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03
从传统“孝道”被写入法律看中国家庭养老
关键词:孝道;家庭道德建设;养老
从原始时期孝文化观念产生,到先秦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而颁布的《孝经》,都体现出孝文化在我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孝文化于西汉开始政治化,像孝文帝、孝景帝等以孝为谥号的皇帝,便是汉代以孝治国思想的最好例证。而随后明清时期的二十四孝典故也更凸显出孝道在我国民众思想上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中褪色的原因
(一)传统社会解体后的“孝道”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奉行仁义礼智的儒家伦理道德。随着列强的入侵,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新文化运动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洗涤锈在人们头脑中的封建道德时,也磨灭了儒家思想中孝赡父母的传统美德。从新文化运动至文革,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未成熟前,传统“孝道”在动荡的年代被搁置、在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中逐步瓦解[1]。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曾有学者指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就是对他所属的传统和准则的适应。[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教诲子女要孝悌爱长的家规是父亲教育子女的重要形式,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社会被功利主义充斥,父母对孩子知识学习的过度关注和对子女的道德教育的忽视,让孩子逐渐远离了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二、“孝道”在维系和谐家庭中的作用
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与伦理道德, 可以继续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弘扬尊养父母的传统美德
家庭对老年人的积极保障作用是其他社会保障难以完全代替的,家庭养老是迄今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孝文化,在这种孝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家庭不仅功能齐全,且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均以伦理的形式趋于固定。我们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时,更多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3]。故加强中国孝文化教育,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维系代际和谐
传统孝道思想中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传统孝文化以赡养父母为尽孝之本,在今天这样流动的社会,我们可能做不到不远游,但至少能在走出家门后经常回家看看。所以要想维持代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从新提倡儒家的“仁爱”精神开始做起,这样父母子女之间才能亲密无间。
三、从传统“孝道”中得到的养老启示
孝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道德教化与规范作用,给公民提供一项新的道德需求[4]。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老龄化社会到来时,构建起对养老问题最广泛意义上的协助。
(一)注重孝道在家庭和学校的普及教育
针对孝道在当今社会衰退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德育教育的起点放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善待父母的心理,多开展为父母捶背洗脚的感恩活动来培养新生代的尊老意识。
(二)建立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有着浓厚的孝道传统,故我们可以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我们在考虑养老模式时,更多的考虑是怎样通过技术的完善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而忽视了受孝文化深刻影响的中国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更没有注意到历史文化所具备的功能。故在我们实行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时,须充分重视孝文化对中国养老的积极作用,利用孝观念对子女行为的约束,建立一种以孝文化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面对社会日趋老龄化和当前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国情,我们需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方式。在城市,为适应社区发展需要,我们可多增加些社区养老机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此外,还需发展来自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居家养老方式,包括通过长期工、钟点工等形式雇人进家侍奉老人等。
四、结语
孝赡父母的传统没得曾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作为统治者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大力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来作为中国养老机制的文化根基。因为,与成文法的法律相比,孝文化作为根植于华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道德有其更深层次的软控与规范力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老师
- 我笑了
- 击鼓传花
- 下雪了
- 给"坏习惯"先生的一封信
- 外婆的家乡
- 秋天
- 我
- 刮目相看歇后语改写
- 请到我的家乡来
- 亲切的易老师
- 回乡偶书
- 我爱荷花
- 和平,我想你
- 给"坏习惯"先生的一封信
- 明、清、民国海南方志槟榔习俗变迁研究
- 承德避暑山庄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 陈嘉庚珍藏文物的来源及藏品信息浅谈
- 日本飞鸟奈良平安时代佛教的传播及受容
- 浅谈中国玻璃发展
- 大革命时期的察哈尔农民协会
- 英国中世纪庄园制下自由农民的主体权利
- 刍议关于推进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的建议
- 清代龟鹤益寿烛台考略
- 浅谈抗战时期进步文艺期刊
- 对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 浅析博物馆陈列形式风格定位
-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 出土文献数字化整理简述
- 《学弈》相关知识
- 《学弈》相关知识
- 《足球史话》教学设计
- 《足球史话》课文
- 《学弈》教学设计
- 《学弈》课文
- 《学弈》其它杂项
- 《学弈》教学札记
- 《学弈》教学设计
- 《学弈》教学设计
- 《学弈》问题探讨
- 《学弈》说课设计
- 《学弈》教学设计
- 《学弈》其它杂项
- 《学弈》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