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9
中国艺术设计民族性进展状况与动力
中国艺术设计民族性进展状况与动力 中国艺术设计民族性进展状况与动力
一、发展“民族风格”的意义
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在长时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以及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等诸种因素所构成的。简单地说,民族风格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或文化特征,也是一种民族元素。随着现代主义观念的崩溃,设计也由标准化转向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传统又被重视,民族风格再次得以强调。纵观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设计风格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在他们的设计语言中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根基。日本的艺术设计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文化因素,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他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艺术设计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民族风格的一种巨大资源。发扬本民族风格,发展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设计师的一种责任。
二、中国艺术设计“民族风格”发展现状
近年来民族风格、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这些词已被提的很响,然而现实的教育却远非如此。看看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知道了,学艺术的学生不学中国画、不懂书法、不读红楼梦、不了解儒、道、法,这一点也不夸张。我们从接触艺术,学的就是西方的素描、水粉、透视关系、三大构成等;从识字起学的就是白话文章。在设计应用领域更是如此,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易推广、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几十年内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设计者满脑子的点、线、面、节奏、韵律等程式法则,哪里还看的见民族、传统。然而,这种“繁殖”迅速的现代艺术设计,因为他的标准化、可量化、科学化的特性却可以使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设计丧失殆尽。一些具远见卓识的设计大师很早就看到了这点,如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注重延续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脉,他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致并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使用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纹形产生独特的韵律,创造出了极具中国精神和现代感的优秀作品。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的作品更是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及十足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这一点,然而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设计者传统文化知识薄弱,设计作品生搬硬套;消费者缺乏相应的知识素养,审美水平偏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其创造性发展研究更是不足。
三、中国艺术设计“民族风格”的发展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其范围广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书画篆刻、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雕塑、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民间故事,另有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我们当代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我们要发扬民族风格,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可能以古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和应用应该是辨证的,变通的。如星光大道中的阿宝、李玉刚的造型设计,张艺谋电影中的美术设计等既具时代感,又显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审美潮流和文化生产对感性的满足,对形象或形式的刺激所引起的审美愉悦越来越倚重,“流行时尚”和适应日常生活化的实用主义,将严肃的精神性和理性说教相融合,对文化历史的重视,也大多在当下的影视图像中,在各种各样的“戏说”中,及说白似的流行歌曲内被娱乐化了,产生了大众的特别是市民的审美流向。作为设计者既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又要把握时代脉搏,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发展的平衡点。
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的母体原型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必须是建立在文脉的基础上的,否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感染力和竞争力。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设计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离群小雁
- 我的梦想
- 我想要的故事房间
- 第二次龟兔赛跑
- 孙小圣一日游
- 假如我会变
- 假如我有72般变化
- 假如我是一片叶子
- 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
- 多功能的鞋子
- 我梦中的植物岛
- 圆的联想
- 我是糖果大王
- 10年后的铜陵
- 我的梦想
- 关于英国成人扫盲教育运动及其启示
- 简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 中国和平发展中外交职能调整的前沿法律问题(1)论文
- 现代远程教育培养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策略探析
- 服从 抗争 和解——解析《紫色》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
- 中日关系问题难用沟通解决(1)论文
- 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鉴意义(1)论文
- 从理论走向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探讨
- 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
- 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库系统分析
- 保证保险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1)论文
- 浅谈美国当代品格教育运动概览及启示
- 浅谈美国1787年宪法的成功之处(1)论文
- 略论苏俄民诉法典中的“不间断原则”及其借鉴价值(1)论文
-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法的新发展(1)论文
-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尝试之探疑方式的选择──教学《独坐敬亭山》有感
- 《忆江南》教学设计
- 《忆江南》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片断及反思
-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
- 古诗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后记
- 《忆江南》教学设计
- 《望洞庭》教学反思
-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 《忆江南》教学设计
- 品读中体验 整合中悟情──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始末
- 谈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忆江南》教学后记
- 教学《望洞庭》有感
- 《独坐敬亭山》教学实录
- 《忆江南》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