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11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信息快速发展,在节奏快、竞争机制强的环境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改革创新的主力军,重视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基础教育中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过去,人们把“没有查出身体疾病”称作健康,许多人持有“无病即健康”的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问题相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在对此认知方面,多数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高校职工缺乏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内容数据化、单一化,研究重点与现实情况脱节;在操作领域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其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且组成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调整人员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关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使高校教师,无论在何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划分清楚,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技术人员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和治疗工作;设置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抓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交友、恋爱、求职等问题,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等。
二、健康的心理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看一人是否能与自己的心灵和谐相处,是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够在与人接触时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内心会有较大冲突,因认知层面上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与自己,即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对自己与他人正确评价,从而在情感层面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而使个人情感体验受挫,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无法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在与人交流沟通中,个体本身就会在消极情感下与他人相处。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肯定。所以,大学生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家研究曾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与他人的交往就越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而一个人如果在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障碍,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影响。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顺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拥有健康心理,拥抱完美人生
1.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人们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健康条件。拥有健康的心理,才可以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言行一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享受人生乐趣,进行积极的人生体验。
2.心力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笼罩在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中,就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机能,使较低的神经中枢机能亢进,导致疾病的爆发。很多疾病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如冠心病、溃疡病和皮肤过敏等。因此,现在养生强调精神的愉悦,防止情绪大起大落。
3.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治心理疾病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某方面来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所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于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多贮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注重心理调节,经常排解心理上的“垃圾”,时常自我反省,矫正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恶魔天使
- 人救狗
- 我的朋友
- 我佩服她
- 2007年全国卷II失分警示:摆渡手
- 电影票的遗憾
- Dacing Queen
- 我的自述
- 他触动了我的心灵
- 俺的老班
- 不可失传的孝顺
- 周恩来与数学
- 我是乖乖女
- 春天的思念
- 父爱如坯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重要意义研究
- 嘉莉妹妹与珍妮姑娘形象性格对比分析
-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博用户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 泰语品性熟语的概念隐喻探析
- 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批判思维
- 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 潮安同奉善堂“开乩”活动的文化特征
- 温情受难,只为活着?
- 阿坦巴耶夫时代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 从结构主义视角看“后”都市婚恋剧二元对立及母题
- 新形势下的刑事和解制度
- 毛泽东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 中国富人阶层“两栖”消费行为影响机制探究
- 《水都威尼斯》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材理解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礼物》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材理解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课文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设计
-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 《望洞庭》其它杂项
- 《望洞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