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03
大城市需要“土地财政”
在城市过上田园般的生活,漂亮的绿化带点缀着低矮的小房子,宽阔的马路穿梭其中……这大概是多数城市人的梦想。可最新一期《经济学家》却打破了这一遐想,它在封面文章《城市与空间》及研究文章《土地的悖论》中,提出了一个基本与“绿色城市”相违背的观点:现在大部分大城市的规划,人为地导致了土地资源稀缺、土地利用水平低,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代价,因此建议各国决策者征收高额土地税,并实行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让大城市的房子盖得更高更密、城市交通更快。而这似乎从侧面为中国“土地财政”正了名:如果人口聚集城市产生经济价值,那么以出卖土地来发展城市的方式就是正当的。
沉重的土地代价
《经济学家》的文章从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出发,探析土地稀缺背后的原因。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雷瑟和巴塞罗那研究机构CREI的研究员贾科莫・彭泽图(Giacomo Ponzetto)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使知识密集型产业利润可观,也使知识密集的大城市像磁铁一样,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城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爱德华・格雷瑟和他的同事马修・莱森哲还发现,在创意聚集的大城市,劳动力积累知识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大城市通过聚集知识和创意创造财富,吸引人口聚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北上广的人口越来越膨胀。
人口聚集就必然导致城市土地稀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每户家庭按占地1英亩计算,一个得克萨斯州就足以容下整个美国。这就引出了当前大城市土地稀缺的第二个原因:城市规划导致土地供应少,利用水平低。
19世纪末城市毫无节制地发展,引发贫民窟、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是决策者对城市无节制发展的矫正措施。近100年来,各国政府对城市土地规划的规定越来越严格,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
例如,谷歌公司原计划在硅谷的山景城建居住区,但因居民的宠物可能威胁当地的猫头鹰种群,该计划遭到抗议。山景城的圣克拉拉是许多世界一流信息技术公司的总部,人口本应十分密集,可由于城市规划,这里的房屋大都是独门独院,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2300人,比人口密度本就不高的旧金山还要低3倍。
这种土地现象,造成了大卫・李嘉图所说的因资源稀缺获得“意外之财”的现象。早在19世纪,李嘉图就观察到,粮食供应趋紧抬高粮价,拥有良田的地主突然发现自己的财富膨胀,可财富的获得不是依靠创新,而是因为他碰巧拥有一种稀缺资源。现在世界的土地情况也是如此,拥有土地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意外之财”。 大城市通过聚集知识和创意创造财富,吸引人口聚集。
更高、更快、更密集
对于如何破解大城市土地稀缺的难题,《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征高额土地税,以增加土地使用成本,让开发商把建筑物建得更高;实行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让城市交通更快,建筑物建得更密集。
在许多富裕的国家,土地增值税只占总税收很小的部分,但地税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因为房产所有者很难逃税。尽管高额地税会打击投资的积极性,可它会鼓励开发商对土地竭尽其能地开发,将楼房建得尽可能高,从而提升土地利用率。
也许有人会说,放松城市规划,难道又要走19世纪城市无节制发展的老路吗?《经济学家》认为,就像放松移民政策会给国内就业带来负面冲击、放松全球贸易政策会给国内产业带来负面冲击一样,放松城市规划可能带来贫民窟增加、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但这些负面效应是可以克服的。
不过,这两项简单的建议执行起来都不简单。现在的城市土地政策对拥有土地的人群有利,征收高额土地税将打击富裕阶层,他们的反对是显而易见的。反对放松城市规划的人群更加广泛,从关心动物的环保人士到希望得到天价赔偿的钉子户。可城市土地稀缺问题必须解决,因为没有任何政策能让世界产生10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晴天娃娃
- 十年的承诺
- 08年最后一天
- 难忘的一件事
- 无聊的悲伤
- 我很幸福
- 七支粉笔
- 圣诞节的小雨
- 黑色记忆
- 陌生的路途
- 生日
- 简单
- 原来……
- 洛可和她的孩子们
- 漫谈我的学习观
- 使用TCP/IP协议实现网络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 关于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探究
- 基于PLC与步进电机的气动手搬运机械手控制
- 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 远程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论述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 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 刍议科研人员科技信用评价研究
- 热应力分析计算云平台的建立
- 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 浅谈如何提高油田基建工程管理水平
- 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
- 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常见问题及如何解决
- 建筑工程项目预算探讨
- 关于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范的探讨
- 郑敏答安琪问:金黄的稻束
- 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上)
- 探寻语文教学课内外衔接的有效渠道
- 关于《金黄的稻束》评论
- “木桶原理”与“半截真言”
- 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记忆
-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五)
- 语文教学是否能提倡多元化——程红兵致李镇西的信
- 乐府旧题“自君之出矣”诗话
- 映潮评课之《夏》
- 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在教者
-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与形式
- 〖研究〗30年代前后的语文教学法
-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