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2
普通高校图书馆多校区间图书流通实现模式研究
[摘 要]具体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的产生背景,分析了目前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基本模式的优劣。结合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对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馆际互借;图书馆联盟
所谓通借通还,就是读者凭借借书证可以在分布于不同校区的任一分馆享受同样的服务内容:查找校内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信息和借阅信息;在任何一个分馆办理图书的借、还、续借、预约借手续;上述服务可通过现场、网络、电话方式实现。作为通借通还服务的延伸,还包括了借还书的上门服务等。
拥有多个校区并不是高校长久存在的必然形式。随着新校区的逐步完善,多校区将向独校区迈进;同时,各省大学城和公共图书馆也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很多省市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将要加盟共建一个图书馆联盟。图书馆馆际文献通借通还,是馆藏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部门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它既方便读者利用多个图书馆的资源,又节约了书刊采购费用。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既不想改变现有体制和影响各馆的正常业务开展,又希望能增加通借通还服务项目,就尝试对各馆的书目等进行开放检索,建立了各种馆际互借系统,包括手工方式、半手工方式、非标准自动方式和自动方式,实现了初步的馆际互借服务。而高校图书馆鉴于自身的特征和实际馆藏迟迟没有迈出馆际互借这一步。各大高校的藏书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一旦开通馆际互借,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读者借阅图书的种类。“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上述的馆际互借其实就是图书馆联盟所提供的一项服务。ICOLC(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将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功能总结为7项:藏书建设协调、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电子资源存储与运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目录、人员培训和藏书保存等。在我国,图书馆联盟活动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建立的北京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开启了我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探索与实践之门。在不断的探索中,“图书馆联盟”将走向各个领域图书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将逐渐渗透且趋于多极化,这是未来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趋势。
总之,馆际通借通还以及“图书馆联盟”的构建与实施,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方便广大读者就近、便捷地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联网和合作,进一步加强本省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合,逐步构建高校图书馆乃至全省、全国图书馆的网络共享平台,将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以及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开展通借通还服务,主要取决于该校的图书馆建设模式。目前,在高校多校区办学情况下,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模式有3种:其一,相对独立型。指图书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资产与设备管理、图书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均属各校区分馆,而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电子资源则共用共享。其二,部门共享型。指人、财、物的管理以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而业务工作的管理则以分散管理为主,集中管理为辅。其三,完全融合型。指人、财、物的管理实行高度统
一、集中的管理,将图书馆内部不同学科专业馆的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完全统一起来。
第一,实行通借通还要有2个重要前提,一是图书馆要具备联网的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二是读者拥有先进方便的校园一卡通。
第二,图书的馆藏变动如何解决,一种方式是遵循图书自然流通的原则,一种方式是图书资源相对固定,由各校区院系的分布决定藏书种类,这是各个图书馆都会遵循的一个原则。但是个人认为让图书自然流通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图书大致分类的依据是各校区的学生分布和图书管理员的主观意识。而这当中的一些变数或者读者的实际需要不是可以准确预测的,所以,在图书按校区大致分类后,就应该让图书自然流通,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图书馆藏的变动可以和网上的信息准确的一致,如此读者通过网络查阅的信息比较真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狗侦探
- 我和爷爷猜谜语
- “教训”爸爸
- 八戒奇遇记
- 跳皮筋
- 《守株待兔》续
- 游浙西大峡谷
- 终于放飞的风筝
- 伟大的妈妈
- “老鼠国”游记
- 春游
-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 可爱的“小白熊”
- 误会爸爸
- 爸爸的“绿色牙”
- 浅析杜威的兴趣理论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 论高职院校数学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 试论NYP模式的我国高职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
- 简析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 浅析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 简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探究
-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问题刍议
- 浅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及原则探索
- 试析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简析拓展高职学生美育新途径的思考
-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课程群建设
- 简论加快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
- 浅析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研究
- 浅析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思考
- 试析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视域下的温州高职教育改革
- 别了,“不列颠尼亚”
- 将一次企图成功地暗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记
-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 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闻”──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独特构思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
- 香港今昔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提示
- 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 《短新闻两则》教学设想
- 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邓小平舌战英相
-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 何为“热心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