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短期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而菲利普斯曲线最初都是针对外国宏观经济,而对于体制完全不同的中国,其失业和通胀率之间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关系笔者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这篇课程论文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是否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性状,从而深化和具体化对于该曲线的认识,探讨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是否也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对不同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的选择菜单。
2.研究概况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中,画出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以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成失业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他们所给予的关系式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而变化后体现了“失业―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并非简单的负相关关系,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ion.Friedman)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认为,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是一条直线。
3.实证分析
本文对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是基于标准菲利普斯模型,即选择来自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洛(Robert.M.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trade-off),这样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建议是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实际上是为政府实现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提供了一套选择菜单。
该期的散点图由图2表示,根据散点图2,本文决定采用两种模型对数据经行拟合为,分别为:
4.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两期的分析,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还是在实行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中国,都不能确定存在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从而也不存在所为能给政策制定者带来选择的“替代关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
- 笛子
- 这只“蜘蛛”好不好?
- 论猪八戒同志
- 问灵魂
- 弘扬爱国传统 创建历史新篇
-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珍惜生命养成文明交通好习惯
- 10-1=?
- 我的生命之舟——书
- 成败论
- “家庭”新解
- 做人
- 做一个文明的人
- 禁锢的命运
- 产业地产项目的融资策略分析
- 环境保护部门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探析
- 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再研究
- 高校经费开支控制与管理体系研究
- 河北省农村妇女培训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 谈合作学习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
-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会计案例收集与设计的研究
- 测算我国1952年―2013年潜在经济增长率
-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市场法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 论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学生思政工作
- 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的有限性与有效性的思考
- 新税法下的企业会计税务筹划
- 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决策相关性辨析
- 浅析山西省服务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元日》课文
- 《马拉松》教学设计
- 《老北京的春节》课文
- 《元日》教学设计
- 《马拉松》片断赏析
- 《马拉松》教学设计
- 《元日》教学设计
-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实录
- 《马拉松》教学设计
- 《马拉松》课文
- 《元日》教学设计
- 《元日》教学设计
- 《元日》教学设计
- 《元日》教学设计
- 《元日》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