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3
反思建筑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是没有建筑学的,更谈不上系统的建筑教育。最初的中国建筑学教育或传承欧洲的学院派,或受北美宾大等影响,以巴黎美术学院体系为主体(后又融入了苏联的影响)。1940、50年代,世界建筑从该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作了彻底的转变,但中国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转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又由于在一个人均建筑面积极少的国家里,首要的任务是利用最少的建筑师建造大量性的建筑满足最大范围的需要,创造性的问题并不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中国建筑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不同并无优劣之分,都是不同的建筑机构适应其所在的环境的结果。
时至今日,在这个知识超饱和的年代,建筑教育不例外的迷失在数量爆增的知识中,建筑教育有必要重新反思什么是建筑学最基本的问题。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建筑学的基础。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设计活动(思维),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 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
其次,既是教育,自然而然的存在着传承的问题。说到底,建筑就是造房子,建筑教育就是教授如何把房子造好。目前这种教授主要依赖的是建筑方案的训练,而个案之间的关系通常仅以建筑规模及功能的复杂程度设定,个案本身缺乏针对性的建筑课题,无明确的教学目的,因此已退化成一组松散的、相互类似的重复练习。实际上,现行的建筑教育学理建立在解释上,而缺乏了真正的建筑设计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关于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旨在建立积极主动的建筑实践。批判性实践的关键在于质疑,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质疑是为了进一步提出问题,即在从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将设计的条件或制约转化为对某些建筑问题的思考;或将对某些建筑问题的思考代入设计。建筑教育承担着建立建筑实践批判性的任务,它本身也必须具有批判性,这种批评性强调的更是态度。
第三,一个常说的问题,建筑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是必然的,而且教学和研究通常应领先于并推动社会实践。但若两者之间的距离过大,则导致对话的破裂。中国目前的情况,两者在观念上的距离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完全分不开的。其实,只要教育不滞后于实践,这种紧密的关系并不一定是消极的,甚至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发展中国建筑教育。这是一个挑战,必须重新限定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研究性与批判性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它们是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前提。就是说,在特殊的情况下——批判性实践能够被带入教学,然而这种带入又只有通过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可能大大缩小。对此,张永和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一,自下而上:从房屋到建筑。在基本的材料、建造、使用的规律与逻辑中发现并归纳建筑的思维方式和形式语言。在这里,建筑师作为能思想的工匠。其二,自上而下:从思想到建筑。用理论指导设计与建造。在这里,建筑师作为能动手的思想家。
建筑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在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之前,我们还不能放弃这个或许根本没有答案的追求: 能否建立起一个建筑教学的理论体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变脸的春雨
- 伤心的一天
- 那一次妈妈哭了
- 用爱心培育爱心
- 可怕的血
- 春节游文庙
- 今天,母亲节
- 幸福的回忆
- 看杀鸡
- 巴掌风波
- 认错
- 认错
- 寒假趣事
- 一次队会课
- 逛书城
- 对于机械装配过程自动化浅析
- 办公自动化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 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
- 机械装配过程自动化
- 略论基层残联的形象问题(1)论文
-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1)论文
- 谈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 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 ASP 3.0高级编程(一)
- 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
- MWC计算机模糊控制系统
- 谈“制造装备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 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社会影响
- 自动化信息技术在棉花加工业中的创新应用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
- 追求“丰实”的教学──《索溪峪的“野”》教学有感
-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索溪峪的“野”》案例分析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感悟“野”性美──《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 探究阅读 实现自主──《索溪峪的野》的教学反思
- “四步迁移尝试法”教学模式简介──《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课堂实录
-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 执教《索溪峪的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