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7
略谈竹顶壶的艺术创作
略谈竹顶壶的艺术创作 略谈竹顶壶的艺术创作
“竹顶壶”高12cm,宽18cm,以竹为形塑造壶体;壶身方中寓圆,刻隐角竹节纹,饱满圆湛;壶底、肩、口、盖呈塔叠砌,端庄稳重,有节奏之美;以桥梁竹节为钮,旁塑对称的几片竹叶,一番高风亮节之风油然而生,气韵俱到;壶盖圆,口盖连接处有可转换吻合的母子线,贴切紧密;壶嘴粗,饰四条竹纹线;壶把方中带圆,刚劲有力,竹节纹也与壶身统一;凹肩,长颈,壶底为盘状;壶身的正面陶刻“山水春郊图”,署“岐陶刻”,底款为“万贡珍”。
“竹顶壶”采用泥片围坯成型法,用线梗清理所有线面装饰,作工粗犷,不拘小节。壶嘴、钮、把塑以竹节肌理,层次变化极为丰富。竹之苍劲挺拔、生气盎然,也表达出“竹顶壶”刚柔相济、丰满踏实的意象。
“竹顶壶”突破了传统造型,结合方器和圆器的特点,将中国文人极为欣赏的竹和山水图装饰于一身,气度非凡,是件显示技艺和功力的作品。汪生义在“竹顶壶”的创作中将壶身塑成犹如一节粗壮的竹节,底部略微显得更为粗壮,坚如磐石;壶嘴和壶把也是竹节状,是一种优美的变型;壶钮则显得更为夸张,将竹子宛如月,几片竹叶逶迤而下覆盖在壶盖上,竹趣盎然,意味无穷。
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关系源远流长,很多文人都是以竹作题、作喻,竹子对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历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咏竹、赞竹的诗文,写竹、画竹的作品层出不穷,大多是咏竹言志、以竹言情,凭借竹子的形象寄托一种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人们比较熟悉的是郑板桥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竹子就是诗人坚韧不屈、刚直不阿人格的写照。
“竹顶壶”以竹为形塑造壶体,体现了陶艺人对竹文化赞赏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中国人对翠竹的喜爱之情。此外,“竹顶壶”壶身陶刻的“山水春郊图”也反映了优秀的民族传统———山水文化。
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上,中国山水文化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精神———天人合一。发掘中国山水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竹顶壶”上陶刻山水图,使人们在日常饮茶活动中也能领略山水之美,对发扬中国山水文化,感悟大自然之美,陶冶性情和品格具有深刻的意义。
紫砂陶泥源于大自然,陶泥经过陶艺人的艺术创作之后,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泡茶壶器,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紫砂壶的艺术宝库中,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造智慧,这种智慧以壶体的形式呈现给世人,这既是一种文化创意,又是一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奉献。(本文作者:周建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炒鸡蛋
-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 我
- 第一次喝酒
- 文静的小女孩
- 校园的春天
- 我的烦恼
- 美丽的朝阳公园
- 第一次吃大蛋糕
- 新龟兔赛跑
- 狐狸再骗老虎记
- 小金鱼的悄悄话
- 买本子
- 三个愿望
- 说说我自己
- 浅谈推动教务信息化由应用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若千思考
- 论注重养成教育,学生终生受益
- 浅谈激励教育
-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
- 浅谈高校美术新生养成教育
- 试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自我养成教育
- 浅谈班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 养成教育视角下青少年法律信仰的生成
- 论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变革策略
-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成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浅谈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学生养成教育
- 论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 论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的策略
- 简析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支撑
- 浅谈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一
- 《找骆驼》教案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三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四
- 《蜜蜂》教案
- 《风筝》教案
-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 《赵州桥》教案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五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之二
- 《花钟》教案
- 《翠鸟》II
-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
- 《找骆驼》教案
- 《玩出了名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