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7
读《日知录》
[摘 要]在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时对“惟彼陶唐氏有此冀方”这一篇章中的诸多地理名词感到不解,故对冀州、中国等词进行解释注解,以期更好的理解此篇章。
[关键词]日知录;冀州;中国
《惟彼陶唐氏有此冀方》这一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古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楚辞九歌览冀州兮有余,淮南子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
要搞清楚这段话首先要弄明白冀州这个地理概念。《尚书・禹贡》中就提到“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在此冀州就作为独立的地理概念被列为了九州之首”。《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由上述文献可知,冀州常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其地必然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所谓“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史书有证,据《竹书纪年》,尧、舜、禹三代都在冀州即位称帝,“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命羲和历象。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
(3)《水经注・涑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平阳在今山西临汾一带,蒲坂在今山西永济一带,对于大禹,据传其治水是从山西一带的古冀州开始的,但其都邑,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语,“夏居河南,初居阳城,后居阳翟。”如果所引无误,其都邑的地点就是在古豫州了而非冀州。又据《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氏曾数次迁都。据后人研究其中在古冀州区域内的夏都邑有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平阳(今山西临汾)、原(今河南济源附近)和西河(今河南安阳以东)。如此说来,如果说夏曾都于河北之地是没问题的,但是若说禹都河北就应该打上一个问号了。
文中还有“以冀州为中国之号”的记载,“中国”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仅狭义就有京城和中原两个意义,如《大雅・民劳》中的“惠此中国”,就是京城的意思。而春秋战国时的诸子之书中的中国则有中原的意义了,即只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这一地区。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便是此意。论及广义之“中国”,则范围广大,如《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病!”“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足见至迟到春秋时的“中国”的意义已经扩大到诸夏的国家。
故“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中的“中国”定非广义,确是狭义中的京城和中原两个意义中的一个,若是中原之意,则恐说不过去了,因为中原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这一地区,古冀州只是与中原有相合之处,所以不能用中原此意。那只有“都城”这一含义才说的过去,因古帝王常都于冀州,所以以冀州为“都城”之号。
冀州在较早时期便是华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此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耕,渔业资源和食盐、铜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且依托于黄河航运的交通非常便利,因此此地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繁荣的重任,自古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此地人民并为了此地安逸的生活与自然斗争,因此才有了“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的壮举,统治者为了控制该地的人口和资源,他们对来犯者予以坚决的打击,因此才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的战争。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冀州者得天下,冀州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之中州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海上的风
- 我最崇拜的足球明星
- 小河的诉说
- 我的家乡
- 鹞子沟美景
- 第一次炒菜
- 下 象 棋
- 野外
- 秋天的图画
- 这就是我
- 文艺表演
- 未来的我
- 我的神奇小屋
- 奇妙的灯
- 三八妇女节----妈妈们的节日
- 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与对策思考
- 蒸汽自动疏水器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
- 电气消防设计点滴探讨
- 上海大剧院的电气设计
- 浅谈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建设
- 浅析电力电缆运行管理工作
- 中国国家大剧院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论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梯设计
- 输电线路导线悬挂高度提高对风偏的影响分析
- 衡水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实用化工程实践
- 浅谈继电保护的作用及故障处理方法
- 火力发电厂灰场安全运行及管理
- 浅谈配电自动化系统分析与发展趋势
- 漏电保护器在民用建筑物电气设计中应用
-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细部防水处理及质量控制
- 《荷花》教学设计九
- 《荷花》教学谈
- 《荷花》教材理解
- 《荷花》教学设计七
-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
- 《荷花》教学设计四
- 《荷花》教学设计三
- 《荷花》教学设计一
- 《荷花》解读
- 《荷花》教学设计六
-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 《荷花》教学设计二
- 《荷花》教学设计八
- 《荷花》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