚道,如此不必苛之。

反方

汪滢(@新华日报):大部分的妈妈,可能并不在微信朋友圈,有些妈妈甚至不知道微信为何物,我们为什么要把对妈妈的祝福,晒在朋友圈里?妈妈的诉求,可能只是一个电话,一天陪伴,甚至只是为你做顿饭,朋友圈里各种高大上的爱,妈妈不需要,也感受不到,因此,朋友圈里的各种晒,与其算是爱妈妈,不如说在秀自己。

孟郊的《游子诗》里有这样两句:“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读读这首诗,想想母亲孤独的身影,还能将爱妈妈停留在朋友圈里吗?

刘勇(@湘江评论):相比于隔空祝福、朋友圈的感恩,付诸行动的陪伴、当面的交流和表达方式更值得赞赏。过节不过节其实不重要,如果只过母亲节,却不了解自己的母亲,那节日也就没有意义。其实只要孩子一点点关爱行动,譬如陪父母聊会儿天、拉拉家常,父母就会感到很满足。我们孝敬母亲不应该只是挑某一天做做样子,而应该形成一种常态的习惯。关爱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孝敬父母应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不该只在特定的节日里用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恩和祝福。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蒋(@华西都市报):铭记母爱、回馈母爱,从来都是个体化、内视化的过程,这意味着“惟有走心,方可安心”。相较于朋友圈里那些咋呼、激烈的催泪叙事,真实世界里那些日常的、琐碎的温暖,或许更值得关注。

丁刚(@重庆时报):一年365天,我们对母亲的尊重和关心不应只在母亲节这一天。与其母亲节在朋友圈里晒孝心,不如放下手机电脑,回归伦理亲情、回归常态,每一天都让母亲感受到母亲节的幸福。

辛木(@中国青年报):事实上,很多父母对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些舶来的节日并无概念,子女们不但没必要只挑这些洋节对父母说“我爱你”,甚至也没必要在朋友圈里一味刷屏。既然是为了“在微信上表达了,感觉心里舒服些”,那就在平常用父母期待的方式来表达吧,无非是多打个电话,多花些时间听听父母的唠叨,大不了多回几声“嗯”而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颂师恩
微言大义的《论语》
假如我有一只神笔
另一个世界(三)
妈妈
回音
迟到的约定
下雪了
它使我学会坚强
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白水寨之游
妈妈的爱
西风胡杨
雁 殇
谁听见了角落处的声音
吐鲁番所出《晋阳秋》残本研究
甲骨文史略
中国民族文化对宋代服饰的影响
唐朝东宫制度简析
论清政府第一次用兵准噶尔乱藏
民族文化旅游背景下“伊玛堪”的开发与传承
石勒的民族政策初探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莫高窟之于敦煌文化
王莽时期实施民族政策的原因探析
从过去10年学术期刊文章来分析探讨客家文化的研究趋势
略论1956年波兰“十月危机”
近三十年张弘范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初期的往事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金蝉脱壳》探究感悟
《金蝉脱壳》教材分析
《“空中霸王”的克星》探究感悟
《漂浮的山》教材分析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空中霸王”的克星》教学设计
《向大树道歉》教材分析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向大树道歉》教案
《金蝉脱壳》说课材料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向大树道歉》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金蝉脱壳》课外拓展
《“空中霸王”的克星》教材分析
《“空中霸王”的克星》课外拓展
《向大树道歉》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