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2
坚持不懈反腐是提升政府效率的关键
腐败是政治癌症,是人民群众的公敌,是政府效率的腐蚀剂。腐败导致政怠宦成,人亡政息。腐败的危害可以说罄竹难书。腐败盛行,对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严重危害和侵蚀。腐败不但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抑制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化,促使政权软化,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遭到破坏,整体道德滑坡,法制缺失,社会处于无序状态,最终危及政治稳定。腐败分子是干部队伍的害群之马,是国家肌体的吸血鬼和寄生虫,他们利用公权力巧取豪夺,轻则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毒化社会风气,重则亡党亡国。前苏联从勃列日涅夫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他们想方设法将国家财富化公为私,腐败之风弥漫着整个社会,人民生活困苦,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苏联为此付出政权改旗易帜、国家版图解体的惨痛代价。2011年中东剧变也是当权者日益腐败变质造成的,腐败分子日益站到广大人民对立面,裙带资本主义盛行,老百姓怨声载道,不少统治国家几十年的强人政权,像纸房子一样轰然解体。毫不夸张地说,腐败蔓延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祸端。
新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没有在一波接一波的政权更替中垮台,应该归功于中国历届领导人充分汲取了“腐败亡国”的历史教训。毛泽东曾将上台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并专门列举了明末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进京只坐18天皇帝的教训,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此后中国几代最高领导人均重视反腐倡廉,反复强调腐败蔓延会亡党亡国。这种忧患意识,以及对腐败分子的严惩不贷,才使中国发展虽然饱经坎坷,却始终向前向上。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前腐后继”的案例层出不穷,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腐败的存在,直接威胁到政府效率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效率研究团队,在国家“985工程”的支持下,选择“腐败对政府效率的侵蚀”这个主题,推出了“2013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提出了“坚持不懈反腐是提升政府效率的关键”的观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办事效率、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大幅度提高,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大幅回升。这是可喜的现象。我领导的团队连续追踪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变化,通过客观数据的测度,发现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呈现出下列几个特点:一是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反腐败的深入开展,各省级地方政府的政府效率总体上大有提高,标准化值逐年上升。二是省级地方政府效率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这一点不难理解,政府效率是政府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经济发展水平高、条件好的省市区,有更多、更充裕的资源投入、配置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上;反过来,政府效率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更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三是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呈现出阶梯形分布状态,政府效率排名由高到低,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形分布趋势。四是在阶梯形分布总体趋势下,部分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水平不一致的情况,表明有些省级地方政府采取错位发展取得成效,而另一些省级地方政府则落后于所在区域,表明这些省级地方政府在提升效率方面需要加大改进力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的笑
- 愉快的课余生活
- 百花绽放一一开在何时?
- 乘着梦想的翅膀飞翔
- 我是一棵榕树
- 我想要妈妈回来
- 我家的小狗
- 60年的变迁——庆国庆60周年
- 守护我们的最天使——曾轶可
- 把含着谢意的百合寄往天堂
- 永远是朋友
- 未来的电脑套装
- 西湖博物馆
- 我的朋友姐姐
- 小草
- 电商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与研究
- 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 对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思考
-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成因与完善对策
- 基于物联网构架的服务供应链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 基于EVA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
- 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措施
- 中小企业审计及其风险分析
-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差异及对消费影响的计量分析
- 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问题分析
- 航空高技术服务企业环境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
-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制造类集团型企业标准化管理与实践蒙有为
- 《雨后》教学札记
- 《雨后》教学设计
- 《雨后》教学札记
- 《雨后》片断赏析
- 《雨后》教学设计
- 《雨后》片断赏析
- 《雨后》相关知识
- 《雨后》作者简介
- 《雨后》教材理解
- 《雨后》教学设计
- 《雨后》其它杂项
- 《雨后》片断赏析
- 《雨后》教学设计
- 《雨后》教学设计
- 《雨后》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