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山水之外的记忆与趣味李可染和他的牧牛图

山水之外的记忆与趣味李可染和他的牧牛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2

山水之外的记忆与趣味李可染和他的牧牛图

一部水墨动画中的记忆

一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水墨动画片《牧笛》,是多少“80”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这部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曾获得丹麦第三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而熟悉近代美术史的人不难看出,这部具有浓郁中国画风特色的动画片,与李可染笔下的牧牛图有着极为相似的艺术风格特色。《牧笛》是继《小蝌蚪找妈妈》后的第二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以齐白石的画为原型,而《牧笛》是以李可染的牧牛图为原型,李可染非常赞同制作这部动画电影的创作构思,并且画了20多幅姿态各异的牧牛图用来作为参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在荧幕上也能展现出巨大魅力。

在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之中,牧童吹着笛子骑在牛背上从远处走来;要渡过水塘,淘气的水牛在水中打趣,牧童则在牛背上前仰后合,几次要从牛背滑下;躺在枝桠间酣睡做梦、树下斗蛐蛐,所有这些出现在动画中的情节,都是我们所熟悉的田园童年记忆,亲切有趣而又让人怀念。

在李可染的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画家捕捉到的某一个定格的画面,被身后归巢的飞鸟吸引时回头的一瞬间、与牛在一个水塘里玩耍的一瞬间、秋风乍起帽子被风吹走的一瞬间,可是单单看到画面我们就会产生很多丰富的联想,画家抓住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展现给观众,才会引发我们无尽的想象。我想《牧笛》这部动画片的制作者们,肯定也被李可染牧牛图画外的故事产生了兴趣,才会萌生创作动画片的想法吧。我们很幸运从童年时起,就已经开始从动画片里得到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熏染。

金刚坡下与牛相遇

抗战爆发以后,李可染就任三厅秘书,并举家迁往重庆,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三厅把文化工作委员会安排在重庆金刚坡下的赖家桥村,李可染在赖家桥附近安家落户。李可染的住所旁边就是农户家的牛棚,牛俯卧、行走、哞叫、俯首,李可染得以近距离的观察到牛的形态,对牛的习性也了如指掌,自此以后牧童与牛成为他最喜爱的题材之一。李可染一生之中画过数幅牧牛图,并在晚年将自己的画室题为“师牛堂”,可见牛在李可染心目中的地位之重。李可染曾经自己回忆道“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我觉得牛不仅有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用我的邻居做模特,于是用水墨画起牛来了”。

在以农耕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社会里,牛是人们最好的伙伴,自古以来,牛以其坚韧、朴实、任劳任怨、不辞劳作的习性与国人赞扬的热爱劳动的精神相契合,颂扬之词从未少过。郭沫若在水牛赞中这样写到“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你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概,坚毅雄浑无私,拓大悠闲和蔼,任是怎样辛劳,你都能够忍耐,你可头可不抬气也不喘,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脚踏实地而神游天外”,并把水牛誉为国兽。抗日战爆发,全国人民奋勇抗战,在国家危难时刻,国人更是需要这种牛的坚韧与奉献与倔强不服输的精神。李可染是一位具有极高民族使命感的爱国画家,他也深感到在国家命运危难的艰苦岁月里,国人需要精神上的寄托。

李可染出生时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李可染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画家朴素、刻苦、勤奋钻研绘画的精神,与牛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相契合。李可染爱牛更爱画牛,其中以牧牛图最多。牧童与牛,最朴实多见的乡村田野题材,最直能够勾起人们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我想牧童与牛应该也是画家内心深处对自然、童年的一种无法忘怀的记忆。

不愿提起的京剧姻缘

李可染喜欢听戏,据李可染自己回忆,“在我儿童时代,每听到从街道窗口传出京胡的声音便感动,心便跳动起来。后来自己开始学习起来。当时街上有一个卖唱的乞丐,每晚拉着胡琴在街上游走,我便每晚暗暗尾随在他身后,听他拉琴。这是我学琴的第一个老师。”不仅如此,李可染自己也拉得一手好琴,早在读书时,杨宝森就劝他不要念艺专,想拉他去拉琴,这件事一直烙印在李可染心中,好长一段时间不愿让人提及。当然李可染还是选择了拿起手中的画笔,不然我们该多遗憾画坛中少了一位艺术巨匠,拿起了画笔,胡琴依然伴随他一生。

李可染的第一任妻子苏娥,是著名戏剧家苏少卿的女儿,两人在徐州京剧票房活动中相识,苏娥也喜爱京剧、绘画,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抗战时期,苏娥在上海因病早逝,李可染在重庆闻讯后伤心不已。李可染的第二任妻子邹佩珠也喜爱京剧,兴致一来就痛快拉几段,邹佩珠乘兴清唱几曲,也是生活之中的一大乐趣消遣。戏曲、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也融入到自己的画笔之下。

李可染的画中,人物极尽夸张之态,富有戏剧情节。他画山水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用色大胆浓艳,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在四季牧牛图系列中,画家更喜欢捕捉这种秋日里落叶被风吹动飘散的动感,牧童被吹跑的草帽飞在空中,伸出的双手已来不及抓住它,突然吹起的秋风让牧童措手不及,整个画面充满动势,动感极强。像突然定格的一张照片,捕捉到了秋风乍起的一瞬间,而漫天飞舞的红叶如红雨般飘飘洒洒,甚是烂漫。

踏遍山河揽胜境

上世纪50年代末,带着改良中国画的满腔热情,李可染带领学生完成了大规模的写生。从1954年开始到1980年的这段时间,他们从北京郊区、颐和园、北海开始,深入江南无锡、太湖、黄山等地,到达重庆、乐山、峨眉山,不远万里到达桂林、阳朔对景写生。住小旅馆、背负十多斤的画具、每天早上都起早贪黑,仍然不顾旅途劳累,每天坚持作画。看遍祖国的美丽山河,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速写手稿,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阳朔胜境图》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大量的对景写生后李可染大胆突破创造,他笔下的山水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山水画中的意境,在他的牧牛图中一脉相承。

在他的牧牛图中还有一部分作品以山水树林为背景,画中大都只有一个牧童,牧童不再嬉戏玩耍,而是侧着身,扭着头,群鸟飞起回巢,不知道远处的山林中发生了什么。牧童这样望着远山,在看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引人无尽的遐想。《临风听暮蝉》中,用浓厚的笔墨画出远处的一片树林,用笔苍劲丰润,大片墨色交融在一起,其间树干飞白画出,在墨色之中若隐若现,墨色浓厚不闭塞,大胆使用黑与白的对比,大胆取舍。牧童静坐林下,侧头仰望,无声的蝉鸣似在画中树林中传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李可染说“意境就是思想感情、想象力和对象的结合”,“一笔一画既是对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李可染在每幅画中都营造出画外之境,他的绘画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对景写生,而画中的意境情思,正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画中投入无尽的真挚情感。

李可染是一个不乏幽默感的人,黄永玉回忆说“他是一个细腻的幽默家,可是他很少有时间快乐。他真像他所崇拜的牛,像一头只吃青草出产精美牛奶的母牛”。他喜爱艺术、热爱生活,更放不下自己手中的那只画笔,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潜心研究绘画技艺上,而将自己的幽默与快乐倾注到自己最热爱的画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的眼睛
大雪纷飞的那一年
父爱如山
我学会了倾听
那一次,我很受启发
爱的传递
心目中的好老师
祖国在我心
葬鼓
教师节
感受阳光
这件事,让我永生难忘
我的家乡
母爱是什么?
加强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的方法策略
集团公司财务团队建设的几点探讨
中小学会计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专利分析的LED企业竞合关系研究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机制的思考
施工预算在项目成本动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效能监察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制度障碍分析
完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关于企业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浅议公路职工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钢铁企业产品销售中的方式与渠道分析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知识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教材理解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札记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知识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