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高速增长期的逻辑

中高速增长期的逻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18

中高速增长期的逻辑

眼下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一些传统产业需求饱和了,面临转产调整,但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

然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看来,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是趋势性、结构性的,但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新的增长点正在培育中。速度略降但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等新的经济特征正在凸显。” 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供给创造需求的空间仍然广阔。

经济“换挡不失势”

《财经》:目前媒介对新常态的诠释观点纷呈,你怎么解释“新常态”,对中国经济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伟: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实现这一阶段演化的重要标志,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是追赶进程迈向更高阶段出现的新特征。

根据追赶型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可以将追赶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增长阶段、中低速增长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更替是渐进的过程。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数量扩张,后两个阶段则更多依靠质量提升。并不是所有开启追赶进程的国家都能完成整个追赶周期。在追赶的道路上,不乏“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沟沟坎坎。

《财经》:经过30多年的快速追赶、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追赶进程的后发优势是否已经“失势”?

李伟:后发优势仍然是我国保持较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差距依然很大,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蕴藏着较大后发优势。比如,虽然新增劳动力数量下降,但劳动力总量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本提升空间较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较快;物质型生产资源供应紧张,但资金、知识、管理经验均明显增加,供应链的效率和覆盖面具有较大优势;虽然市场空间有所缩小,但在基础设施、制造业更新投资、居民物质及文化消费提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制造业内部具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的潜力,拥有通过模仿创新和应用型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等等。

后发优势的存在,意味着我国具备实现挤压式增长的条件和空间,能够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中高速水平。

《财经》:如何理解新常态下,后发优势衍生的新内涵?

李伟:进入新常态后,后发优势的内涵、供给和需求条件将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等也将相应转变。从增长动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从比较优势看,由主要依靠初级资源向更多依靠技术、资本、管理等高级资源转变;从政府角色看,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注重培育、优化经济环境转变。

这些即将发生的变化,表明追赶进程将迈向更高阶段,既是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变,也是从数量扩张型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型增长阶段的转变。

《财经》: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5年GDP增长率为7%左右,低于去年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背后意味着怎样的经济逻辑和考量?

李伟:GDP增速目标7%左右背后的逻辑,是基于对经济增长现实的清醒考量,是为优化发展环境腾出时间和空间,是兼顾了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增速与结构调整必须爬坡过坎,也是既考虑了提供充分就业,也顾及十八大确定的经济翻番目标。

同时,7%的目标也兼顾了发展与改革,中央认识到今年经济比去年还要严峻,因而寄望通过系列改革提供增长新动能。

经济在新常态下提质增效才是核心问题。从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最低经济增速的角度来考察,在不考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GDP上调的情况下,今年经济增长7%左右,则“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可达到7.8%,高于7%的预期目标。“十三五”期间只需保持6.5%的年均增长速度,即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财经》:最近有一种倾向,换挡就是不讲速度,不唯GDP至上就是不要GDP了。一些地方在年度经济发展计划中下调了今年GDP增长预期指标,把淡化GDP变成了弱化GDP,个别地方甚至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预期指标。

李伟:那种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总值已不再重要,是对新常态的一种误解。新常态下仍必须使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换挡不失速。这种速度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增长方式,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是建立在新的增长动力基础上的速度。也就是说,新常态的核心要求不是GDP增长达到某个具体数字,而是实现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

因此,单纯追求过高的速度并不合适,但速度过低以后,就业问题,许多社会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所以保持7%左右的目标,有助于解决就业,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来推进结构调整,来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设想。经济增长目标从7.5%降至7%,是一个完全主动降速的过程,在整体经济换挡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不再是惟一的绩效指标,但也不是单纯的将经济增速慢下来,而是在用降速来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也就是经济换挡不失速、调整不失势。

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

《财经》: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经济高增长时期被掩盖的风险可能会逐渐暴露出来,原有的风险化解机制也就搞不下去了。

李伟:是这样。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已积累了不少风险。比如,制造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面临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会引发产业更替、企业劣汰、员工转岗。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企业互联互保等方面都会潜伏着不少风险,“高杠杆、泡沫化”,最终都会向财政金融领域聚积。

同时,当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仅经济问题会更加复杂,政治、社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发展初期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就会对公平、正义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政治诉求也会不断提升,而且过去长期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等,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诱因,而一旦社会稳定不能得到有效维持,追赶进程就会放缓甚至中断。这些都是新常态下必须面对、且需要妥善处理的风险和挑战。

《财经》: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具体需要防范和化解哪些风险?

李伟:首先需要研究应对的是财政风险。经济增速下降时,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所以未来一段时期,财政收入总体放缓是大势所趋。加之医疗、养老支出将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阶段性调整带来土地收入大幅缩减等因素,都会加剧财政压力,甚至引发局部风险。2015年,房地产市场阶段性调整带来的土地收入缩减,地方债务偿还相对集中,过剩产能逐步退出,以及维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等,都会加剧财政压力,特别是地方基层财政压力。

其次是金融风险。包括防范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以及政府债务的化解。此外,要重视企业效益下降、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以及互保联保问题。这些均需开展针对性的决策咨询研究。

再次是房地产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总体下行趋势仍将继续,去库存任务依然艰巨,市场分化趋势加剧。同时,一些房地产企业扩张过快、市场销售不畅、融资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违约、资金链断裂等经营风险明显上升。如何防范风险、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亟待良策。

当然,也要警惕就业风险。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部分传统过剩产业面临淘汰和转产,不少职工难免失业或转岗,因技能短期不适应新岗位、新业态需求,摩擦性失业会有所增加;二是由于与产业升级、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由于二代农民工就业形态和报酬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土地对就业波动的缓冲作用明显降低。

《财经》:你曾经多次阐述在新常态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可能进入的不是“秋天”而是“初冬”,为什么?

李伟: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和盈利水平均难现太大的起色,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能抓住机遇,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要有经受更严峻考验的准备,相当一部分企业要进入“初冬”,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个别国企会进入经营困境。从去年12月国资委公布的营业收入报告来看总体营收尚属不错,但央企的二级、三级以下的子企业亏损面达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今年恐怕有些数字还会上升。其次,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民营企业可能会出现更大风险,很可能出现资金链绷紧等风险。

面对“寒冬”,中国企业要把握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机遇。面对企业大而不强,传统制造业比重过大等传统矛盾,企业家应该更加关注全球技术革命的进展,抓住机遇实现新飞跃。2015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财经》:你认为目前中国有哪些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伟:仔细观察,目前有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涌现。比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重点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展开和落实等,因此,企业在应对经济下行挑战的同时,如果把握住经济增长转换大背景下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和创新红利,就能抓住新的盈利机会。 眼下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一些传统产业需求饱和了,面临转产调整,但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国际市场对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长放缓了,但我国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也将迎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

《财经》:澳大利亚东亚论坛近期发表一篇文章《中国经济悄然发生“创新革命”》,文章认为在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评论中,很少有人提到中国企业在新模式的创新,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才是一场革命。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充满创新机会的中心。创新如何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李伟: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换挡与调整,但本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我认为,培育增长新动力的关键在于创新。除了要进行产品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工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外,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科技创新。

全球正在孕育以3D打印、分布式能源、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将是经济全球化一次新的大洗牌。

在数字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机会走在创新前列,甚至走在创新最前沿。应统筹配置创新资源,力争在这些新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财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包括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生物能源、节能环保等。促进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推动创新?

李伟:第一,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在新的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数字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机会走在创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创新的最前沿。

第二,要着力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要着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扩大既有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生产更好适应消费。

第四,要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新一轮技术革命既要充分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绝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以更为开阔的胸怀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创新成果,扩大合作创新的内涵和形式。第五,要加快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财经》:很多企业抱怨,中国创新的土壤贫瘠,影响了企业家的创新意愿。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全民创业,草根创业潮,如何培育鼓励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李伟:2014年,伴随着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了微观经济活力。全民创业,草根创业潮,这是中国经济调结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鼓励创业就要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因而政府继续简政放权,是政府改革重点。

正像树木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创新也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四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完善国家创新政策体系,把国家有限的政策和资金资源,集中用到决定长远发展前景的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域,贯通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研发成果产业化、创新价值实现之间的链条,让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书乃生命飞翔的羽翼
60周年庆典
幽幽中华魂
辉煌60年
拥抱青春
我的愿望
夏日的山村
兩中见真情
相信自己
树的自述
妈妈的爱
怀念
拔河比赛中的声音
难道知足和上进一定是对立的吗?
浅谈幸福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人民币升值压力对策
县域经济视角下的GDP核算工作思考
从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辽宁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思路探讨
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论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与检验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在旅游城市近郊农村中的分析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策研究
影响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惊弓之鸟》教材理解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课文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课文
《亡羊补牢》说课设计
《南辕北辙》教材理解
《惊弓之鸟》练习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实录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