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歌唱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

试论歌唱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试论歌唱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

做为一名歌手的演唱是一种创作,它是声乐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学习声乐的人只是受到语言和声音方面的训练,这还是不够的。只凭这两方面的训练,还不能真正演唱好一首歌曲。因为每一首歌曲对演唱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歌曲的内涵,而且还能传达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词曲作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充分体现声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这就是歌唱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

笔者在多年的演唱实践和群众业余合唱声乐辅导中体会到,歌唱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就是要给予歌曲生命的活力,还须把你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觉,即一种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歌唱者要演唱某个作品时,他必需根据作品所规定的内容,亲自去搜集有关的生活资料,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所描写的生活、思想、情感,展现在听者的眼前,使听者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而激动。这是再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的基础。在歌唱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对作品初步浏览视唱,获得感性认识;

二、对作品深入分析、研究,掌握其内容和风格特点;

三、演唱的总体构思和细节处理;

四、演唱歌曲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处理。

一、对作品初步浏览视唱,获得感性认识;笔者在辅导铁岭市群众艺术馆艺星合唱团训练时,要求学员们对歌曲作品要先浏览、视唱,对作品的唱词、音乐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般说来,这个阶段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凡是新的合唱作品,这个初步浏览的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别人已多次演唱过的作品,也不能只凭听觉印象,就去设想如何进行艺术加工。仍然要从对作品的浏览、视唱入手。因为听来的印象,并不一定是准确的。况且别人在演唱中的艺术处理只能作为自己演唱训练时的借鉴。

二、对作品深入分析、研究,掌握其内容和风格特点;通过对作品浏览视唱,初步掌握了这个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作品的体裁、风格特点。因而演唱者要真正认识它,把握住它的深度,就必须去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生活依据。使纸面上的作品,变成悦耳的、感人至深的音响效果。下面我通过排练女声小合唱《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在排练唱前,要求演员们深入了解这部歌剧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这段选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描写的特定的情景。《洪湖水,浪打浪》一曲出现在全剧第二场。韩英正和队员们采集菱藕、捕捉鲜鱼,在微波荡漾的湖水,迎着初升的太阳,在晨风吹动着芦林和田禾,小船往来湖上。韩英被这幅优美、迷人的景色所激动,情不自禁地对家乡洪湖的美好富庶唱起赞歌。歌曲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对家乡的热爱、对胜利充满了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演员们就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反复练唱、反复推敲,使感性认识逐步与自己的实际相接合。把歌曲所描写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在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蕴含着充沛的革命情感。这就是演员们完成了演唱二度创作的重要阶段。另外,为了让演员们要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的结果,运用特定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洪湖水,浪打浪》这首作品的开头,有一段器乐的引子,是描写洪湖的景色的。所以当乐曲进入前奏时,演唱者要进入角色,要富有激情地准备歌唱。歌曲的第一段是抒情的赞歌。乐曲的进行比较舒缓。歌曲的第二段,经由间奏后,即转入4/4拍子,情绪更加热烈,节奏也更为紧凑。这里不仅描绘出赤卫队员们动的情绪,而且也描绘出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接下去的间奏,虽然是前一个间奏的重复,但要赋以新意,比前一次间奏要更有生气、更宽广。当歌唱进入最后一段的4/4拍子时,曲调虽然是第一段的重复,但演唱上她们没有作简单地重复,而是比前一段更激动、更深情地把洪湖儿女的生活和情感表现出来,以进入全曲的高潮。所以说要使固定在纸面上的乐谱变成生动感人的音响,是非常不易的。是须要精心研究作品,着力刻画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才能把作品潜在的内容表现出来,唱得亲切动人。

三、演唱的总体构思和细节处理;我们在排练过程中,首先确定作品的演唱的基调,对一个作品要有总体的构思、总体的设计,确定自己是按什么基调去处理这个作品。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看起来形式简洁,但演唱的难度却比较大。演唱时,句与句之间的强弱对比,全曲的起承转合,高潮的布署和结束,都要有精密、独到的安排,才能唱得完美、深刻,打动人心。《洪湖水,浪打浪》全曲大体可以分为三段。从音乐上讲,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和变化。第一段要从中等速度稍强,或中强的力度开始起唱,要唱得流畅优美,出字要清楚肯定,节奏要鲜明,句与句之间连接要紧密,拖腔部份的起伏,要处理得幅度稍大些。切分音型是本曲的一个特点,演唱中尤其要通过这些切分音型。唱“清早船儿去撒网”一句,要处理比开始两句稍轻些,待唱到“鱼满舱”拖腔处,可将声音完全放开。“鱼满舱”一句仍然是虚写,歌词的第二段才是实写、展开。因此,“鱼满舱”拖腔的末尾,又须稍收缩,作为这句的结束,为下一句的展开作准备。第二段从内容上看是第一段的展开。在歌剧中,这一段是两个声部的重唱。由于耍考虑到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在处理上变化要大些,所以第二段不可能在力度上有大的变化,只能在演唱速度上稍快一些,唱得更激情些。第二段之后是间奏,演唱者的情绪不要断,要随着间奏的音乐而发展,由间奏引入第三段的演唱。歌曲的第三段,虽然是第一段音乐的重复,但它是全曲的发展高潮,是对生活更深刻的概括,是感情的更高的升华。所以在演唱时,第三段的激情和声音力度要超过第

一、二段。最后的一句“一年更比一年强”及其后的拖腔,在力度上要处理得比高潮稍弱一些,展示人民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寓意更加深长。这样处理,也使这首抒情歌曲在形式上首尾呼应,在艺术上更加完整。

四、演唱歌曲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处理。在整首歌的表演艺术处理上,要十分注意演唱的速度和节奏。唱抒情歌曲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一个作品的速度、节奏处理不当,可以使作品面目全非。如;《洪湖水,浪打浪》原谱上标明的速度是“中速”,你如果处理成“中速”以下,那显然是对原作品的曲解了。节奏是一个音乐作品的骨骼,它包含在旋律、和声的进行之内。如果在演唱中,把一个音乐作品的节奏(骨骼)弄得模模糊糊,或者平板呆滞、支离破碎。那么,这部作品就会得不到正确的表达。所以,演唱中对作品的节奏,必须表达得很准确、鲜明、生动。掌握作品的节奏,包括演唱中整个曲子的结构处理,段落的对比安排,也包括每个乐句局部的强弱、快慢的准确、生动、恰到好处。我们在辅导排练中,特别注意音乐分句和气息的安排(换气)。《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的音乐分句,就较难处理。词的分句与音乐的分句与演唱中的换气,存在着一些矛盾的地方。例如:“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这一句。词的分句应在最后一个“浪”字之后,但这地方的音乐恰好是一个切分音,后接两个十六分音符。浪呀么浪打浪啊,而且音乐的进行趋势是两个十六分音符紧接下一句的开始音的八分音符,而下句的第一小节的节奏又是切分音,即要求从第一音“2’很快进行至“5”。节奏是很紧促的,不大容许分句的顿挫,只能用强调下一句开始音的办法,与前一句结尾音形成对比,来点出音乐分句。把词的分句、音乐的分句、曲调的流畅进行,三者都处理得协调,这在技巧上难度是比较大的。演唱这首歌曲还有另一层困难是:换气与分句不在一个地方,换气与旋律的流畅进行也有矛盾。从谱上也可以看到,在歌词应当分句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却是连续的,不容有换气的可能。一连唱三句不换气,演唱者是难以支持的。只有在不是词曲分句的地方换气。这个换气不能把词、曲、点断,还要使旋律进行流畅。如;

(换气) (换气) (换气)

是呀么是家乡啊 | 清早船儿 | 去呀去撒网 |

这里的换气,要采用快速换气,即所谓“偷气,即换气换得巧妙、不露痕迹。歌唱的换气,不仅是为了保持足够的气息来进行歌唱,而且还是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二度创作。但这种创作可能还不够理想,还要向观众演唱,要受到观众的评论与检验。要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反馈,不断修改和完善我们的艺术创作成果,使每一次演出都有新鲜感,都有新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歌唱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刻苦钻研、努力奋斗,力求使我们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海伦凯勒》读后感
读《灯光》有感
惬意在哪里
真爱的体现
读《匆匆》有感
读《荷塘月色》有感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读《哈利波特》有感
读《愧对感恩》有感
读《一百分的谎言》后感
2012观后感
读《生命不打草稿》有感
爱的零距离
丁香花开 2014年7期
不知为什么
读你以前的信
被刻下的名字
夜色中的列车
丁香花哟,你给我一个梦
于天地之外
咦,看那朵雪花
当我写下CDZ
雅安,我们和你在一起
爱,随着一群夜鸟飞起(外一首)
心灵的忏悔
森林之夜 2014年7期
花朵在燃烧
盘古开天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燕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妈妈的帐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掌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