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10
沈永娟:一把壶中找到山水
宁静的竹林里没有一点声音,站在哪里都仿佛站在世界中央,四周的竹子根根笔直向天,好像身在地球浓密茂盛的发根底部,不管世界多么燥热,只要一壶茶,一片竹林,便可以安静下来。
一碗茶,一把壶,一条老街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宜兴人,在宜兴有句名言:因我而宜,因你而兴。宜兴的宜是自古以来就名扬天下的。
相传宋代时候的一个明媚天,宜兴一家富商修造房屋,当快要完工时,主人发现墙修葺得不是十分笔直,于是让工匠推倒重修,可就在墙被推倒的刹那,一把朱泥紫砂壶安静地坐落在空斗墙里,原来是有位工匠在休息喝茶时把壶放在了墙中的空隙处,一时忘了拿出来,竟然砌在了墙里。富商拾起壶,抹了抹壶上的灰尘,掀开壶盖,茶叶的醇香竟然幽幽地飘了出来,于是,紫砂壶泡茶数日仍旧醇香如故这个事实被流传开来,像这样的传说数不胜数,百姓们也乐于在茶余饭后手握紫砂壶津津乐道。
大师的成长
沈永娟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跟所有做壶的艺人一样,她以壶为生,以壶为趣。年轻时候的沈永娟从田野里走出来,在那个时代大环境下,好工作对她来说是不可奢望的,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做壶,要么种田。“没有人帮我实现找工作的愿望,做壶很苦,但总比种田要好,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做壶。”这么一做就是几十年。
在其他徒弟还在纠结壶的形状的时候,她已经捧着做好的壶见师傅了,其他人看着沈永娟圆润的壶,觉得这也许是天赋所致,可沈永娟定定地看着我说:“天分固然重要,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出去玩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桌前,一遍遍的打磨,我想把壶做的更好,我想把功夫都下在这里。”年轻时代的沈永娟跟自己较上了劲,完美主义的她受不了紫砂壶有一丝的不完美。
2008年,沈永娟陪着自己的儿子考大学,在镇上离中学近的地方租了一所房子,她一边做壶,一边做着高考母亲。某天午后,她无意中看到隔壁也是一家做壶的手艺店,她走进去完全被邻居做的壶吸引,“他的壶相当漂亮,当时我很震撼,他年龄跟我差不多,为什么人家的壶做得那么好。”于是沈永娟便开始了偷偷学艺的过程,她开口要做邻居的代工,这期间不要对方的工资,因为沈永娟相信,只要对方肯接受自己,就是一个莫大的机会。在这期间,沈永娟的进步简直是飞快的,十几天的时间里,对方就完全认可了她。这一年,沈永娟42岁。
再后来的日子里,沈永娟特地去陶瓷学校进修,晚上去学校,白天给人家代工,念了书之后的她对紫砂的感悟更加深刻,在一次大师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这对于沈永娟来讲是莫大的认可。
师傅的境界
大多时候,只能拜一个师傅是许多行当里的规矩,而在紫砂界,并非这样。沈永娟对自己的儿子也有同样的引导方式,“最开始的几年里,找一个会做壶的师傅学习基本功,这是认识壶的过程;过了些许年,要提升技巧和创意需要再拜一个稍微高明一点的师傅,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教给你壶非壶的境界;再继续走下去,就是要找大师进修了。”在这几个阶段中,每个师傅会带给徒弟不一样的境界。
沈永娟在做壶的过程中也会走一遭类似人生的旅途,在刚入行的几年里她只会做普通的传统的壶,过了几年,她反倒喜欢挑战造型多变的壶。在这个过程中,沈永娟的制壶技艺不但得到了提高,而且制壶经验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可是到了最后,她仍然会去用全部心思做一把最原始的、最传统的紫砂壶。在这山是山水是水的第三重境界里,沈永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壶,也找到了自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青春无价
- 要有相信自己的力量
- 二十年后的我
- 雨
- 白色的雪下在我们心里
- 给人类的一封信
- 谁说女子不如男
- 感动,很简单
- 使人感动的友情
- 马老师,我们想您
- 两只蚌壳
- 皇城相府一日游
- 倾听,自然
- 六十年,行来行去
- 取景就诊记
- 关于综合性大学课题组资料收藏管理的探讨
- 电力企业仿真技能培训教学管理实践与探索
- 论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探究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心理和谐理念在90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贯彻
- 体育系统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绩效工资改革探析
- 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SWOT模型分析及对策
-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助推机关党的建设
- 要打造形成企业管理人员“敢担当”的氛围
- 信用社基层青年员工思想分析与对策研究
- 基于就业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闲置保障房管理研究
- 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职工业务素质的有效方法
-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及实施策略
- 生产型集团公司网络式培训管理系统构建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片断赏析
- 《丑小鸭》问题探讨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说课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