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日本集团意识的内涵及影响

浅析日本集团意识的内涵及影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浅析日本集团意识的内涵及影响

摘要:与西方文化注重展现个人自由不同,日本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展现集团的力量,具有丰富内涵的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的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日本集团意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深入论述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内涵;影响

集团意识是指经过一定时期的文化熏陶和历史沉淀,位于集团内部的成员以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石,对于所属的集团无私奉献、竭尽忠诚并把自身视作集团重要成员之一,与其他成员在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的集团主义心理素质及观念。在日本,每一个国民身上都具有明显的集团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某集团或集体的一部分,它是利益的共同体,甚至认为它是命运的共同体,与它同命运、共生死。

一、日本集团意识的内涵

在日本国内,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每个国民从小就开始接受苛刻的集团意识培养,并且将是否参与和依赖集体作为一种评判依据来判断一个人成熟与否。若未加入任何集体,他们会觉得不安,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进而与别人格格不入。这种集团意识能够使人们在做事前仔细平衡他人或是所属集团的利益,重视集团成员间的相互尊重和依存,认为集团的利益远大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1.集团归属感强烈,集团利益大于一切

日本人认为,凡事的成与败都和集体有着内在的联系。集团内的每一个成员无论身处什么职位或地位,都要和集团同甘共苦。在这种集团意识的驱动下,大多数日本人具有强烈集团意识和归属感,喜欢集体行动,认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甚至认为集团利益大于一切,愿意为集团利益牺牲个人生命。在这种大环境下,日本人认为集团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只有通过与集团内其他伙伴配合,尽可能地给予别人方便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不能通过与同伴作对,损害别人的利益以争取更多的自身利益。尤其是在面对外部矛盾时,集团内部的矛盾会被暂时搁置,以便于同心协力共同对付外部矛盾。在集团中,过于个人主义的成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不顾集体利益的成员,将会受到严厉的谴责。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团意识,但是日本人对集团意识的依赖性位于世界其他民族之首。日本人小时候就被加以集团意识教育,他们把个人、集团和国家认为是一个共同体,通过以下事例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陷入深渊,日本政府出台各种政策,要求减少石油的消耗,奇怪的是日本国内的诸多工会却未提出抗议,甚至积极主动减少工资以助于企业和国家摆脱困境。在日本国内出现“劳资协调、官民一致”的形象。

2.强烈的服从意识、序列意识和依赖意识

受集团意识的作用,日本人被塑造成非常守秩序并且具有极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的民族。在《日本人》一书中,赖肖尔写到:“日本人天生就具有完美的组织性”。服从意识和序列意识促使日本人极其守秩序,日本人通常把个人、集团、国家等所有事物,认为是一个序列。对自己在序列中所处的位置相对敏感,安分守己,对集团中的权威抱以十分的服从和敬畏。集团内,上级通常对下级会很呵护,下级对上级也很依赖和尊重。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日本人具有强烈的惧强凌弱心理,由此也增强了日本人的“从众心理”和“内外意识”。

“从众心理”是由于对集团强烈的依赖形成的。日本人通常缺乏“独立自我”意识,在大事或小事面前喜欢随波逐流。为此在日本出现一种现象:在社会变革时期,日本国民通常会选择静观其变,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这类似于动物界中的迁徙的候鸟和鱼一般,具有很强的随群性。而对于一些有不同意见的人,通常会被敬而远之。由于日本人的从众心理,并且自觉意识较弱,对上级坚决的服从,随大流,因而导致个体主体性和自律性的严重缺乏。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国内无辜的民众会很轻松地被当权者操纵和摆布。

“内外意识”也是由于过分依赖和重视集团意识而形成的。在日本有一种“潜规则”:每一个国人都会属于某一集团,与集团内的其他成员间形成一种温馨的伙伴关系网络,经过共同合作,各自履行对集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集团也会给每一个成员提供相应的保护,而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往往会用一种不关心、疏远甚至冷淡的态度予以对待。有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曾感叹道:“无论你说的日语多么流利、地道,无论你的工作能力多么出色,你永远都会被日本人当作“外人”来看,你永远都不会被日本人划入他们的那个圈子里,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日本人的社会。”

3.集团的“和”,个人的不突出

“和”在日本被盛赞为最高尚的美德,通过“和”能够增强集团成员的集团概念,加强集团机能。在日本,人们特别看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和谐,其中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关系,推崇情感方面的“和”。通过举办新成员的欢迎会,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度假会,小辈不能冲撞长辈,下级不能顶撞上级等方式来维系团队的“和”。

“调和”的产生是为了追求集团内部的“和”而产生。若集团内部出现不和因素,集团内部会通过私下“调和”的方法与手段予以解决,避免产生矛盾双方的当面冲突。受“和”意识作用的影响,日本人通常具有“舍小我,取大我”的集团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了集团内部摩擦与争斗,提高集团的运行效率,在劳资关系处理中就不会像欧美国家那样剑拔弩张。日本特有的“和”不是指平等,而是强调“有序”;由此给予并助长了掌权者“惧强怕弱”的特性,“和”有时也不全是科学、合理的。 集团内部维持“和”通常是牺牲个性作为代价的。任何个体的自我主张,无论是正确与否、是否正义,在集团内部都不会被允许,如果强硬地坚持自我主张,会被认为是破坏集团的“和”,这在日本是不愿意被接受的行为。为了实现“和”,有时要求个人不能讲出内心的实话,甚者可以不讲原则,由此形成了集团的领导者和利益被认为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为此,日本人追求与他人的一致,不喜欢个人的突出。个性非常的人在集团内,会被大家排斥,若要融入集团则必须磨灭掉个性,去除个性的棱角。由于担心甚至惧怕受到排斥,日本人会尽可能地采取和他人一样的行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归属于集团内部,才能寻求到自我的价值和位置。受此影响,促使日本民众普遍具有强烈的“从众心理”。

二、日本集团意识的影响

过分地追求集团意识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凝聚个体的理念,在促进日本民族的兴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方面有着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强烈的集团意识约束了国民“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国人建立理性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

1.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日本历史上,明治维新时期的迅速发展,二战后,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内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除了日本对外来先进文化和技术兼收并蓄,更重要的一点是由集团意识衍生出的国民一心的作用。二战后,日本将来自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等道德规范和西方发达国家展现的残酷竞争相结合,让日本的竞争拥有独特的温情色彩,形成了协调和竞争有机结合――集体内尽力协调,集体外排斥。这样可以团结日本社会全部力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和斗争。因此,能够凝聚全部力量,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为日本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受集团意识的影响,日本人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价值,构建一种独特的社会稳定环境。在国际上,日本因犯罪率低而出名。虽然主要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但是在大城市内会形成一个个稳定的小集团,且关系相互密切。国民个人会受到限制,被要求不能给朋友、同事和家庭带来羞辱的事,同时,国民也会协助预防犯罪。出现情况时,集团全部成员会加以限制,以求减少甚至避免给集团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会向“偏激者”施加压力,要求其只能做维护集团利益的事。由此,日本社会环境通常是秩序井然、稳定、和谐的。

3.约束日本国民的个性与自由

集团意识强烈的日本国民,多数是内向型性格,与人交际时语言温婉含蓄,在与别人交流时会权衡对方的情绪、观点和立场,不会把对方置身于尴尬的境地。阐述自己意见时,通常会掩饰其真实的内心感受,以求做到温婉含蓄。受此影响,形成日本国民遇事不表态、不坚持主见,甚者会消极处事,严重影响了日本国民思想的自然发展,约束了日本国民个性的自由。

三、结束语

日本式的集团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部团结、凝聚了民族力量,但也使得集团内成员不顾外界利益只关心各自集团的利益,由此集团容易转变成团体主义,甚者会形成宗派斗争。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集团意识,可能会形成民族主义。由此可知,日本式的集团意识是一把双刃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朋友给我的爱
老鹰、小兔和小鸟
孤独,不在夜空里
感动常存
我发现中国变了
笑对人生
姐姐我好想你
英雄
对着流星,许下真诚的愿望!
幸福之家
我的班主任——刘老师
小红狐和“百兽之王”
四角的天空
童年啊,童年
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并购重组障碍分析
石油销售企业加强营销管理水平的探讨
论城市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同内部控制探讨
试论汽车三包责任及其法律风险防范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考
煤炭企业采矿技术分析及安全防范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应用探讨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企业创业动机探析
分析当前农业机械管理中常见问题和策略
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西藏自治区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关系的实证分析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探索和思考当前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问题和策略
《画杨桃》练习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相关知识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实录
《画杨桃》相关知识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练习设计
《画杨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