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修辞巧妙,精彩纷呈

修辞巧妙,精彩纷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9

修辞巧妙,精彩纷呈

摘 要: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之一,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由缺隐、急转、谬读、改写、总分、串组等特殊的修辞手段构成的对联异彩纷呈,极具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对联 修辞手段 表达效果

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大花园的一枝奇葩。从古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小巧玲珑、精炼警策为特色,由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内容相关的相对称的两个语言单位构成。这是构成对联的必备条件。艺术性强的对联,除了对上述条件要求更高外,还要求平仄相反、意境相称、风格协调、修辞巧妙。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运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的活动。巧妙的修辞,使对联异彩纷呈,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下面介绍由几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所构成的对联。

一、精思妙构,意在不言中——缺隐对

缺隐,就是缺字和隐字。用缺隐的方法构成的对联称为缺隐对。缺字和隐字,在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作者有意不写出要写的字。但隐字在联外,可以补上,所补的正是本意所在;而缺字是无须补或无法补出的。

北宋吕蒙正早年家贫如洗。一年春节,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此联一贴出,很多人感到奇怪,但领悟过来后,齐声称妙。因为上联缺“一”,下联缺“十”,横批少“东西”,连贯起来,就是“缺

(一)衣少

(十)食,没有东西”,构思精巧,修辞巧妙。

辛亥革命失败后,有人给袁世凯写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隐去“八”,即忘八,以谐“王八”之音;下联隐去“耻”,即“无耻”。此联给倒行逆施的袁世凯当头一棒。

缺隐,使对联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峰回路转,别有新天地——急转对

急转对,就是作者在写作的中途,突然转变,后半截(或下联)意思与前半截(或上联)明显不同或截然相反,以收到突兀神奇的修辞效果。

一年春节前夕,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因为字写得好,意思又新颖,都被别人悄悄地揭走了。临至除夕,门上仍是空的。最后,他巧妙地构思了一副,先贴出上半截:“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这是副很不吉利的对联,当然无人揭了。大年初一凌晨,他贴上了下半截,变成了十分吉利的一副:“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近代诗人何绍基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平时多所题咏,许多人慕名请他题字。一天,附近的东岳庙死了个和尚,方丈派小和尚下山请何绍基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写道:“东岳庙死个和尚。”小和尚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哪有这样写的。刚要提醒,却见何绍基已写出下联:“西竺国添位如来。”小和尚转怒为喜,连声称谢而去。

急转对能给人以异峰突起、别有洞天的感觉。

三、嬉笑怒骂,皆为文章——谬读对

谬读,就是有意读错标点,将意思读反或读成另一种意思,以收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有个财主,一字不识,但颇会经营,不仅开了个酒厂,还做醋,同时养了许多猪,家业越来越大,成了暴发户。但是他为人却十分吝啬,人称“铁公鸡”。一年除夕,他请了个秀才写对联。秀才存心戏弄他一番,写道:“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缸缸酸”,横批是:“人多病少发财”。对联写出后,秀才为财主念了一遍:“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缸缸酸。”横批是:“人多 病少 发财”,财主听了,非常满意。天黑时,秀才趁财主不注意,在原联上加上了标点。顿时,吉利联变成了晦气联。大年初一,亲朋好友纷纷登门拜年,看到这副对联,个个忍不住大笑。财主一看,气得暴跳如雷。原来,门上的对联是:“肥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美酒味道好做醋,缸缸酸。”横批是:“人多病,少发财。”

谬读,故意别解反释,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

四、改头换面,自成一家——改写对

在原对联的基础上续字或改字统称改写。不同的是,续字是补在句尾的,而改字的位置灵活,不受限制。

1.改写可以改变原对的结构和意思。有一个秀才,一贯大手大脚,花钱无度。一年临近年关,他看到邻居们都忙着备年货,自己却身无分文,怕别人笑话,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行节俭事,过淡泊年。”知道底细的人看了,忍不住发笑,趁他不注意,在上下联的前头各加一字,变成:“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秀才看了,非常惭愧,从此痛改前非。

2.改写用于讽刺,是极有力的。一个土财主,粗通文墨,喜欢附庸风雅。一次,他为母亲祝寿,想写副寿联,就叫账房先生把常见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上。账房先生正写时,财主忽然想起,为老母祝寿,应该切题才行。于是他让账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为了对仗工整,他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这一改,对仗是工整了,却使人笑掉了大牙。

3.对联的改写还可以伸张正义。一官宦人家,为了炫耀权势,过年时,在临街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全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一位赶考举子路过此地,听到人们对这家的议论,甚为不平,便偷着改了几笔,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全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众人看了拍手称快。

4.对联改写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佳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本意是激励人们登高望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人反其意,改成:“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此联一出,即遭众人奚落,说他颓废消沉,不思上进。有人复反其意,改为:“到此难穷千里目,劝君更上一层楼。”这一改,境界全出。

改写,使对联新意叠出,别开生面。

五、提纲挈领,条理清晰——总分对

总分对,即表达时根据事物内容上的关系,在结构上分为总述和分述。

清朝曾彬生性诙谐,蔑视权贵。一日他到县衙为邻居打官司,小吏出了个对子请他对:“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曾彬顺口对道:“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院”。这副总分对,先分后总,把“大堂六部”比成“小畜一院”,的确需要胆量。

一次,梁启超路过武昌,去拜访两江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早闻梁启超才学出众,便出对试他。出对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稍稍沉吟,对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此对一出,张之洞惊叹不已:的确名不虚传。四水,指江淮河汉;四时,指春夏秋冬;三教,指儒佛道;三才,指天地人;江夏,武昌古名。上联,张之洞口气高傲,虽称梁为“先生”,但又含“居第一者,舍我其谁”之意。下联,梁启超虽以“小子”自谦,但又不甘示弱,语气巧妙婉转,道出不甘居后之心,言简意赅,不卑不亢,且对仗工整,颇见功力。这个总分对,有总述无分述(分述只列第一项),但分述是常识,不言自明。

总分对,提纲挈领,条理清晰。

六、珠联璧合,琳琅满目——串组对

把两个以上本来没有联系的人或物的名称按照对联写作规律组织起来的方法,叫串组,由此构成的对联叫串组对。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全联十四个字,嵌入了六个人名,无一衬字。上联恰似一幅春季田园放牧图:一碧万顷,牧笛声声,老牛哞哞。实际上,碧野乃当代著名散文家,田间为现代著名诗人,牛得草是豫剧名丑。下联中,金山非山,林里无林,马识途也无马无途,都是文艺界名流。将他们串组起来,活画出一幅“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金秋风景图。

再如“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腾,成都各界隆重集会庆祝,有人巧拟此对。此联独具匠心,用串组的方法,把六个地名国名有机地排列在一起,意味深长。“捷克”是“胜利”“战胜”之意,“重庆”是“重新庆祝”,“成都”是“成为首都”。抗战期间,国都南京沦陷,国民党政府退居西南,重庆成为陪都。此联欢庆中含着辛酸,透出讽刺。

串组对如同一串珍珠,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构成对联的修辞手段很多,且各有各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本文选择其中几种比较特殊的进行讨论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并且希望读者由此更深入地认识修辞手段和对联之间的关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灭蚊灯
刘老师,我爱您!
给洋娃娃做衣服
一只诚信牌苹果
西红柿
一只蝴蝶
受骗
修手表
我爱家乡的菜园子
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菊花情
种面包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沈老师,你真好!
我不再为胖而自卑
简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浅析
试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地域特色化研究
试析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试论课程调整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浅析复合应用型人才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探索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析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浅谈“90后”大学生思行特点、原因及思政工作的途径
试论建立学生学风积极性的几个环节
浅析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研究
浅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培养体系的构建
试析就业导向下贫困大学生自尊的中介作用研究
简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试析高等教育问责的范围
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实践难题与对策
读吴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赏析
《俗世奇人》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从《与朱元思书》的教学看教师深度导引的三个层次
《与朱元思书》之美点分析
《与朱元思书》注释补阙
《与朱元思书》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
《俗世奇人》改编话剧
关于课堂开展关联作文训练的教学建议
《与朱元思书》有关资料
《与朱元思书》赏析与教学启示
浅析《与朱元思书》
关于《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